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極難對付的英國女人”,今天來中國瞭

01-31

英國梅姨今天開始對中國的首次正式訪問。這是新年之後,第二位歐洲大國領導人訪華。對中國人來說,這還是繼撒切爾夫人之後,第二位 " 極難對付的英國女人 "。

有聲音稱,梅的對華態度,和她的前任卡梅倫相比,存在溫差或者可以說 " 有點冷淡 "。梅上任之初,中企投資的核電項目一度被擱置;英國揚言派遣新航母到南海 " 巡航 ";以及梅訪華遲遲未成行的傳言,都引起不少猜測:中英關系 " 黃金時代 " 是否褪色瞭呢?

謎一般的首相

今年 62 歲的梅擁有一個 " 無懈可擊 " 的政客履歷:中間偏右的政治形象、中產階級傢庭出身和牛津的精英教育背景、完整而豐富的從政經歷、穩健可靠的實幹傢形象,因此才能從英國政壇的一地雞毛中脫穎而出,從卡梅倫手裡接過權杖。

媒體把梅姨描述成 " 另一種類型的政治傢 ":她是 " 一個在擠滿青春期男孩房間裡冷靜的女校長 "。

在個人風格上,梅姨是花邊新聞的 " 絕緣體 ",也沒有太多密友,一直 " 不合群 "。她不喜歡在議會茶室餐廳跟人聊天,極少談到個人傢庭生活。

英國作傢普林斯 2017 年出版瞭《特雷莎 · 梅,謎一般的首相》一書。在這本傳記中,普林斯援引梅姨好友的話說,梅姨把個人遭遇視為 " 高度隱私 " 的禁忌話題,比如她沒有子女,比如她 25 歲時父親因車禍去世,等等。

這樣的梅姨不是英國媒體喜歡的政客類型。" 梅機器人 ",這是英國媒體為瞭諷刺梅姨新造的詞,《金融時報》評論說:" 這是一個無情的綽號,但鑒於梅出瞭名的冷酷性格,連保守黨總部的人後來也用這個綽號稱呼她。"

梅姨並不是天生這麼堅毅寡言的。她曾多次談到父親對自己的影響。梅姨是牧師的獨生女兒,很小的時候,她就明白,自己必須謹言慎行,不能因自己的不當行為讓父親蒙羞。

梅姨 12 歲開始就為保守黨工作,她那時就決心要當一名議員。到瞭牛津大學,她是大學辯論會的成員,牛津辯論會被稱為英國政客的搖籃。大學期間,梅姨認識瞭現在的丈夫菲利普。流傳很廣的一種說法是,巴基斯坦前總理貝佈托是她的紅娘。

梅姨最愛豹紋鞋,她出任首相後的太陽報頭版就成瞭:一眾候選人,都在我豹紋鞋下。

20 年來,梅姨是少數能躋身保守黨高層的女性之一,她是保守黨歷史上第一位女主席,也是 100 多年來任職時間最長的內閣大臣。內政部一向被視為終結政客政治生命的政治墓地,梅姨改變瞭這一點。

保守黨前財相對梅姨的評價是工作十分稱職,但 " 是個極難對付的女人 ",有點像撒切爾夫人。

撒切爾和梅姨都有著相似的個性、施政風格和傢庭出身,隻是兩位女首相面臨的挑戰和環境已經不同。撒切爾實施的內部改革和對歐、對外的強硬姿態,曾刺激出英國的短暫 " 中興 "。梅姨能否成為英國政壇上的另一塊鐵,可以看看她在對華關系這塊砧板上的火候。

看不懂的對華態度

自從梅姨搬進唐寧街十號,英國的對華態度有點讓人看不懂。

梅姨曾表態致力於建設中英 " 黃金時代 ",也多次表示支持 " 一帶一路 " 倡議,並派財政大臣出席北京舉行的 " 一帶一路 " 峰會。

隻是,唐寧街在談到中國時偶爾有些怪怪的。英國外交大臣和防務大臣曾經表示,英國新建造的航母會赴南海宣誓 " 航行自由 "。梅姨還就朝核問題朝中國放瞭一炮,她表示," 要激勵中國盡其所能向朝鮮施壓 "。

還有香港問題,梅內閣的一些人在香港問題上愛端不該端的架勢。這次梅姨訪華," 末代總督 " 彭定康還發公開信,呼籲梅姨關註香港問題。

在中英經貿關系上,梅姨政府的態度也讓人感到困惑。首相的最重要助手蒂莫西,從梅姨 2010 年任內閣大臣時就跟著梅姨瞭。他對中國投資持懷疑態度,並且推動重審瞭欣克利角 C 項目。據說梅姨的 " 叫停 " 可以追溯至蒂莫西撰寫過的一篇題為 " 政府正將國傢安全賣給中國 " 的博文。

這樣的蒂莫西莫名就讓人想到瞭班農。

雖然該項目最終得以放行,但梅姨還留瞭一個尾巴:計劃對外資入股關鍵的國傢基礎設施資產實施新的限制。具體限制到底是什麼?唐寧街沒有解釋,但足以讓外界讀懂梅對華態度的不確定性。

吉姆 · 奧尼爾,就是提出 " 金磚四國 " 的那位前高盛首席經濟學傢,本在為英國前財相奧斯本的中國項目工作,卻在梅姨上任不久就辭職瞭。奧尼爾說,他對首相對北京的態度感到 " 困惑 "。

誰都能覺察到,梅姨內閣對華遠沒有卡梅倫政府那麼熱情。一位前英國官員說:" 中國人感到懊喪,這並不令人驚訝。當前政府中沒有一個人一早起床時,會想到中國。"

擺脫不瞭的身份定位

英國政府任何時期對華政策的制定,都有一定的政治語境。當前英國對內對外最大的政治是脫歐。雖然梅姨不喜歡被稱作 " 脫歐首相 ",但事實上,唐寧街的內政外交都在圍繞脫歐展開。

英國宣稱堅持塑造 " 全球英國 ",以更開放、外向的姿態和更靈活的方式制定外交政策,但是脫歐無疑會沖擊倫敦的金融地位、英國的市場前景、不列顛本身的統一,以及它在歐洲、美國的政治影響力。英國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在新形勢下更有效維持大國影響力。

在經貿領域,受脫歐影響,英國經濟的長期走勢不被看好,唐寧街急需找到歐洲以外的主要經濟體,加強與它們的貿易投資和金融往來,以刺激本國的經濟增長。中國會是其中最重要的夥伴之一。

在金融領域,倫敦是僅次於香港的全球第二大人民幣結算中心。2014 年,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行人民幣主權債券的國傢,2016 年中國也第一次在境外——倫敦發行瞭人民幣主權債券。與中國在金融領域的繼續合作,對維持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有益。

從外交和政治來說,英國一直有三種身份:西方國傢、歐洲國傢和全球國傢。脫歐後,在新國際秩序形成的過程中,英國想要多一點主動權。與世界主要行為體在國際事務上的合作,可以提升它在國際上的能見度。

加強中英關系,對中國來說,也是有意義的。一是,歐盟在投資領域的保護主義比較明顯,英國既然已經脫歐,它是否可以表現出有別於歐盟的開放與靈活。二是,英國是首個正式加入亞投行的七國集團國傢,在 " 一帶一路 " 倡議上,英國作為前超級大國,它的友誼可以給中國額外的威望。

能夠沖擊中英關系的主要還是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英國社會是 " 西方 " 概念的主要支撐點之一,也是西方價值觀的一個示范區。西方的文化及政治傲慢都溶解在那裡,很容易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被點燃。

事實上,我們也看到,梅姨這一兩年的搖擺似乎像是既希望加強中英合作,又希望保持英國傳統的對華政治態度。

梅姨的亞洲首訪國傢是日本,她曾表示,日本是英國 " 在亞洲最密切的安全夥伴 "。

務實靈活的戰略風格

英國外交戰略一向靈活務實。它作為日不落帝國縱橫世界幾百年,從歐陸爭霸到美蘇冷戰,再到中國崛起的新時代,英國人一次次做出明智的戰略抉擇,用英國人的話說就是 always get the best deal。

遠的不說,就看看梅姨的前任。

卡梅倫上任初期擺出瞭 " 想見誰就見誰 " 的姿態,於是就有瞭 2012 年他高調會見那個著名老和尚的風波。在中英關系接近 18 個月的嚴重遇冷後,卡梅倫對中國笑臉相迎,並將中英關系帶入到 " 黃金時代 "。

卡梅倫到訪中國時在上海交通大學演講。

2000 年,英國的經濟規模還略大於中國,而今天中國的 GDP 是英國的近 4 倍。相形之下,英國正迅速變成一條小魚。世界上大多數國傢都在某種程度上轉向中國,正如他們在美國全盛時轉向美國那樣。馬克龍不是剛離開北京嗎?一場 " 爭取中國青睞 " 的比賽正在歐洲掀起。

這事關引力而非象牙塔。

" 明天可能會下雨,所以我要跟著太陽 "。這是英國披頭士樂隊傢喻戶曉的一句歌詞。

送給梅姨。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