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完蛋瞭,已經。

08-04

編者按:本文作者為霍炬,科技 blogger,連續創業者,技術愛好者,有一個公眾帳號 " 歪理邪說 "(ID:wxieshuo)。

最近一年左右,不止一個著名人物談起過現在的互聯網已經完全錯瞭這個看法。比如 www 的發明者 Tim Berners-Lee,或者 Twitter 創始人 Evan Williams,考慮到 www 幾乎是人們使用互聯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Tim Berners-Lee 的看法是不應該忽視的。

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首先要問的一個問題應該不是如何解決互聯網錯瞭這個問題,而是問 " 到底哪錯瞭?"。這不奇怪,大多數用戶沒留意過這個問題,畢竟,互聯網這個詞在過去這些年裡面發生瞭太多變化,人們剛剛覺得有點不對勁,還沒來得及真正感知到這種變化的意義,就來到瞭今天。而現在我們使用的互聯網,和 10 多年前已經大不一樣瞭。

要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隻需要想一想,現在一個典型用戶,每天大約使用多少個互聯網服務(網站或者 App)。大部分人的答案恐怕不會超過 10 個,盡管手機上裝滿瞭 app,但實際高頻使用的,就那麼幾個。美國人就是 Google / Facebook / Amazon / Instagram … 中國人就是 BAT 系列、微信、天貓,再加上一個美團。這幾乎是全球同步的趨勢,人們使用的互聯網服務越來越集中瞭。

在 10 多年前,Google 雖然已經成為互聯網世界的中心,但 Google 的理念是分發流量,讓人們找到需要的東西,就可以離開 Google 去其他網站。在 Google 之後,這些年興起的大公司裡面,每一個都是試圖讓用戶盡可能久的留在自己服務內,不要去其他地方。他們占用瞭用戶越來越多的使用時長,他們反客為主開始吞噬互聯網。智能手機普及之後,這種集中化趨勢發展的更快瞭,除瞭流量和時間的集中,資本層面的投資、並購也從來沒停止過,所有變化,都是朝著更集中的方向發展。

互聯網中心化之後,用戶的利益就開始不斷被侵犯。過去內容分佈在互聯網各個角落,想找到他們需要花點時間,但是想幹掉它們也不太容易。今天,你往朋友圈轉一篇王五四的文章就知道瞭,不出 10 分鐘,就會有無數好友告訴 " 已經看不到瞭 "。除瞭 " 根據法律法規 " 刪除文章之外,一個企業可以創造無數理由,輕松讓自己平臺上的內容消失。過去,內容掌握在創造者自己手裡,企業沒法輕松幹掉它們。換一個角度,過去那些需要動用法律才能擁有的權利,現在已經被下放到瞭企業手裡。

企業控制的不僅僅是一個帖子,他們控制的是數據,並且是用戶創造出來的,本來不屬於他們的數據。再看最近蘋果下架應用的這件事,這裡我們不討論蘋果在此事中的態度,隻看本質。從本質上說,蘋果提供瞭設備和通道,真正的購買關系是最終用戶(使用 iPhone 的人)和開發者之間(開發 App 的人)形成的,蘋果商店提供瞭一個通道。

但現在問題是蘋果這傢公司,可以在買賣雙方完全同意的情況下,使得這個生意做不成。最終用戶願意花錢,開發者甚至願意免費提供,但就算買賣雙方都同意,隻要蘋果不同意,用戶就得不到這個 app,因為 iPhone 是封閉系統,除瞭通過 app store,用戶沒辦法把 app 裝到自己手機上。(企業部署可以解決一點點問題,但這裡我們不討論這種特殊情況)。

一傢企業擁有如此巨大的權利,這是計算機發展歷史上從來沒出現過的,甚至可能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你能想象在傳統時代,你想跟鞋匠買一雙鞋,但是商店就楞是讓你這雙鞋拿不到手嗎?就算是考慮到城管的存在,你和鞋匠也可以私下找個沒人的地方交易。但在 iOS 上,這都不可能瞭。

在這個時代,企業的權利越來越大,用戶擁有的權利反而越來越少。這樣的例子四處可見。再比如說,用戶在網盤裡面存瞭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是用戶創造的,理論上說用戶是擁有它的,但是如果帳號被封瞭,這些數據也就很難拿回來瞭。被封的原因有很多,有一些大概是合理的,一些不合理,還有一些是因為出錯。但不管因為什麼,無論這種事情發生概率多低,一旦被封,你創造的數據就沒瞭。

更極端的例子是購買之後的各種數字產品。這個時代人們可以輕松的在線上買音樂、電影、遊戲、軟件,和過去不同的是,盡管用戶花瞭錢,但是並不能擁有這些產品。就算不談帳號被封的極端情況,這些東西仍然可能會突然消失,比如版權方撤回瞭版權,你之前就算買到過它,從此之後可能也就沒法再使用瞭。相對於傳統模式,我買到瞭一盤遊戲機卡帶,它就是我神聖不可侵犯的私人財產中的一部分,想拿走它們幾乎是不可能的,隻要它不物理損壞,我永遠可以玩下去,或者送給別人玩,在數字時代,這些都不可能瞭。

難怪還有很多人致力於收集古老的遊戲卡帶,收藏光盤和唱片,在他們看來,這些東西才是紮實的屬於自己。如果仍然從用戶是否擁有自己創造的數據方面考慮,這些問題都是一樣的,在線上購買的數字版本,可以看作是花錢創造的用戶數據,它們本來應該是私人財產,但在這個時代,企業通過各種用戶不得不遵守的用戶協議,讓這些數據脫離瞭用戶私有財產的范圍。企業告訴你,你購買的隻是使用權,所以我有權將來禁止你使用它。但問題是用戶花的錢好像也沒比過去少多少。就算用戶願意更多的錢,買一個真正屬於它的版本,企業也通常不提供這種服務,即使很多時候是內容創造者願意提供的選項。

比用錢交易得到的數字資產更嚴重的,是用戶使用服務過程中創造的數據。這些數據的主權更模糊瞭,理論上說它當然屬於用戶,但實際上用戶拿不到它,甚至沒法備份它,隻能被企業所用。一個比較直觀的例子:你能很容易的備份自己的朋友圈嗎?我知道有一些復雜的辦法能通過模擬微信做到,但普通用戶是很難做到的。朋友圈本來完全是你自己創造的數據,最後你反而沒有對它的控制權,這就是現在這個時代的荒唐之處。

Tim Berners-Lee 也特別指出過這一點,他認為用戶應該 100% 擁有自己創造的數據。當然,要做到這件事太難瞭。從人們把一切都放到雲上之後,甚至從廣告模式大行其道開始,用戶就註定沒法擁有自己的數據瞭。用戶的數據成為企業盈利的基礎,企業越來越大,消滅或者並購瞭那些不這樣做的同行或者競爭對手,最終,我們終於來到瞭現在這個時間點。這是一個用戶幾乎放棄瞭一切隱私,而各大公司用盡一切力量挖掘用戶數據,隻是為瞭多賣點廣告的時代。

Tim Berners-Lee 還說,我設計 www 的時候,它本來就是個去中心的結構,每個人都可以建設自己的網站,現在互聯網變成中心化結構瞭,這不是個技術問題,這是個社會問題。的確,很長一段時間,互聯網都是這麼發展的,直到最近這 10 年,一系列因素交織在一起,讓集中化速度越來越快。今天說起來建設自己的網站,聽起來已經像是從過去穿越過來的人瞭。在中國這個趨勢尤其明顯,考慮到備案和一系列的措施,自己建設一個網站的難度、成本和風險都越來越大,哪有開個微博或者公眾號簡單,即使克服瞭這些困難,流量來源也是問題,何必花那麼大力氣,建一個沒人看的網站呢?幾大平臺就是這樣把內容創造者也吸引進來的,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 Facebook 創造的生態圈中。

到瞭這個地步,企業除瞭決定人們能看到什麼,還可以用更巧妙的方式決定如何看,最終可以微妙改變人們對很多事情的態度。微博改過排序,被罵的很慘,但是他們仍然堅持這樣做,Facebook 改瞭不知道多少次排序,以至於我打開一個 Facebook 頁面,都要找半天才能找到到底什麼是最新的消息,大傢都做瞭一樣的事情。

所有企業都利用算法重新分發流量,並且號稱這是為用戶提供價值。真的是為瞭用戶考慮嗎?如果是為瞭用戶考慮,至少應該允許我選擇恢復過去的排序,甚至,讓我付錢來選擇過去的自然排序。可惜他們並不提供這種功能,這就是數據被壟斷之後的結果,我願意花錢,但沒人肯賣給我需要的東西。算法會在未來繼續發揮作用,無數臺機器日夜不停的收集和計算,現在還隻是賣更多的廣告,將來天知道會發生什麼。

最近一段時間還有關於 AI 是否有害的爭論,紮克伯格堅持認為 AI 無害,他當然要堅持無害瞭,如果有害,人類最大的敵人豈不是就成瞭 Facebook,這傢又有 AI 能力,又有無數數據,野心勃勃的公司?李開復對此也發表瞭他的看法,說那種像人類的 AI 隻是科幻,現實中短期不會出現。是的,我贊同像《銀翼殺手》那樣機器產生人類智能的科幻小說暫時不會成真,但這本書的作者菲利普 . 迪克還寫過另外一本書,叫做《少數派報告》,講的是人類掌握瞭預測犯罪能力之後發生的事情,這同樣也是科幻,它可是基本成真瞭。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從用戶放棄瞭自己的利益開始的。普通用戶和互聯網公司,資本市場一起,創造瞭歷史上最大的籠子,並且成功把自己關瞭進去。從這些歷史發展的過程上,我贊同中心化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並且我相信,無論 Tim Berners-Lee 還是 Evan Williams,或者 Mozilla 實驗室 … 所有人試圖扭轉這一切去發明的去中心化互聯網,都不會產生什麼效果,因為他們難以找到一個體面又是用戶必須的應用去支撐這種系統。想來想去,我覺得人類能擺脫這一切最後的希望,是被妖魔化最厲害的暗網。

現在人們對暗網的描述,就像是住在城市裡面的人總是認為荒野裡面充滿瞭危險。城市人總是說,不要離開城市啊,到荒野裡面會被狼吃掉。但實際上,現在功能齊備的城市一樣是從荒野演變發展而來,城市裡面確實沒有狼,但一樣充滿瞭各種危險,很多時候,人比狼更可怕。

暗網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可怕,反而是去中心化網絡最成功的應用,它不是一個恐怖之地,反而更像最早的,那些互聯網創造者們創造出來那個互聯網。暗網的歷史和變化,是個很長的故事,我們留著下一篇再說。

參考備註:

標題圖:Image used under Standard license from Shutterstock.com (這張圖是我們付費購買的,轉載也可直接使用,不用換掉它)

你正在為互聯網上的 " 免費 " 付出什麼?

互聯網的好消息,互聯網的壞消息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