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不久前胡潤做出瞭一個數據:在中國一線城市獲得財富自由的門檻是 2.9 億。隻有到瞭 2.9 億你才能做到自由地規劃人生。
但是一個 90 後創業者卻跳出來說不同意。他和他的一群 90 後創業夥伴以自己為樣本進行瞭討論,結論是:男性單身創業者一年隻要 40 萬就可以歸為財務自由。
但是,這裡存在一個很大的原則性前提:30 歲前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
而這個看上去令人不安的前提,隻是他們眾多信念中的一個。
很多人說 90 後是垮掉的一代,其實垮掉的不是這代人,而是傳統的價值觀。
這周,吳老師邀請瞭這位 90 後創業者孫宇晨——湖畔大學首批學員中唯一的 90 後,讓他給我們聊聊 90 後那些 " 摧毀世界 " 的價值觀。
(以下文字根據視頻整理)
為什麼 30 歲前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
三十歲之前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是因為我覺得,在 30 歲之前如果買房買車結婚,99% 的 90 後都要靠找父母要錢滿足這個目標。
雖然很多人覺得拿父母的錢是天經地義的,但如果父母給你錢,肯定伴隨著他們對你的控制。比如要對你生活在什麼城市、做什麼工作、和什麼人結婚發表意見,甚至命令。我——以及大多數創業的 90 後——不願意接受這些控制。
我覺得婚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協作形態,就相當於你和一個人合夥開瞭一間公司,而且還不是有限責任公司,是無限責任的。隻要有一方退出瞭這個公司,公司就會立刻解散,不能一個人經營下去。結婚比開公司還難。
絕大多數中國年輕人別說合夥開公司,二十幾歲剛工作,可能連和同事都相處不順暢。此時結婚就相當於一個人才剛開始接受正規的協作教育,就去嘗試最復雜的協作形式,很容易搞砸。三十歲之前經驗太少,三十歲之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關系,肯定比二十多歲時強。
而且,在二十到三十歲這段黃金時間中,如果一個人能夠把絕大多數時間用於個人成長和自我提升的話,和那些忙於買房、買車、結婚、生娃的人比起來,會更容易變優秀。
王健林 / 王思聰 / 鄧文迪 / 董明珠 / 任正非
誰更算人生贏傢
在我眼裡,王思聰排第一,其他人並列第二。
並列第二的那些人,都是通過個人奮鬥改變瞭自己的命運,隻是每個人奮鬥的方法不太一樣。
王思聰排第一,是因為他的成功也有個人奮鬥的因素。他在電競這個領域,完全是靠自己打拼,並沒有依靠萬達,我相信在電競領域有很多人甚至連萬達的王健林是誰都不知道。
能在一個全新的領域產生自己的影響力,本來就是一種很稀缺的能力。就算王思聰出身於一個普通的傢庭,他以這種能力,也可能很容易打動投資人給他錢,把事情做成。
他還有一個特質:他爸是首富,但他表現得不卑不亢。常有記者問他接不接班,他總是回答," 愛做就做,說不定五年之後我會做 "。他對財富、事業都有一種非常淡定的感覺。
而其他四個人總給年輕人一種苦大仇深的感覺。
錢會禍害 90 後創業者嗎
現在出現瞭很多連續創業者,他們好不容易把一傢公司送上市,馬上又會去創業,像是職業創業手。
有人說他們隻是為瞭套現,但背後的原因是,現在的創業圈裡有一些很大的機會,比如航空領域,比如人工智能,這些機會是不屬於初創者的,需要套現一兩個億以後才能去做。
為什麼德州撲克在創業圈這麼火,其實每個職業創業者的工作本身就類似於德國撲克。打到最後的時候,他們面前的籌碼非常多,你覺得籌碼會害死德撲選手嗎?不會,因為在他們眼裡,這不是錢,這隻是他玩下一把遊戲的基礎——終於可以換個高級桌瞭。
什麼是 90 後的革命
希望 90 後這代人是新的一代人,和前面的 50、60、70、80 後都不一樣。
我們最核心的特點就是個人主義,所有的東西都以自己個人的出發點為最終考量。第一,不活在別人的視野裡,不會因為父母或者社會希望我變成什麼樣子,我就得變成什麼樣子;第二,不活在自我焦慮中。
我覺得 90 後這代人,很有可能成為中國回歸自我的第一代人。
能夠承載我們個人主義的社會土壤已經在漸漸形成,這點特別感謝互聯網。互聯網的存在讓我們不用再論資排輩,而是實現彎道超車,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像 90 後中產生的新興職業,聲優、自媒體、紅人電商、都是個體,一個人就活成瞭一個時代,每個人都不一樣。
相信才華,還是相信時間
我之前相信才華,但後來發現,對於 90 後來說,時間才是最大的優勢,因為我們能熬贏, 50 後和 70 後熬不下去瞭。
對於我們這代 90 後創業者來說,我們最大的財富確實就是時間,我們的成長速度很快,年齡基數又很小。馬雲 30 多歲才創業,而我們 20 多歲就創業瞭,我們比他起跑的速度快,比他的跑步總時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