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政府自曝 GDP 造假,一場大戲才剛剛上演

01-18

◎智谷趨勢(ID:zgtrend)  |   旺角黃局長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自去年 1 月份遼寧首度承認數據註水之後,今年一月,北方又有兩個地區自爆傢醜。

據新華社消息,2018 年 1 月 3 日,先是內蒙古帶頭披露,該區 2016 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有 4 成是假的,需要減去 2900 億元的數值。相應的,2016 年地方 GDP 也要因此砍掉一大塊。

8 天後,天津市濱海新區蹦出來說,濱海新區 2016 年 GDP 也沒有此前公佈的一萬億那麼多,實際數大概隻有 6654 億元,縮水約 1/3。

多年來,不少地方 GDP 註水早已是 " 傳說 " 中的秘密。它就像皇帝的新衣,人們都懷疑它有問題,但真正能揭穿它的,最權威的還是當事人自己。

現在新年伊始就出來這些個重磅 " 真心話 ",還真讓人不太適應。

其實,這反映出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殘酷真相:在中國 GDP 總量飆升至 80 萬億的關口上,我們的地方政府缺錢,實在缺錢 !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央的政績考核指揮棒正在悄悄發生偏移。2019 年後,地方 GDP 將不再是各省市說瞭算,大傢都要在國傢統計局的領導下參與核算。

一句話,遊戲的規則就要變瞭,留給地方政府的時間已經不多瞭!

01

地方 GDP 的泡沫到底有多嚴重?

我們來看一下國傢統計局公佈的全國 GDP,與各省市自己公佈的 GDP 加總之後的偏差:

2012 年,各省 GDP 之和超出全國 5.76 萬億元,憑空造出瞭一個廣東(當年最高)

2015 年超 4.6 萬億,憑空多出瞭一個浙江(當年第四)

2016 年超 2.75 萬億,相當於一個上海(當年第十一)

這種天量的 " 誤差 ",過去我們基本不會把它歸結為 " 泡沫 ",而是說出現 " 誤差 " 既有技術上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因素。

技術上。雖然國傢和地方統計局的計算方法基本一致,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大企業跨地經營,有分公司,有子公司,這些下屬機構的業務眼花繚亂,到底是 " 在地 " 還是 " 不在地 ",有時候兩個省市的口徑不一,就會造成重復計算。

人為上。是   " 官出數字、數字出官 ",個別地方官員具有註水的強烈動機。而且最要命的是,他們還有這種操縱的 " 能力 "。

熟悉體制運行的人知道,地方數據造假的手段無非兩種:

第一空轉。比如,一筆財政資金入庫後,通過假項目再支出,最後又入庫回到原始位置上,來來回回都是這一筆資金,但是收入和支出都疊加瞭好幾次,數據一下子就變漂亮瞭。這裡頭的手段有很多,想象力再豐富的編劇也寫不出來。

第二是虛增。去年財政部曾公開披露遼寧數據造假手法,在 2011 至 2014 年那段 " 輝煌 " 的歲月裡,遼寧通過虛構應稅事項和納稅依據,虛增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等地方稅收收入。通常而言,地方拿來虛增的稅種都是全口徑歸地方的稅種,而不是國稅,這樣就不用掏出真金白銀交給中央。

雖然這樣做,地方政府也要付出實實在在的代價:

" 吹牛要上稅 ",在系統內憑空出現的財政收入,按照分稅制有一部分需要交給中央和省裡,上繳變多瞭;

數據高報,會影響中央對地方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決策,導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減少,收入變小瞭。

當然,對於地方政府來說,這些都不是個事。從理論上講,隻要地方財政充裕,這個遊戲可以無限運作下去。

地方政府自主的錢袋子,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其大頭是稅收;政府性基金收入,大頭是土地出讓金;以及各類舉債,包括城投債、非標融資與委托貸款等。

前幾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年年百分之七八,地方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也跟著水漲船高,中央轉移少點就少點唄,隻要臉上好看,能撐得住。

要是錢不夠花瞭,賣幾塊地就是瞭。既能拉動 GDP,還能充沛國庫,一石二鳥。

就算再不濟,不是還能舉債嘛。今天是這個城投公司貸款,明天是那個國有資本運營平臺融資,通過各種明裡暗裡的借債,還怕那些缺口填不上?

這三個環節可謂環環相扣,有一個拎得住,整個大盤就不會掉鏈子。在過去那種高歌猛進的時代裡,地方政府註水 GDP 的 " 能力 " 高得不要不要的。期待各地自動擠出水分,還可能搭上自己的仕途官聲,難度無異於讓一個開慣豪車的富二代扔下奔馳騎摩拜。

但有一句老話怎麼說的?假的就是假的。

02

進入新常態以後,整個大環境都在發生著變化,很多地方都開始為錢袋子頭疼瞭。傢中無糧,自然很難打腫臉充胖子。

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方面。中國的經濟走勢換檔中低速,跨入 L 型通道的一橫,地方財政收入增速碰上瞭緩速帶。以前大手大腳花錢沒問題,現在就成瞭毛病,得改。

通過國傢統計局公佈的數據,我們可以清晰看出 31 個省市自治區的 " 泳姿 "。

看到沒有?重點看那些連續兩年數據比較出現大幅下滑的。

從 2013 年到 2016 年,包括內蒙古、天津在內的很多省市區,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高位俯沖,從兩位數降到個位數,有些還從正增長降到瞭負增長。全國平均增速從 14% 跌落到 3.3%。

雖然 2017 年的數值還沒有公佈。不過按照多地調低 GDP 增長目標以及財政收入目標的調性來看,預計 2017 年的增速不容樂觀。

眾所周知,一般預算收入是衡量地方政府財政實力的核心指標。增速下滑,意味著地方自我造血能力大不如前。

更要命的是,各地很多花錢項目,比如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卻是十足剛性的。隻能多,不能少,由此造成的財政窟窿令人膽戰心驚。

去年底,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發佈的報告稱, 2015 年至 2017 年前三季度,樣本省份的財政自給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支出的占比)整體下降,2015 年還有 54.1%,到 2017 年前三季度隻剩下 50.8%,而地方在保工資、保民生、保運轉等剛性支出比重明顯上升," 一些地方收支矛盾已經十分尖銳 "。

國傢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的財政局面是 " 六省一市養全國 "。除瞭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北京、福建六個地方,其餘的二十多個省市區,財政缺口日益擴大。從 2014 年到 2016 年,25 省合計的財政缺口數從 31927 億,上升到 48134 億,增幅 51%,2017 年恐怕還要攀升到 5 萬億。

這就是今天中國財政運轉的現實。

去年 12 月閉幕的十九大首次沒有提 GDP 翻番的目標,其實也意味著中央對於地方經濟狀況已有瞭心理準備。

土地出讓收入方面。2016 年全國房地產迎來史上最嚴調控,兩年時間裡,110 餘城市(鎮)出臺瞭 260 多次調控政策,樓市正式邁入 " 五限 " 時代。

中央定調房住不炒,大力發展租賃市場,未來還將深入推行共有產權房、租售同權等長效機制,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受嚴格的限價政策影響,2017 年下半年就有 261 宗土地流拍。

此外,在去杠桿的大基調下,中央收緊流動性,停止大水灌溉,過往那種投資驅動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地方無法再瘋狂吃雞。

我們以內蒙古為例。

數據來源:內蒙古財政廳、統計局

數據來源:國傢統計局

從 2013 年開始,內蒙古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和房地產投資開發額直線下沖,2016 年的出讓收入僅為 176.8 億元,不及 2013 年的 1/2。

內蒙古當然不是孤例,類似的地方很多。

過去,地方政府是國有土地一級市場的絕對壟斷者。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如今房地產行業被上峰翻入瞭 2.0 時代。

這第二條路,也亮起瞭大紅燈。

地方債務方面。近來,中央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的力度不斷加碼,地方融資渠道要麼縮緊,要麼受限。

中央經濟會議閉幕以後,財政部再次放出狠話,對於地方政府性債務 " 誰傢的孩子誰抱 ",中央堅決不救助,地方政府要趁早打消中央政府會 " 買單 " 的幻覺,金融機構也不要產生政府會兜底的幻覺。

言下之意,過往那種設立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剝離天價不良資產、或者債轉股的小後門都可能要堵上瞭。廣東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的歷史還記不記得?海南發展銀行的案例還記不記得?你們再不聽話,以後就是那種下場。

在地方政府債務已是中國最大灰犀牛的共識下,各地想要拿到發債指標,莫不是求爺爺告奶奶的。

這三個大板斧砍下來,對 " 債孽 " 深重的地方來說,那簡直就是砍瓜切菜。

說白瞭,就是以往趁錢的三條大路徑都被中央摁住瞭。所以,讓你以前裝,現在看你還怎麼裝?不能量入為出,大大的 " 缺錢 " 兩字就高懸在地方政府的面前。

03

除瞭錢的問題外,改變最大的其實是遊戲規則。

2016 年 10 月,中央深改組第 28 次會議通過《關於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對於統計數據造假的幹部,要 " 一票否決 "。

2017 年 6 月,深改組第 36 次會議通過《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方案》、《統計違紀違法責任人處分處理建議辦法》。除瞭統計機構,領導也要追究違法責任。以後再造假,就不是打屁股那麼簡單瞭。

2017 年 10 月國傢統計局宣佈,從 2019 年開始實施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改革後,GDP 數值不再是地方說瞭算,各省區市統計局將在國傢統計局的領導下從嚴審核核算,以確保地區生產總值數據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基本銜接。

中央的步伐越來越緊。尤其是核算改革這招,簡直是壓在地方頭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中央是要來真的瞭!如果拖到最後一刻再修正,到時候公佈的數字與造假數據將會離得更遠,造成崩塌性的局面。這種爆炸式的沖擊,地方官場上有幾個人受得瞭?

留給各地的時間已經不多瞭。算完經濟和政治這兩本賬,一些地方就隻能先跳瞭出來。畢竟早割肉,早止血。現在就承認,說不定以後挨的板子還可以少一點,輕一點。

過去,針對地方數據造假問題,中央政府也曾試圖用三個指標來判斷地方經濟運行情況:工業用電量、銀行發放的貸款數額和鐵路貨運量。

英國《經濟學人》將這個指數的計算公式總結為:工業用電量增速 × 40%+ 中長期貸款餘額增速 × 35%+ 鐵路貨運量增速 × 25%。

對於中央的決策來說這確實是一種參考指標。但眼下中國傳統工業的主導地位正在不斷減弱,尤其是在第三產業發達的地區,目前,經濟學人總結的這個指標在衡量中國經濟產出時已沒那麼重要。

因此,比起地方主動擠水,當下中國更迫切、更關鍵的,是要早日拿出一套更為先進、更為科學的統計體系。

據新華社報道,2018 年 1 月 12 日中央召開瞭一次全國統計工作會議。在這個可能會改寫中國的會議上,國傢統計局局長披露,中央正在加快構建新時代現代化統計調查體系。

未來的統計體系很可能是這樣一套全新打法:有更高質量的綠色 GDP 評價體系,有完善的地方資產負債表、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還有最新的幸福產業統計監測制度,形成一種能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績考核。

一種測量民生指數、宜居指數、幸福指數的綠色指標體系正迎面走來。那種以 GDP 論英雄的時代似乎要慢慢遠去。

這無疑是一場重要的變革。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