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貓叔聊財經;作者:貓叔
看不見的魔鬼之手
知乎有個熱門的話題:房價,究竟是如何被推高的?
有人說,因為調控,調控導致房價 " 越調越漲 ";有人說,因為天量的貨幣,都肥瞭房地產,苦瞭實體經濟;還有人 " 陰謀論 ",說有人不讓房價跌,真的是這樣嗎?
解釋上述問題的時候,我們先學習一個名詞," 眼鏡蛇效應 "。
" 眼鏡蛇效應 " 是經濟學中非常普遍的現象。
它起源於一個故事。
話說有個地方眼鏡蛇太多,當地頒佈瞭一條激勵抓蛇的法令:誰能抓到眼鏡蛇,就給誰對應的賞金。結果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呢?眼鏡蛇越來越多瞭。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老百姓發現抓蛇太難瞭,反而不如養殖快。於是," 眼鏡蛇養殖業 " 就在此情況下催生瞭。當發現這個問題後,取消瞭賞金。養殖戶們發現沒有利潤可圖,又都把眼鏡蛇放瞭 ……
結果,眼鏡蛇更為泛濫。
" 眼鏡蛇效應 " 告訴我們:好的出發點,未必就有好的結果。一項方針的制定,鉆空子的人能用無法想象的方式打敗你。
中國有句話,叫做 " 上有啥,下有啥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出瞭 " 限購令 ",就有人會去離婚;
新房不讓漲價,就會收茶水費、綁定車位、做裝修合同,老百姓反而買不起房;
出瞭拆遷款,哪裡要拆遷,當地老百姓就拼命蓋房 ……
如今,每一個方針的出臺,都會因為看不見的 " 魔鬼之手 " 的操縱導致一些莫名其妙的後果。不僅達不到預期目的,有時候還會起反作用。
地產多頭任澤平說過," 房地產要講邏輯,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
房價漲不漲,歸根到底就看一個信號,那就是信貸的松緊。有人說,如果要控制房價,隻要嚴控信貸的規模不就行瞭?
事情遠沒那麼簡單。因為總有一隻看不見的魔鬼之手,可以數次擺脫監控,利益驅使著它催生瞭更為泛濫的信貸,樓市因它註入瞭更多泡沫。
回顧 10 年來的信貸監控,簡直就是和銀行鬥智鬥勇的血淚史。當然,也是房價的調控博弈大戲。
08 年 -10 年:跌宕起伏,漫天撒錢
08 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中國也不可避免。同年房地產行業低迷,土地流拍、樓市下行,經濟增速下滑嚴重。
為瞭對沖危機,在 08 年 11 月推出瞭刺激計劃。主要推出瞭 " 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 ",計劃在兩年時間投放大量的資金。
但最大的弊端是,銀行本來要聽從安排的,領取對應的信貸額度,但在刺激計劃中,取消瞭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原本該流入實體經濟、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入瞭房地產和地方基建等領域。
商業銀行開始漫天撒錢,地方的融資平臺進一步走到舞臺中央。同時,對房地產全面松綁,個人房貸利率降低。
09 年,各地房價齊漲,勢如破竹。10 年,對房價展開調控,精準打擊高杠桿,提出首付從 20% 上調為 30%,二套房首付不低於 50% 等等規定。同時,對信貸投放規模和投向做瞭嚴格的限制,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一時間斷瞭糧草,全國展開一場地方負債大摸底行動。
10 年,房價終於歇菜,應聲下跌。
11 年 -13 年:鐵腕手段,險象環生
但由於調控藥效太猛,部分地產、基建項目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市場上流動資金非常緊張。
為瞭繞開信貸管控,銀行花樣百出的非信貸資產業務(現金、業務周轉金、拆放同業等等)就這樣誕生瞭。其中有一種叫做" 同業拆借 ",就是銀行之間互相借錢。為瞭獲得更多利潤,銀行把明明短期就要回款的資金長期借出去,等資金該回款的時候,通過互相借錢應急。
在股份制銀行裡,這種情況更為泛濫。據抽樣調查顯示,當時某地多傢股份制銀行的貸款中,同業拆借達到 50% 以上,最高者可到 70-90%。
11 年 -13 年,本來是給信貸設置瞭額度的。按照道理,M2 總量會得到有效控制,但事實上,M2 增速持續走高,市場一度匪夷所思。其根本原因,就是銀行的非信貸資產業務、同業拆解並沒有受到監管,催生瞭更多的 M2。
13 年 6 月,限制瞭銀行間同業拆借的額度,瘋狂的銀行在嚴厲的大棒下終於不敢興風作浪,開始夾起尾巴做人。6 月 20 日,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 Shibor 升至創紀錄的 13.4%(平時為 3% 左右)。一反常態、沒有對現金緊縮進行幹預之後,銀行間的借貸幾乎凍結。金融體系遭受瞭前所未有的現金緊張的折磨,商業銀行出現 " 錢荒 "。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14 年 -16 年:循環往復,何去何從
信貸收緊的殺傷效果顯而易見。14 年 2 月份,統計局 2 月 24 日發佈的數據亦顯示,1 月份中國 70 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價格的上漲速度一年來首次放緩。同一天,萬科大跌 6.6%,綠城中國市值也在兩天內蒸發超過 13%。
同年 4 月底,全國 35 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創下 2010 年以來近 5 年的歷史新高。購房者觀望情緒濃重,房企跑量的希望落空,而庫存壓力較大的地方開始試探性的放松瞭調控。
可惜,一部分城市打開限購閘門後市場依然沒有太大起色,房價短期沖高又再度回落。(這和前不久金城放松限購是一個道理)說到底,限購對樓市的作用其實不大,單純限購並不會對市場產生多大影響。
但是,無風不起浪的銀行又發明瞭新業務,委外投資逐漸興起,加杠桿、投資期限錯配又重出江湖。0 首付、消費貸的買房的現象層出不窮。信托資金再一次大規模走向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
之後,15 年深圳房價啟動,16 年上海、北京啟動。17 年二線、三四線啟動。
看明白瞭嗎?在樓市調控中,房地產隻是個配角,真正粉墨登場的,是銀行。如果銀行信貸業務得不到有效監管,無法制止這隻看不見的惡魔之手,那房價一輪又一輪大漲的循環絕不會結束。
2015 年,央行痛定思痛,啟動瞭 MPA 的管理機制,決定要把銀行主要的對外資產投放方式一次性監管到位。看不見的魔鬼之手再次拷上手銬。2016 年下半年,在加強金融監管的背景下,效果逐步顯現,金融機構同業業務增速放緩,貨幣派生效應減弱,M2 終於迎來瞭理性的增速。
縱觀 10 年調控,房價上漲隻是表面現象,而銀行風險才是心頭大患。《扁鵲見蔡桓公》中提到," 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
如果把房價上漲比作肌膚之痛,那麼金融亂象就是危及骨髓的不治之癥,隻要能監管住信貸的魔鬼之手,相信我們終將迎來健康發展的市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樓市參考立場,僅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