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眾籌“刷單門”暴露瞭什麼

11-06

[ 靈光一閃 ]

當前的眾籌管理人與投資者的利益捆綁,並沒有到一個可以讓投資者高枕無憂的緊密度。

蔣光祥

近日有關京東眾籌刷單事件開始在媒體上發酵,被爆涉及刷單的眾籌項目達到 1100 個,甚至傳聞其金融板塊 CEO 本人也有參與某股權眾籌項目的刷單。早在 2015 年淘寶、蘇寧還在苦等監管政策明確之際,京東就已經率先出手上線瞭自己的股權眾籌平臺——東傢。迫不及待佈局的 " 膽大 " 背後也算 " 心細 ":其平臺本質架構還是在現有《公司法》、《證券法》框架下,訴諸設立有限合夥企業等常規手段;對於股權眾籌配套的關鍵細則,如對於投資人的界定部分,參考瞭當時的私募股權眾籌管理辦法征求意見修改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眾所周知,在京東等知名平臺介入這個行業之前,國內早已存在人人投、天使匯等少數股權眾籌平臺,但一直難成氣候。舉目所及,股權糾紛倒是時有耳聞。沒有工商登記變更、沒有定期財務報表,投資人與所有人的實際經營情況存在信息不對稱,此種類眾籌實質上還是兄弟朋友搭夥做生意,盈虧都容易生出事端。應當說,京東此舉在當時,還是有力地助推瞭此類平臺標準化運作之勢。但運作兩年多來,作為一傢標桿平臺仍有這樣重量級的負面消息被爆出,說明國內眾籌之路尚處在貓膩頻發的初級階段,也引發瞭 " 刷單是否原罪 " 等諸多思考。

細分來看,商品眾籌一般數額小但種類多,波及面廣。眾籌如在沒有 " 托 " 的情況下遭遇失敗,或者即便成功,但發現到手產品有較大缺陷,隻能當是給自己的興趣買單。當知道存在刷單,體驗可能很差。股權眾籌則不再是純粹興趣導向,而是選擇有意識地承擔某種責任或者風險。帶有風險高、流動性低、退出機制不完善、投資者風險承擔能力較低、市場教育也不夠等特點。項目失敗瞭 " 東傢 " 可以深表遺憾,不成功最多不收管理費;專業機構的領投人可以習以為常,東方不亮西方亮;但當初一腔熱血指望跟風大賺的跟投人,恐怕隻能獨咽苦果,再倘若發現是被刷單等行為哄騙入局,則可能有法律糾紛。京東迄今累計完成瞭 51 億的股權眾籌,待樣本量大到一定程度,也許還會有其他當前無法預計的問題一並進入暴露期。

回歸眾籌尤其是股權眾籌的初心,是讓在傳統金融服務渠道面前灰頭土臉,卻又嗷嗷待哺的萬千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通過互聯網金融手段,有望得到來自不同應用場景的客戶(這些客戶對其所黏附的應用場景也具備起碼的信任)的投資。京東等眾籌平臺的及時出現,從市場長期培育的角度來看,是一件好事,但 " 刷單 " 顯然令事物走向瞭拔苗助長的反面,若當中有平臺存私心而不惜給跟風的投資人 " 挖坑 ",則性質更為惡劣。

對於京東等眾籌平臺,顯然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股權投資與債權投資判若雲泥,客戶從債權到股權的投資轉換,也許隻在懵懂之間,但 " 東傢 " 必須得跟進管事,項目篩選、投後管理這些隻是最基本的工作,成人都知道做好一個企業不容易。何況 " 東傢 " 也不白做,收融資總額的 3 — 5 個百分點,要知道,這是一個在傳統金融領域令人艷羨的點數,這還沒包括領投人額外可以獲得跟投人收益的 20%。

刷單等負面新聞的爆出,也說明當前的眾籌管理人與投資者的利益捆綁並沒有到一個可以讓投資者高枕無憂的緊密度,既然股權眾籌的參與者(跟投人)並非是無償得到援助,那麼相應地提些要求,強調平臺的效用,追求利益捆綁,要求管理人和領投人一樣,拿出一個關切痛癢的額度,同進同退,也並不為過。

(作者系基金從業者、財經評論人)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