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肉球的朋友圈和微博都在刷,
"24 歲博士畢業 28 歲成副院長 "
什麼?90 後都已經當副院長瞭?嚇得 85 後的肉球隻想問,人和人的差距,到底是怎麼拉開的呢?
據報道,"90 後 " 女學者劉明偵繼入選 2015 年最年輕 " 國傢青年千人 " 之後,再踏新起點——被任命為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她也成為該學院最年輕的副院長。
18 歲留學英國;
22 歲碩士畢業於劍橋大學;
24 歲博士畢業於牛津大學;
25 歲回國工作,被電子科技大學聘為教授;
26 歲入選國傢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計劃
……
這簡直就是開掛的人生!
眾多網友感慨 " 讀書真好 "
話說這些年,應試教育存在著被污名化的現象,甚至有人高喊:應試教育是脫離社會發展需要,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一上來就 " 脫離社會發展需要 ",網友們的解讀是現在學校教的都是以後出來社會都用不到的。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來看看一桌飯局。
2017 年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東興飯局,上座所有人不僅資產過億,而且個個來頭不小。甚至可以說,世界掌握在學霸的手裡。
肉球突然想到在學校時,老師常說," 好好讀書,讀書才是最容易走的那條路。"
讀書才是最容易走的那條路,這句話再回憶起倍感親切。好大學能帶給孩子的,是更好的資源,更廣的人脈,更開闊的眼界,以目前來說,肉球認為應試教育這條路走起來對普通傢庭而言,可能真的是最好走的。
別在該吃苦學習的年紀,選擇瞭佛系和王者榮耀。
因為,讀書學習真的是絕大多數人改變命運的唯一相對公平的通道瞭。
當年讀書時,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是最苦的那個人,十幾年寒窗,沒日沒夜地讀書學習,看看別人,過得多瀟灑,可以早早去看外面的世界,走自己的路。
等我們不上學瞭,出去摸爬滾打幾年,再回頭,個個感慨:還是在學校裡好。
我們用自己走過的路告訴孩子:請你一定相信,讀書才是最容易走的那條路。
你以為自己有天大的本事,出去碰幾次壁就知道瞭,沒有知識,簡直寸步難行。
你以為學習最苦,出去自己掙錢就知道瞭,哪種工作都不如學習輕松。
你以為學習沒用,出去闖闖就知道瞭,學習什麼時候都是有用的。
你以為高考不公平,多出去做幾次事就知道瞭,這是真正看你本事的事。
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畢竟,一個連讀書的苦都吃不下的人,又如何咽下生活的委屈?
學生時代是增長能力和見識的時代,如果在學生時代追求自由,那要什麼時候開始拼搏?童年是快樂瞭,那青年、中年和老年呢?這份無憂無慮又能持續多久呢?
若幹年後你回看自己的學生時代,是後悔自己不夠努力,還是感謝自己足夠努力?
肉球希望孩子早早知道這個現實:
孩子,世間的路有千萬條,但在你年少的時候,讀書,是你最容易走的那條路。
ZAKER 南京評論員 肉球
(編輯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