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觀察者網 唐莎莎】英國首相特蕾莎 · 梅訪華," 梅姨 " 這個稱號卻意外刷屏英國媒體。當特蕾莎 · 梅被告知這個昵稱時,表示非常榮幸,並連說三次 " 謝謝 "。不過,英國媒體就沒那麼淡定瞭,對這個稱呼背後的含義進行瞭五花八門的詮釋,其腦洞堪比黑洞……
特蕾莎 · 梅自 1 月 31 日起開啟對中國進行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這也是她擔任首相以來的首次正式訪華。央視新聞 2 月 1 日消息,當晚,特蕾莎 · 梅在中國銀行接受水均益專訪。當被告知在中國的外號是 " 梅姨 " 時,她表示非常榮幸,並連說瞭三次 " 謝謝 "。
不過,英國媒體的反應可遠比特蕾莎 · 梅來得 " 兇猛 "。
BBC 報道截圖
BBC(英國廣播公司)31 日的標題是 " 中國媒體熱烈歡迎‘梅姨’的到來 ",並配瞭一張中國社交媒體上的視頻截圖。乍看之下,挺正常的。然後,文章一開頭就跑偏瞭," 這個親切的稱呼通常都是用於北京的關鍵盟友 "。
BBC 表示,官方媒體在介紹外國政要時,一般都會使用正式的稱呼,所以 " 梅姨 " 這個昵稱非常值得註意。報道說 " 姨 " 這個稱呼意味著特蕾莎 · 梅在中國受到極大的尊敬,還劃重點稱,連新華網和 CCTV 這樣的官方媒體都稱 " ‘梅姨’來瞭 "。看來 BBC 確實對中國新媒體的風格存在誤解。
《每日郵報》的戲就更多瞭。不僅將中國社交媒體使用者對 " 梅姨 " 的態度描述為 " 瘋狂 ",還表示菲利普親王被誇獎 " 非常帥氣 ",以及手提奶粉的 " 神秘男子 " 的意外走紅。同時,報道中也強調這個綽號 " 通常隻用於中國的關鍵盟友 "。
《每日郵報》報道截圖
報道中提到,一傢中國媒體在微博上對 " 梅姨 " 的來訪表示熱烈歡迎," 最右這位手裡提的是什麼 " 甚至引發瞭網友的熱烈討論。被點到名的,請自行對號入座。
《泰晤士報》則屬於比較不那麼大驚小怪的 " 務實派 ",隻說這個綽號代表瞭中國人民對特蕾莎 · 梅的喜愛。
《泰晤士報》報道截圖
相比之下,《獨立報》的誤會最深,竟然在標題上寫著 " 特蕾莎•梅訪華期間,中國人開始稱她‘梅姨’ "。" 開始 "?可是,英國首相還是卡梅倫的時候,特蕾莎 · 梅的這一稱號差不多就廣為流傳瞭……
《獨立報》報道截圖
而副標題作出的解釋也讓人啼笑皆非。" 這麼叫的原因是,在英國代表團訪問中國的銀行時,可以增加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帶來 10 億英鎊(約人民幣 90 億元)投資的可能性。" 看來,中國網友低估瞭自己所肩負的重大使命……
不過," 梅姨 " 此番訪華確實收獲頗豐。昨天(1 日),商務部發言人高峰透露,中英雙方預計將簽署 90 億英鎊(約人民幣 806 億元)的商業協議,涉及 " 一帶一路 " 建設、金融、創新、農業、科技等領域,雙方還同意共同建設,雄安金融科技城和青島中英創新產業園。
當天國開行與渣打銀行簽署瞭 100 億元人民幣 " 一帶一路 " 項目授信貸款諒解備忘錄,渣打銀行正式獲批熊貓債承銷商資格。
特蕾莎 · 梅偕丈夫菲利普親王同遊故宮 圖自視覺中國
1 月 31 日特蕾莎抵達武漢之際宣佈瞭與中國在教育領域的一系列合作項目。這些項目包括將此前已展開的雙方數學老師交換交流計劃進一步拓展至 2020 年,在未來兩年內繼續派遣 200 名英國數學老師來華交流學習;中英雙方在學前教育方面共同啟動人員培訓;在職業教育方面的進一步合作;以及在中國進一步推動英語教學。
預計這些項目將為英國方面創造 800 個就業機會,市場總價值達 5.5 億英鎊(約人民幣 49 億元)。
英國媒體稱,特雷莎 · 梅此次訪華,隨行人員超過 50 人,且都是英國商業、學術領域的代表人物。這也是她歷次出訪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此外,就連鮮少出現在公眾面前的首相丈夫菲利普也將一起前往中國,足見英國政府對此次訪華行程的重視。
特蕾莎 · 梅在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表示,隨著英國退出歐盟,英國也將眼光進一步投向世界,而中國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她希望中英兩國進一步發展在貿易、商務和教育等多個領域的交往。同時,她強調 " 現在是中英關系的黃金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