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戶籍制度被打破,又一場樓市風暴到來!

07-31

剛剛,又一枚炸雷在樓市爆響—— " 租房落戶 " 來瞭。

租房可落戶!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性特大利好!

這個消息來得突然,但又註定影響深遠!多年之後,當我們回頭看這條似乎不起眼的消息時,或許會看到一個歷史的分水嶺。

剛剛,無錫正式宣佈:不講年齡限制;不講學歷要求;不講是否投資;不講是否買房;僅僅是租房且社保滿五年,就可以直接入戶瞭。

不僅自己可以入戶,配偶,子女,父母,隻要想入,通通都可以隨遷入戶。

開始時,內參君以為這僅僅是無錫一傢的政策,沒想到,今天,星星之火已經燎原!除瞭無錫,鄭州、揚州、濟南等多個城市也推出或者計劃推出 " 租房可落戶 " 的舉措。

在鄭州,參加城鎮社會保險滿 2 年,租房也能落戶;

揚州要求擁有穩定就業,並且不間斷繳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滿 5 年,租房就可以落戶;

在濟南,租賃者除瞭要有合法穩定的租賃住房外,還要有合法穩定的就業,並且按規定參加本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滿 2 年。重點人群還可以放寬條件。

一個轟轟烈烈的 " 租房落戶時代 ",到來瞭!

租房可落戶,這是一箭雙雕的破題之舉:

第一箭,是射向高房價。

以前,很多城市搞的是買房才能落戶,要落戶,華山一條路:買房。所以無數人隻能是節衣縮食,把買房當落戶的敲門磚。

租購同權時代下,租房也可以落戶,等於是戶口和買房脫鉤。租房實用性價值大增,會讓部分追求功能性的買房需求轉向租房市場。這對高房價將是致命的打擊。

君不見,廣州前腳剛剛宣佈租購同權,最近廣州掛出的 11 塊土地,地價就直接遭遇滑鐵盧,開發商熱情消退,全部以底價成交。

而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追蹤的數據顯示,2017 年上半年主要城市中,南京、深圳住宅成交量同比已經腰斬,杭州、蘇州、北京、上海、武漢成交量同比大幅下跌。

可以想見,如果一線城市 " 租賃住房 " 和土地規劃執行得當,沒有超預期的放水的話,對抑制當地房價過快上漲,產生積極作用。

另一箭,是射向戶籍制度。

無錫,鄭州、揚州、濟南的落戶新政,沒有任何條件限制,隻要社保滿五年,就能直接入戶,這稱得上戶籍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買房被認為一種信仰,很大程度上與其綁定的戶籍以及相關的教育、醫療資源息息相關有關。戶籍背後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教育資源,還有醫療,養老,幾乎一個城市所有的公共資源。

國傢對此買房落戶的弊端,其實早已看到。在《關於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幹意見》、《推動 1 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兩個最新戶改文件中,就已經明文規定: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購買房屋、投資納稅等方式設置落戶限制。

而在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幹意見》中也明確提出:" 非本地戶籍承租人可按照《居住證暫行條例》等有關規定申領居住證,享受義務教育、醫療等國傢規定的基本公共服務 ",各地將全面落實這一要求。

現在,無錫一馬當先,鄭州、揚州、濟南也緊跟而上,租房落戶的渠道正在打開。在此之後,相信會有更多的城市跟進,采取租房可落戶的政策,增強租房的權重和砝碼。

就像日本人口主要集中在東京、大阪、神戶這幾個大都市圈一樣,可以想見,下一步中國人口將更加集中在資源最優質的核心城市及其輻射的大城市圈。

一場浩浩蕩蕩的中國人口大遷徙和城市化進程,將加速推進,這將極大地提高中國經濟效率和生產力!

這一次真的不一樣瞭。

從去年國傢開始提出 "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以及醞釀建立 " 長效機制 ",再到多地樓市新政出臺,種種跡象表明政府決心前所未有。

畢竟,就如任正非所說,世界是循序漸進的,不能去炫耀鋤頭,而忘瞭種地!任何的投資,有沒有價值,取決於地裡種出瞭什麼。不種地,再多的鋤頭,再精致的鋤頭也毫無價值,也隻是泡沫!

這種房產虛高的現狀很顯然不適合社會的發展,必須控制!實力經濟帶來的紅利,已經不足以撐起這個泡沫瞭!

今天,屠龍刀已經拉開,倚天劍已經出鞘!從歷史上看,但凡國傢下定決心根除的,就一定能根除。

隨著 " 隻租不售 "、" 租購同權 " 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租賃政策推出,逐步落地,從 2017 年開始,樓市真的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歷次調控都不曾出現過的現象!

下一步,國傢必將切實開始落實房地產是用來居住,而不是炒作的屬性。中國的房地產發展模式大概率是新加坡模式,就是政府提供大量的長租房,同時開發商提供高價商品房,兩者並舉。

多炮齊發,可以斷言,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高暴利時代已經過去瞭,樓市的黃金時代,已漸行漸遠!

作為租賃時代開啟的見證者,相信未來的年輕人將生活地更加幸福,有條件把更多的心思花在理想和追求上,而不是房子上!

一個以房產為投資中心的時代就要結束瞭,一個以奮鬥者為本的時代就要來瞭!我們看到瞭無數的炒房者在哭啼,無數的民眾在歡呼!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