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科生滿街跑,技術工無處找 ",教育與社會需求存在錯位
◆ 大學生 " 回爐 " 雖然整體數量與占比並不大,但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值得反思
◆ 若是通用類高校,學生畢業後學技能沒有問題,但如果高校本身就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學校,其畢業生再去職業院校 " 回爐 ",就存在問題瞭
24 歲的王磊在大學畢業工作三年後,選擇再度回到校園 " 深造 "。不過他並非攻讀研究生,而是選擇一所職業技校學汽修。
2014 年暑期,王磊從安徽一所高校金融學本科畢業。在社會上經歷瞭兩年多的 " 摸爬滾打 " 後,他做出讓傢人大跌眼鏡的 " 回爐 " 讀技校的決定。在校園裡,他最喜歡的是穿著藍色工裝,拿著烤槍,在教學用車上練習貼膜," 學到技術後,準備回老傢開傢汽車美容店 "。
近年來,類似大學生到職校 " 回爐 " 現象逐年增多。從高校畢業的大學生,為何 " 放下身段 " 到高職乃至中職院校 " 回爐 " 求學?大學生 " 回爐 " 現象,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哪些反思?
職校裡的大學生
27 歲的林顯峰,是萬通汽車專修學院年齡最大的學生之一。2012 年從一所高校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專業本科畢業後,林顯峰在武漢做過機械制圖,在江蘇做過模具設計。3 月份他和表弟一起從湖北潛江來到安徽合肥,完成報名、繳費,成為汽修技校學員。
" 我眼睛高度近視,之前兩份工作,機械制圖或模具設計都得對著電腦加班,眼睛實在受不瞭,就想著轉行做汽修。" 林顯峰說,他報瞭汽車鈑金噴漆、汽車美容兩個專業,學期 4 個月,學費 1.58 萬元。
對 " 回爐 " 技校,林顯峰感觸最深的就是嚴格按日程表作息。每天早晨 7 點起床,8:20 開始晨訓做操、上下午各三節課,晚飯後還有晚自習。這種生活方式,讓在大學期間習慣睡懶覺、時間自由安排的林顯峰剛開始還不太適應。
" 技校承諾的包教包會,安排工作,需要這種半軍事化管理,讓學員們盡快掌握技能。" 林顯峰說,一段時間後他感覺自己身體狀態都好多瞭。
在每年招生 2300 多人的萬通汽車專修學院,像林顯峰這樣 " 回爐 " 的大學生並非個案。萬通汽車專修學院院長助理王國福告訴記者,從 2015 年到 2017 年上半年,到學校來學習的大學畢業生超過 130 人,其中本科畢業生有近 30 人,而且呈現逐年增多的態勢。
不隻在安徽,在山東、湖北、湖南、重慶等省份,大學生 " 回爐 " 讀職業學校,也已不是新鮮事。不少職業學院甚至專門開設 " 大學生班 ",進行專門培養。
青島技師學院的大學生技師班今年計劃招生 30 人,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可免費就讀。青島市技師學院招生就業處介紹,學校自 2009 年開辦大學生技師班以來,吸引瞭多所大學的畢業生前來學習深造。
武漢鐵路橋梁職業學院曾因在 2010 年開設 " 大學生班 " 而名噪一時。過去五年來,學院每年都有超過 60 名大學畢業生來校,其中本科生約占四成。
在學院招生簡章上,關於大學生班是這樣描述的:開設一年制大學生班,專門為就業不理想或未能就業、有志於從事建築行業的大學畢業生搭建連接企業的橋梁。
傢在河北石傢莊的智江峰眼下正在武漢鐵路橋梁職業學院,一邊學習基礎測繪、工程建築等基礎知識,一邊扛著各類測量儀器在校園內操作實踐。
" 我三年前在河北一所大專畢業,學的是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做過零件加工、當過司機、幹過裝修。想著自己年紀輕輕,再不出去闖下就沒機會瞭。" 已在石傢莊成傢,並有個 11 月大的孩子的智江峰,看好未來鐵路等基建市場空間,瞭解到學院招生情況後,來武漢重返校園。
智江峰說,他所在班級 90 個同學都是中鐵上海工程局定向培養的,不用付學費。完成相關技能培訓後,將直接進入中鐵上海局的項目工地工作,學習內容與工程建設施工密切相關," 以便上崗後就能盡快上手,這與在大學中註重理論與文化知識傳授,完全不同 "。
在以高中甚至初中畢業生為主體的職業學校中,這群接受過高等教育,受過高校校園熏陶的大學畢業生,無疑是校園內外的關註焦點。
" 從我們學校這幾年招收的大學生學習情況來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不管從知識的理解能力,還是從專業技能的接受能力上,普遍強過其他學生。" 王國福說,尤其是有過工作經歷的 " 回爐 " 大學生,他們更懂得重返校園、掌握技能的寶貴,求知欲望明顯更加強烈。
然而,經歷過高考、讀完大學後,再回到職業學院就讀,難免讓傢人或朋友不解,甚至質疑。" 都大學畢業瞭,還再回去上啥學呀?而且還上的是中專。到外面打工直接去就行,還要學啥技術?" 智江峰和其他 " 回爐 " 的同學經常會遇到親友提出的這類問題。
智江峰的職校同學戴農說,大學生 " 回爐 " 讀技校,本質就是接受繼續教育,就和企業入職前安排的崗前培訓差不多。現在社會發展多元化,大學也早已不是精英教育," 但社會上對大學生和技校的傳統觀念,還沒有徹底扭轉過來 "。
為何選擇 " 回爐 "
記者采訪瞭解到,一些偏重於實操的專業,類似數控加工技術、電氣自動化、汽車維修保養、機械工程等,成為 " 回爐 " 大學生青睞的方向。對於選擇技校的緣由,嘗試新的職業發展或人生規劃,成為眾多大學生 " 回爐 " 的主因。
王磊本科畢業後,在證券公司實習過、做過網上現貨交易、當過房地產銷售。" 總覺得自己不具備冒險精神,而且性格偏內向,不太適合競爭性太強的行業。" 王磊說,來學汽修,就想 " 換一種活法 "。來技校前,他特意回瞭一趟老傢銅陵,在縣城進行市場 " 調研 "。此前他父親就開辦過簡易洗車場,目前全縣城洗車車行僅三四傢,加上汽車數量增長很快,他就看中汽車 " 精洗 " 市場空間。
王磊說,等他學到汽車修理、改裝等技術,到大城市車行再實習一年,瞭解洗車行現代化的操作流程與設備,就計劃回老傢升級自傢洗車店," 這樣比自己盲目創業要穩妥得多 "。
不少大學生紛紛選擇 " 回爐 ",背後凸顯大學生就業難與就業招工難的結構性矛盾。在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近年來連創新高的背景下," 本科生滿街跑,技術工無處找 "。
山東省一傢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表示," 文憑 + 技能 " 型的人才,正是企業需要的。然而很多大學生光有文憑,缺乏技能,而且還不願意從基層實踐開始學," 招進來讓人非常頭疼 "。
重慶市就業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從職業分類看,2016 年,全市公共人力資源市場生產運輸、焊工、縫紉工、育嬰師等技能型職業缺口達 20.8 萬人,而高校畢業生求職中偏好的辦事人員等通用職業求職者過剩 3.3 萬人。從技能等級看,14.7% 的用人崗位對技術技能提出明確要求,但市場上無技術等級或職稱者仍是求職主體,技能型人才仍然較為緊缺。
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表示,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人才依然是制造業發展進步的關鍵,這就需要大量技術類專業人才。而一些大學專業和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差距較大,造成瞭目前這種情況。
一傢央企下屬機構負責人坦言,現在大型企業在高校招聘大學生,是往項目管理者方向培養,而進入幹部管理序列,需要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因此招聘范圍會限定在重點高校。存在大量缺口的高素質工程師與技術工人,則主要依靠相應職業學院培養。很多普通高校畢業生想進入重點企業大型項目,選擇職校 " 回爐 " 無疑是一條有效渠道。
武漢橋梁職業學院副院長付恩琴表示,學院首屆 " 大學生班 " 學生輸送到中鐵集團下屬各單位後,深受企業項目方的器重,紛紛要求學院多輸送些。現在學院 " 大學生班 " 畢業生,用人企業都得提前一兩年預約。
" 現在基建項目施工不再是依靠人力與簡單機械,絕大部分工作都是機械化施工完成,這些設備價值高昂,動輒上億,技術更新速度快。" 付恩琴說,傳統農民工難以適應這些崗位,而具備較強學習能力,又有相應操作基礎技能的大學生往往最受企業青睞。
背後原因值得反思
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和專傢表示,大學生 " 回爐 " 雖然整體數量與占比並不大,但越來越多大學生選擇 " 回爐 " 職業學院現象,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值得反思。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若是通用類高校,學生畢業後學技能沒有問題,但如果高校本身就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學校,其畢業生再去職業院校學習就存在問題瞭。
" 近年來,專科為瞭升格成本科、二本升為一本,都在搞所謂的綜合性大學,就沒有專、精、特瞭。比如一些化工學院,最強的是化工類應用型教育,但變身科技大學之後,什麼專業都上。" 張衛國說,還有一些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學校,仍然以論文作為學生的能力評價標準,這些都是當前高等教育中很不合理的。
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需要大量研究型科學傢,但需要更多實踐型工程師與技術人員,這已成為當下社會共識。有專傢表示,在這方面,德國等制造業強國獨特的人才培養制度具有借鑒意義。
安徽合肥學院環境工程研究生丁海濤,曾在德國與奧地利部分應用型高校交流學習。他介紹,這些學校教育目標都是培養一流的工程師人才,學生評價體系主要看企業實習中的實踐能力,畢業論文也與解決企業具體技術問題相關,而非發表的學術論文級別與數量," 這些教育理念與思路,都值得國內應用型高校學習 "。
教育部等部委 2015 年曾出臺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加快應用型高校建設,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盡管全國已有上百所轉型高校納入試點名單,但受辦學模式調整、教師資源培養等多方因素限制,目前整體效果尚不明顯。
記者瞭解到,目前江西、湖北、新疆等地正在探索試點本科高職院校聯合培養人才。在此類聯合培養試點中,通過 "3+2" 模式在高職培養 3 年、高校培養兩年授予本科學位,或 "4+0" 模式全程在高職學校就讀,高校負責教學監督與學籍管理,授予本科學位等方式,破解 " 高職學生缺乏本科文憑,本科學生缺乏實踐能力 " 難題。
熊丙奇等業內專傢表示,當前多地試點的本科高職院校聯合培養,與大學生 " 回爐 " 異曲同工。這也表明,引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應充分發揮中職、高職院校緊密聯系市場的師資與就業優勢,同時進一步拓寬應用型技術人才的深造渠道,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
來源: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陳尚營 李勁峰 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