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個智能醫院,需要分幾步走?

07-28

醫院從來都不是一個讓人心情愉悅的場所。看病難,看病貴,無窮盡的排隊和低效的溝通,可能都是人們對於醫院最直接的印象。

而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實際上是醫療資源不足和分配不均衡。這甚至是中外醫院共同面臨的問題。一項研究估計,美國醫生在每個病人身上平均花費 13-16 分鐘。在國內,情況甚至更加糟糕。

破局點在哪裡?近幾年來,智能醫療的呼聲越來越高,並且被當做瞭解決上述問題的技術良藥。

人工智能將會顛覆一切行業,但打造一個「智能醫院」並不簡單。但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落實到行業是必然的選擇和過程。所以 2016 年開始入局醫療行業的科大訊飛覺得,至少能從覆蓋導診、門診和輔助醫療三個方面入手,解決目前的問題。

導診機器人

患者和醫院的聯系是從踏進醫院大門的第一步開始的,但在很多情況下,患者對自己的病狀和需求是迷茫的。傳統的解決方案是設置導診護士或者問詢臺,通過人工的方式解決「問路」和「導診」的剛需,但這些簡單繁瑣且高度重復的工作顯然可以部分由機器完成。

科大訊飛推出的導診機器人「曉醫」希望從導診入手,用人工智能改善患者入院後的第一次體驗。這款機器人繼承瞭科大訊飛的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通過與患者進行對話和語義理解,給出相應的答案。根據科大訊飛提供的資料,目前這款機器人已經在北京 301 醫院、上海瑞金醫院投入使用。而根據 301 醫院反饋的數據,一個導診護士每天的服務量大概是 800 人次,而一個機器人每天的交互達到瞭 2000 多次,服務六、七百人次。顯然,導診機器人能在很大程度上輔助導診護士的工作。

但導診隻是第一步,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引導病人找到最合適的科室和醫生。數據表明,許多專傢和醫生每天接觸到的患者,大概有 70% 是他們並不擅長的病狀。根據科大訊飛智慧醫療 CEO 陶曉東透露,曉醫機器人的下一步目標,是通過大數據的挖掘,結合病人向機器人口述的一些癥狀,跟專科的數據做精準的匹配,實現有效分診。

電子病歷

《福佈斯》此前曾經報道:醫生花費 27% 的時間在診室問診,還有 49.2% 的時間在做書面工作,其中包括使用電子健康記錄系統。即便在診室,醫生隻花 52.9% 的時間在跟患者溝通,還有 37% 的時間在處理書面工作。

如何在提高醫生搜集資料信息的效率的同事,又保證醫生和患者交流的時間,這可能是問題的關鍵。在目前看來,電子病歷可能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甚至充當醫生門診助手的角色。

(科大訊飛智慧醫療 CEO 陶曉東)

目前,越來越成熟的智能語音技術正在被應用於門診語音輸入。科大訊飛的解決方案是為醫生配備專業級的定向麥克風主動降噪、優化醫生聲音采集,並且開發瞭一款面向醫生的 APP「雲醫聲」,目的就是為瞭方便醫生隨時隨地通過語音聲稱醫囑、病歷,方便醫生在與病人的交流中的將病人的情況形成電子病歷。甚至完成查房等移動性文字工作,節約醫生文字性工作。

這種基於語音技術的電子病歷方案已經展開瞭小范圍的試點,但如果想要進一步將這個解決方案進行推廣,也離不開醫療數據的完善,以及電子病歷標準的統一等基礎設施的完善。

輔助診療

最能體現人工智能作為「醫生助手」的方向,大概就是輔助診療的應用。基於對醫療數據的分析,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幫助醫生為患者給出更加精準的疾病判斷和治療方案。在這方面,IBM Watson 早有佈局,並且已經開始發揮作用。

(科大訊飛在影像輔助診療方面的佈局)

科大訊飛在輔助診療方面的佈局和 IBM Watson 思路類似,而目前落地的場景主要集中在醫學影像輔助診斷和基於認知計算的輔助診療系統兩個方面。

盡管語音智能被人們當做瞭科大訊飛的「強標簽」,但陶曉東強調科大訊飛自創立之初就一直致力於通用人工智能源頭技術的開發,並在計算機視覺領域也有很深厚的積累。所以科大訊飛的醫療影像輔助診療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影像醫生閱片,勾畫腫瘤病灶,指出病變區域,減少醫生因為技術不足、疲勞造成的誤診、漏診等問題。而科大訊飛在輔助診療方面發揮的作用將更類似於一個「全科醫生」,目的是為患者提供便捷快速的醫療服務。

對於未來醫療,不如多給點耐心

從場景來看,科大訊飛在以上三個方面的探索和嘗試並非對某幾個業務的單點覆蓋,它們彼此之間存在內在聯系。陶曉東認為,隻有打通整體業務的數據,才能最終讓人工智能在整個醫療體系裡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信息的完整性關乎最終輔助診療的可靠性和精確度。「像語音電子病歷,實際上我們更多的是從信息的源頭去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有瞭完整的信息之後,我們再用人工智能技術去為醫生提供輔助診斷。」陶曉東表示。

人工智能與醫療行業的結合已經是未來醫療發展的必然這個方向。但無論是輔助醫療系統的構建,還是電子病歷的推廣,都需要依賴於對行業大數據的積累,以及對醫療行業的理解以及政策助推等一系列復雜的問題的解決。

因此技術的發展落實隻是一個方面,建立一個能夠服務大眾的智能醫療體系必然是個緩慢的過程,對於未來醫療的進展,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耐心。除瞭以上的三個方面,人工智能還會在醫院運營和醫療服務的方方面面發揮作用,比如醫院資源管理、院內物流,甚至醫院的設計等。一個真正的智能醫院必須充分發揮醫護人員和人工智能各自的特長,做到人工和智能的完美結合。

而未來機器與專業醫生如何在我們的醫療體系裡「共處」?對於這個問題,陶曉東給出的答案是:「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向頂級專傢學習,然後讓 AI 能夠達到一流專傢的水平。讓 AI 在專傢的幫助下得到成長,同時進一步優化的人工智能也能夠反過來幫助醫生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醫生的工作負擔,互相助益。」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