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金融業務或許未必會成為其 " 上市故事 " 中的主角,但是在其各項業務的發展以及未來營收、利潤的增長中,金融的價值絕不可被低估。
——馨金融
洪偌馨 / 文
如果說 2017 年中國的科技公司們迎來瞭又一輪上市 " 超級周期 " 的開啟,那麼 2018 年初傳來的小米即將上市的消息,則把這輪上市周期的進程推向瞭高潮。
雖然小米的上市地到底在香港還是美國尚未確定,短短幾個星期之內,估值也從最初傳言的 2000 億美金直接打瞭 5 折,變成 1000 億美金。但是即便如此,這依然是一筆受到全球科技市場矚目的 IPO。
根據 IT 桔子統計,截止到 2017 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互聯網科技領域的中概股市值情況如下:
騰訊控股市值 31955 億元(4900 多億美元),阿裡巴巴市值 28491 億元(4378 億美元),百度市值 5269 億元(809 億美元),京東市值 3813 億元(586 億美元)。
如果小米上市真的有千億美金市值,小米將成為國內僅次於 A(阿裡巴巴)T(騰訊)的第三大互聯網公司,將 B(百度)和 J(京東)遠遠甩在身後。
然而在此消息爆出之後,市場上最多的聲音是:小米靠什麼支撐起如此龐大的估值?盡管小米在 2017 年確實春風得意,手機銷量重回全球前五,提前兩個月完成千億銷售目標,但是無論對標互聯網公司 AT 亦或是同樣以電子產品起傢的蘋果公司,小米似乎都無法擺脫被高估的標簽。
值得註意的是,在 2017 年初小米的公司年會上,雷軍透露,未來一年,小米將會聚焦黑科技、新零售、國際化、人工智能和互聯網金融五大方向,其中互聯網金融作為核心戰略也是小米首次在內部員工會上提出。
小米的金融板塊會成為支撐其估值、講出一個好故事的關鍵嗎?
如果小米的目標是復制一個 " 螞蟻金服 " 的話,似乎很困難。金融監管在 2017 年的轉向使得新金融的概念變得越來越曖昧,由於起步較晚,小米此前佈局的支付、保險經紀、理財等業務也尚未成氣候。
但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小米 " 新零售 + 互聯網 + 硬件 " 戰略下,無論是在 B 端的供應鏈金融方面,還是在 C 端進行流量變現、提升客單價方面,金融業務都在貢獻更多。
小米的金融版圖
雖然小米的金融業務起步並不算早,但是在牌照和業務線佈局方面已經相對齊全。無論是價格一路水漲船高的第三方支付牌照,還是新金融行業分量最重的民營銀行牌照都已經被小米收入囊中。另外,小米還佈局瞭網絡小貸、保險經紀、商業保理等牌照。
與此同時,小米在金融業務的投資方面出手也頗為頻繁,拋開順為資本不談,僅小米本身就投資瞭老虎證券、51 信用卡、積木盒子等多傢公司,覆蓋瞭網貸、證券、理財、彩票等多個領域。
小米金融業務佈局
從發展路徑來看,小米並沒有另辟蹊徑,而是與新金融巨頭們一樣,從支付切入,然後進入利潤最高的貸款領域,同時兼顧保險代銷、理財等流量消耗型業務,且逐步向產業鏈上遊延伸,為用戶定制化產品。這一思路從小米過去幾年重點發力的業務也可見一斑。
從 2016 年開始,小米的支付業務一直在快速推進,包括佈局公交支付場景,與更多銀行合作,嘗試 VR 支付等。
2017 年,小米的消費金融業務發展迅猛,不到半年時間,貸款規模增長超百億。從 ABS 的發行情況來看,它幾乎是除阿裡之外,市場上的最大玩傢之一。
值得註意的一點是,小米貸款最早於 2015 年 9 月推出,定位於提供小額信用貸款服務,包括 " 現金貸 " 和 " 分期 " 兩大產品。而 2017 年 4 月," 小米貸款 "App 獨立發佈,業務不再限於小米手機和小米商城用戶,開始面向所有用戶提供小額信貸服務,這也被看做是小米金融業務擴張的一個重要節點。
此外,保險業務也是小米金融大力推進的一塊業務,在手握保險經紀牌照的條件下,小米近兩年與合作夥伴合作,推出瞭一系列針對小米用戶定制的保險產品。
盡管小米金融的佈局是按照巨頭的思路來的,但是要復制一個巨頭卻很困難,這也是小米金融業務此前一直存在感不強的原因。
小米的支付業務由於起步較晚,除瞭在生態內部的使用之外,在外部想要撼動 AT 掌握 90% 以上移動支付市場的格局似乎非常困難。
貸款業務雖然增速迅猛,但是在去年網絡小貸的整治文件下發之後,ABS 也遲遲沒有下文,這對業務或多或少造成瞭影響。另外,小米雖然是新網銀行的股東,但是在銀行業務發展的過程中存在感並不強,短時間內也很難解決貸款業務沖到的沖擊。
金融業務的新角色
看完瞭小米金融的佈局,我們再來看一下在小米的大戰略之下,金融業務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小米成立初期的發展策略是,首先依靠貼近成本的硬件產品獲取海量用戶,再利用發燒級的操作系統 MIUI 粘住用戶,最後通過互聯網服務即應用軟件完成流量變現。
騰訊 /360 均是這一模式的成功典范,彼時諸多互聯網企業均是此模式的擁躉。
圖片來源:分析師薛永鋒
在這個三級火箭中,金融業務理論上屬於第三級的流量變現部分。此前小米金融佈局的思路,從支付到貸款、理財、保險等,也是緊緊圍繞 C 端流量展開的。
然而在 2017 年 7 月,雷軍在阿裡巴巴網商大會上提出新的鐵人三項:硬件 + 新零售 + 互聯網之後,金融業務雖然仍舊與小米互娛等典型的 C 端業務放在一起,但是扮演的角色卻在悄然發生變化。
2017 年,為瞭挽回銷售量下跌的頹勢,重返線下成為瞭小米的一個重要課題。按照雷軍的規劃,小米 2017 年年底鋪到 250 傢,2018 年年底 500 傢,2019 年 1000 傢。
全面鋪開的小米之傢加上小米商城、優品以及全網電商,共同構成瞭線上 + 線下的新零售閉環。而在眼下討論新零售,金融服務幾乎已經是其中的標配。
此前小米金融負責人洪鋒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除瞭原本線上的分期場景與消費貸款之外,小米的合作渠道商、上百萬的小米小店店主也有著非常大的小微經營貸的需求。
在這個維度下,金融業務仍然是 C 端流量變現的重要佈局,隻是它能夠以更多形態嵌入新零售線上線下、面對消費者和商戶等不同場景中。
而在新零售之外,小米還押註瞭另一個重要領域——硬件。除瞭手機,小米佈局的智能傢居生態鏈已經初具規模。按照當初雷軍的計劃,五年時間孵化 100 傢智能硬件公司,目前小米生態鏈企業投資正在接近當初預期的目標。
不久前向 SEC 提交瞭 IPO 招股書的華米——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設備廠商,就是小米生態鏈數百傢企業中的一個。
而在這個生態鏈背後,其實是巨頭基於對上下遊供應商的掌控力而產生的產業金融機會。
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傳送門:《從這八個趨勢,看 2018 新金融行業如何 " 重建 " 與 " 突圍 "》提到過,過去供應鏈大都基於傳統產業、核心企業,但隨著新經濟的崛起,一大批具有新的商業模式、新的供應鏈環節的企業開始湧現,與之相匹配的新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也亟待出現。
小米本身作為新的智能硬件生產商、也是投資方,對於自身的供應商以及被投企業的團隊、技術、產品、數據有著更好的掌控和理解,因此能夠更好地識別背後的風險,進而提供金融服務。
從某個角度來看,小米的金融業務或許未必會成為其 " 上市故事 " 中的主角,但是在其各項業務的發展以及未來營收、利潤的增長中,金融的價值絕不可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