中國杠桿率究竟有多高?

07-19

轉自:聯訊麒麟堂(ID:macro_liqilin);作者:李奇霖、張德禮、常娜;原文標題:中國杠桿全解析

杠桿就是借貸," 借雞生蛋 ",用別人的錢做自己的事。當收益高的時候,借一倍的錢就多賺一倍的錢,但是當收益不好,甚至虧損的時候,借的錢入不敷出還可能連本金也搭上。

所以用杠桿來衡量風險,主要是為瞭測量借貸人的償還能力,一般情況下如果借貸金額等於本金,也就是說杠桿率是 100% 的時候,就達到瞭當期可以償還的極限。

但是一個國傢杠桿率的測量不同於一般的個人和組織,復雜之處在於:

首先,國傢杠桿率用本金不如用經濟流量,也就是 GDP 增量來衡量更有效。因為國傢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經濟存量大部分是實物,是不能直接用來償債的。償債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未來的經濟流量,所以一般意義上用債務 /GDP 來衡量國傢的宏觀杠桿率。

其次,儲蓄率是影響一個國傢杠桿率的重要因素,相同杠桿率的情況下儲蓄率高的國傢風險更小。一般意義上的宏觀杠桿率略有問題在於,GDP 雖然是經濟流量但是不是所有都可以用來償還債務,隻有儲蓄起來的才可以,不同國傢的儲蓄率和融資結構不同,在相同杠桿率情況下,償債能力也會有較大差異。

比如,A 國 GDP 為 50 萬億的國傢,儲蓄率為 50%,則有 25 萬億儲蓄,如果這個國傢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結構(比如中國),假如有五分之四可以轉化為債券投資,就是 20 萬億。

此時的杠桿率是 40%(20/50*100%),但是在完全相同的情況下,B 國的儲蓄率是 10%,則有 4 萬債券投資,此時杠桿率隻有 8%(50*10%*(4/5)/50*100%),這兩個國傢的償債能力是一樣的,但是杠桿率卻相差 5 倍。

換句話說,杠桿率都是 40% 對兩個國傢的意義是天差地別的,對 A 國來說是合理的,B 國就遠遠超出承受能力瞭。而我國又是一個高儲蓄率的國傢,一般意義上的橫向對比可能會誇大我國的杠桿率。所以,衡量一個國傢的償債能力,隻用債務 /GDP 是不夠的,還需靠考慮儲蓄率的影響。

最後,除非是測量外債,否則一個國傢的杠桿率是國傢內部的你借我貸,風險易控。以國傢有機論的來看,是錢從左口袋放進右口袋中,整體的杠桿率水平和權衡是可以通過國傢宏觀政策進行調控,控制風險。

具體如何調控呢?

這就是我們這次要研究的主題——杠桿在實體經濟部門之間的轉移。

實體經濟杠桿分為三個部分:政府部門、居民部門和非金融企業部門。它們之間息息相關,總的來說政府部門借貸主要用於國傢和地區的經濟建設,包括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但是作為國傢的管理人,政府部門本身具有杠桿的同時又對杠桿有一定的調控能力,所以政府部門是影響國傢杠桿率的重要因素。

非金融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構成大部分居民生活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在非金融企業部門工作,在居民部門生活。

鑒於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我們先從政府部門說起。

一、政府部門

政府部門的債務可以分為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和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兩項。中央政府債務分為國債和政府支持機構債、政策性銀行債,地方政府債務分為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和或有債務。

政府部門杠桿率 =(國債 + 政府支持機構債 + 政策性銀行債 + 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 + 地方政府或有債務)/GDP

國債餘額可以通過財政部公佈的《2016 年和 2017 年中央財政國債餘額情況表》獲得, 16 年是 12 萬億;國傢提供信用擔保的政府支持機構債(主要包括中鐵債、鐵道債等)和政策性銀行債(主要包括國傢開發銀行債、進出口銀行債和農業發展銀行債)可以在 wind 系統裡獲得,16 年底總餘額是 12.11 萬億,所以 16 年底中央政府債券餘額是 24.11 萬億。

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也就是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可以通過財政部公佈的《關於 2016 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 2017 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指出,16 年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是 15.32 萬億元。

地方政府或有債務是指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或者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需要說明的是,在沒有放開地方自主發債前,地方政府都是通過城投公司進行融資,雖然《國務院關於提請審批批準 2015 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的議案》明確規定嚴禁將城投債等企業債務納入地方政府債務,但是實際上地方政府對城投債負有擔保等形式的責任,所以我們將城投債並入政府債務中考慮。

根據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議案和財政部發言人的信息,我們推斷出 2016 年底地方政府的或有債務在 7 億左右,所以計算出 16 年地方政府債務餘額是 22.32 萬億。

從圖【1】中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杠桿率逐年上升,從 2006 年的 30% 十年間上升到 62.26%。並且 2016 年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略有下降,中央政府債務餘額上升明顯,漲瞭一倍。對比政府杠桿率較高的日被 216.1% 和意大利 154.8%,和較低的俄羅斯 16%,我國政府杠桿率在國際上屬於中等偏下的水平。

二、非金融企業部門

(一)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杠桿率

非金融企業部門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也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金融企業部門的債務結構一般包括傳統的銀行信貸,金融市場債務工具(債券),表外信貸(信托貸款、委托貸款與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等),再扣除城投債,所以得到:

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 =(銀行信貸 + 企業債券 + 信托貸款 + 委托貸款 + 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 - 城投企業債務餘額)/GDP

首先,從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金融機構信貸收支統計和社會融資規模中的統計數據可以獲得銀行信貸、企業債券、信托貸款、委托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的數據;

其次,城投債的數據可以根據《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扣除城投債占全部政府債務的 38.94%,結合第一部分政府債務進行估算;

最後,結合國傢統計局的 GDP 統計數據計算出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

從圖【2】來看,2006 年以來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從 96% 飆升到 144%,再橫向對比其他國傢的數據來看,不僅高於發達國傢的美國 72.8% 和日本 94.2%,也高於其他杠桿率較高的新興國傢韓國 103.7%,和發達國傢法國 127.7% 和加拿大 119.2%,所以,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杠桿率顯著偏高。

杠桿率超過 100% 就意味著當期的 GDP 增量全部用來還債都不夠,看起來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杠桿率已經達到危險的程度。但是這樣判斷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GDP 可以全部用來還債。實際上正如前文提到的,一個國傢的償債能力不僅和杠桿率有關,也和儲蓄率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償債能力與其說是債務 /GDP,不如說是債務 /(GDP* 儲蓄率)。我國的儲蓄率偏高,所能承受的杠桿率也較高。

二是,債務全部當期到期。GDP 增量不可能全部用來償還債務,同時非金融企業部門的債務不會下一期同時到期,所以真正的非金融企業部門償債壓力還要具體看債務到期情況。

一個衡量標準是國際清算行(BIS)公佈的償債比率,也叫還本付息率,就是一個部門將多少收入用來償還債務。償債比率越高,說明一個國傢要用越多的收入來還債,同時償債比率的時間序列也可以表明一個國傢的債務到期趨勢。

從圖【3】中可以看出,我國非金融私人部門的償債比率在世界上處於中間偏高的位置,大部分的高償債比率的國傢是北歐的高福利國傢,其次是新興國傢巴西、韓國等,發達國傢的償債比率分佈比較分散,澳大利亞比較高,美國、英國和日本都在中間偏下。

但是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中國和周邊國傢和地區相比,尤其是亞洲國傢和地區(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臺灣、馬來西亞、韓國,隻有香港地區比中國高),償債比率都是偏高的。

償債比率雖好,但是有些情況還是不能反映,比如國際清算行統計的還本付息率是私人部門的情況,就是包括居民部門和非金融企業部門,因為居民部門也在統計口徑內的原因,反映的數據和非金融企業部門有所偏差。

還需要說明的是,償債比率中的債務是指利息和攤餘比例,統計口徑包括貸款和債券。所以為瞭準確反映非金融企業部門的償債壓力,我們將分開一項一項來看債務的具體到期情況。

從非金融部門債務餘額的具體分項來看,如圖【4】銀行信貸是占比最大的部分,超過總融資規模的 70%,其次是企業債券,加起來超過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餘額的 85%,所以我們主要研究銀行信貸和企業債券,這也與償債比率的統計口徑一致。

(二)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構成:銀行貸款

非金融機構的貸款分為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票據融資、融資租賃和各項墊款。其中短期和中長期貸款占總數的 90% 以上,短期貸款比較穩定,中長期貸款在 17 年開始有明顯的增長。

銀行貸款到期情況找不到相關的直接數據顯示,但是我們可以根據銀行短期和中長期貸款的結構進行推算。

從圖【5】也可以看出銀行的短期貸款增長率一直在 0% 上下波動,較為平穩,16 年第四季度開始有上漲的趨勢,17 年開始漲勢明顯,根據當前的企業經營情況好轉,所以反映企業短期貸款償付能力的流動比率也在好轉。

與短期相比,長期貸款更像是個 " 不速之客 ",突然如期而至地讓人措手不及,為瞭衡量中到期的短期和長期貸款的償債壓力,我們求出非金融企業部門短期借貸及長期借貸當期到期總額,從增長趨勢上看,2012 年以後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當期到期的增長率在逐漸下降,但是今年依然破新高 5.4 萬億元,企業償債壓力仍在。

(三)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構成:企業債券

占銀行融資方式第二的是債券,相比貸款來看,成本相對較低,從 2009 年截至 2017 年 6 月,平均低 1.06 個百分點。

所以在市場資金面較為寬松,企業債券利率不高的情況下,公司發放債券可以有效降低財務成本,此時債券就會對貸款起到替代作用。

一般情況下企業發行的信用債多是公司債、企業債、短融、中票和定向工具,我們按照到期日來看統計,2016 年是償債高峰期,今年後半年待償債券餘額是 23462.92 億元。

但是 17 年才剛到年中(統計日為 7 月 12 日),不排除還存在部分還沒發行的債券沒有統計,所以我們統計的 7 月 12 日以後的數據會比實際略低。

除此銀行貸款和企業債券之外還有表外融資(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他們占比較低,對整個非金融企業部門償債壓力影響不大,我們不做深入探討。

所以綜上,非金融企業部門 2017 年到期債務償付仍有較大壓力。

2014 年以前企業的融資方式主要是銀行貸款,14 年後企業發債放開並且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的情況下,企業發現發債的融資成本比貸款低,所以紛紛采取債券融資,降低財務成本。非金融企業融資方式有 " 貸款——債券——貸款 " 的發展趨勢。

並且隨著企業融資方式的轉變,其財務成本和利潤都受到影響。我們將非金融部門上市公司的利潤總額累計增長率和財務成本累計增長率計算算數平均,然後做回歸,得到如圖【10】所示,各行業的財務成本和利潤總額之間的關系:

利潤總額累計增長率 =-1.8351* 財務成本累計增長率 +80.467

也就是表示財務成本累計增長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利潤總額累計增長率將會減少 1.83 個百分點。

短期來看高昂財務成本侵蝕企業的利潤,同時也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帶來影響。因為研發投入不能作為抵押去融資,所以借新還舊壓制企業創新,拖累資本回報。

(四)不同行業杠桿率和償債能力對比

具體不同行業的償債壓力不同,哪些行業的償債壓力大?這些行業的杠桿率也同樣大嗎?

先看償債壓力。將各行業 06 年至今的現金到期債務比做算數平均,發現償債壓力比較大的行業大部分是處於上遊的建築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電子、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制造業,采礦業等。

再看杠桿率,由於行業的杠桿率是微觀層面的,與宏觀杠桿率有所差別,所以我們采用行業的資產負債率作為企業杠桿率的衡量標準。發現從上遊、中遊到下遊,杠桿率有下降的趨勢,可見高杠桿率和高償債壓力確實集中在上遊重工業行業中。

這與金融危機後的四萬億投資計劃有關。為應對金融危機,政府采取瞭逆周期的財政政策,大致用瞭四萬億投資來擴大內需。具體的資金投向如表【13】所示,可以看到排前兩位的領域分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和災後重建,合計達到瞭 2.5 萬億元,這些都拉動瞭上遊行業產品的需求。

需求擴張以及產業政策的引導,包括低息貸款、貸款投向支持等,上遊行業加大瞭固定資產投資。由於有四萬億投資計劃項目的支撐,擴張的產能有需求,但當項目在 2011 年前後陸續竣工而又沒有增量需求時,擴張的產能便過剩,工業品價格下跌,企業財務狀況逐步惡化。

本該市場化淘汰的過剩產能,地方政府在 GDP、稅收、就業等因素考量下,多數會給這些企業再輸血,避免現金流斷裂。

但依靠外部輸血不是長久之計,降低這些企業的杠桿率才是治本之方。那麼如何做呢?擴大政府部門和居民部門的需求,杠桿向這兩個部門轉移。

對於償債壓力大的非金融企業,資金來源主要有兩種:

一是增收,就是賺錢,企業賺到錢就可以用自有資金來償債,賺錢需要產品或服務賣得出去,賣得出去需要有需求。房地產行業增加值占 GDP 的 5%-6% 左右,並且上遊帶動鋼鐵、煤炭、化工,下遊拉動傢電、傢具、傢裝等,刺激需求的作用立竿見影,需求起來瞭,上下遊這些非金融企業部門的需求全部都帶動起來,為非金融企業部門增收。政府擴大支出,比如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同樣也是如此。

二是融資,就是借錢,企業能借到錢需要有抵押品,並且抵押品價值高。房地產帶動地價上升,政府可以給企業比如城投公司等註入土地,相當於註入瞭一大筆錢,同時企業將土地進行抵押,可以低融資成本。

無論是通過拉動需求為企業增資,還是通過土地為企業註資、降低融資成本,都可以短時間內快速緩解企業的償債壓力。

然而居民買房的資金來源也有兩個途徑:

一是,自己的積蓄,

二是、借銀行的錢。

所以這個過程就相當於企業賺到的那部分錢,是居民將自身的儲蓄和借銀行的錢付給企業的,企業將這部分杠桿轉移給瞭居民部門。

三、居民部門但是,居民部門擁有的儲蓄以及可以承受的債務規模都是有限的。一旦杠桿超過居民可以承受的范圍,易導致地產泡沫破滅,並通過部門間的傳導危機進一步升級,2008 年的金融危機起源就是如此。

因此,隻有在保證居民部門杠桿率適度的情況下,非金融企業向居民部門杠桿轉移,才能切實降低金融體系的風險,而不會產生新的危機。

那麼,目前居民部門的杠桿率如何呢?在通過房地產轉移杠桿的過程中,居民部門可以承受的極限在哪裡?

(一)居民部門杠桿率

我們用央行公佈的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中的居民部門信貸餘額和 GDP 來衡量:

居民部門杠桿率 = 居民部門貸款餘額 /GDP

從圖【15】可以看出,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從 2015 年的 16.86% 上升到 16 年的 44.85%,翻瞭兩倍半。漲勢很明顯,但是橫向對比看是不是高呢?

低於韓國 91.6% 和日本 62.2%,遠高於印度的 10.5%。眾所周知,居民部門杠桿率和房地產市場泡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無論是美國金融危機還是日本大衰退都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居民部門杠桿過高,房地產泡沫化難以為繼,泡沫破裂所導致的惡果。

(二)居民部門的杠桿極限在哪裡

那麼居民部門能承受的杠桿上限是哪裡?我們認為要從兩個方面研究:一是警戒值,二是警戒增速。

目前為止,世界上最重要的幾次房地產泡沫從 1929 年美國大蕭條,1991 年日本大衰退,到 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1991-1996 年東南亞房地產泡沫都是比較典型的案例。

1、警戒值

結合上文所述,不同國傢的儲蓄率、融資結構和消費觀念等都影響居民部門的債務水平,但是國際有沒有通用的警戒值呢?Cecchettietal 在 2011 年利用 18 個 OECD 國傢 1980 年到 2010 年的數據進行估計,給出瞭居民部門杠桿率警戒值是 85%,我國目前 44.85% 還遠未達到這個閾值。

2、警戒增速

根據美國和日本的經驗,我們發現杠桿率的增量值比存量值更能反映風險程度,短時間之內的杠桿率快速飆升所反映的不僅是杠桿率的絕對值高低,更是經濟過熱的重要信號,所以,需要警惕居民部門杠桿上升過快帶來的房地產泡沫破裂的風險。

如何計算居民杠桿率增速更準確?

第一步,通過觀察月度企業杠桿率的形狀,我們發現整體上看居民部門的杠桿率是在上升的,但是每一小段又呈現周期性變動的規律,所以如果剔除上升的趨勢性增速,就可以觀察不受整體趨勢影響的周期內杠桿真實增速。

第二步,我們在杠桿率上升的基礎上,過濾出杠桿率時間序列的趨勢項和周期項(當期實際水平與趨勢的差),用周期項除以趨勢項就剔掉瞭趨勢項的影響,觀察純周期內的杠桿率增速。

居民杠桿真實增速(剔除趨勢增速的影響)= 周期項 / 趨勢項

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趨勢項為正,所以居民杠桿真實增速在大於零的情況下,周期項必然正向變動,代表居民杠桿以快於長期趨勢的速度在上升,上升到什麼程度就是警戒邊界呢?

第三步,結合我們國傢的現狀,到目前為止我國有兩次居民部門杠桿增速過快,達到警戒值,包括 2007 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和 2010 年四萬億救市計劃兩次,仔細觀察這兩次居民部門杠桿率的真實增速,存在兩個共性:

一是、超過連續八個月為正,

二是、平均增速在 7.4% 以上(2007 年是 7.403%,2010 年是 7.407%)。

因此,用目前的情況來比對著兩個條件,我國居民杠桿率實際增速目前 3、4、5 月三個月為正,平均增速 1.77%,都遠沒有達到警戒所需要的條件。

相比於高企的非金融企業杠桿率,以及地方債務嚴監管下對各類融資偏門的規范,預計未來向居民部門轉移杠桿,仍是防范非金融企業債務風險的重要舉措。

*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樓市參考立場,僅供讀者參考

歡迎關註下列微信號:

樓市參考

樓市撲朔迷離,讓我們告訴你真相。歡迎關註位居中國房地產類微信號前 10 名的 " 樓市參考 "

微信號:house0929

↑↑↑ 長摁二維碼看看

深圳看房團

我們是勤奮、專業的 " 樓探 ",為你在深圳購房、租房提供幫助

微信號:ihouse0755

財經韜略

以獨立、個性的視角帶你體會不一般的財經觀點。歡迎關註 " 財經韜略 "!

微信號:tttmoney8

城市競爭力

關註城市走向,發現投資價值

微信號:guide0755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