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賺點錢,要買新基金還是老基金?

03-25

本文系融 360 專欄作者 " 麻利二鋪 " 原創作品,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融 360 官方立場,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

基金圈裡流傳著一句話:" 牛市買老,熊市買新 "

正好昨天也有一些朋友在後臺留言問到買新基金還是老基金更合適,近期新基金頻繁發行,要不要把手裡的老基金換成新基金呢?

我們來聊聊:

粗略地統計瞭一下,近期發行和即將發行的基金有 115 隻,其中大部分是混合型基金。

說個題外話,我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突然聯想到上周證券開戶數環比增加 20% 多,還有股票市場上出現瞭一個 9 連板的妖股(萬興科技)。

要知道以往可是在牛市出現之前才會出現 9 連板的妖股啊。當然那隻是過去,未來是否牛市不可能單單由一隻 9 連板股票來決定。

但是這些現象其實都說明瞭無論股票市場還是基金市場,投資者們對市場的關註還是有一定熱度。

那麼我們到底該買新基金還是老基金呢?

新基金有建倉期

新基金都有建倉期,一般在 1-3 個月左右,具體時間由基金公司自己控制,根據市場行情和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來決定。

在建倉期間,無論開放式基金還是封閉式還是定開型基金,都處於封閉期,此時不能購買也不能贖回。

那麼這時候有意思的區別就來瞭:

牛市裡,

新基金因為建倉期的原因,初期倉位很小,完成建倉之後,牛市也已經漲過一段時間瞭;

老基金因為一直保持一定的倉位運行,所以也充分享受到瞭新基建倉期間的這一段漲幅。

熊市,或者震蕩市,

新基金初期因為倉位小,所以跌幅也不大,波動也小,基金經理可以等到行情明朗時再大舉建倉;

老基金因為有倉位規定,所以即使市場大跌也要硬抗,而且老基金已經按之前的策略做瞭投資,如果市場行情突然發生變化,老基金想要調整資金投向,也存在諸多困難。

你想,基金如果大量賣出某隻股票,肯定引發股價雪崩,從而大幅影響到基金凈值。所以老基金要改變投資策略隻能慢慢來,每天賣出一點,再買進一點。

這裡還有一個小問題:

如果我要買新基金,是在認購期買呢,還是等新基金上市瞭再申購呢?

其實上面已經告訴你答案瞭,新基金雖然有 1-3 個月的建倉期,但如果機會很好,比如遇到熔斷事件,或者上次美股大跌引發的股災,基金經理如果認為機會不錯的話,會在短時間內建好較多倉位。

因為股災下跌的時候,大傢都無腦外拋股票,難免有股票被錯殺,此時建倉會以最小的成本撿到更多的優質籌碼。

一開始在認購期就認購瞭基金的投資者就能享受到這一部分的收益。

但也很可能新基金會在建倉之後再遇上大跌。

所以,如果你打算買新基金,又糾結是在認購期買還是等上市瞭之後再買的話,本質上也是在做擇時瞭。

我覺得你就沒必要糾結瞭,在認購期就買進去,讓基金經理幫你擇時,而且認購期的費用比申購費還要低一些。

新基金瞄向的投資新主題機會多

還記得我們前陣子給大傢介紹過兩隻 " 龍頭股 " 投資主題的基金嗎?

這種類型的基金就是在大藍籌走完估值修復行情,有業績支撐的龍頭企業逐漸受投資機構關註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還有比如:成長主題的基金,MSCI 相關基金,其實都是在當下的市場行情下瞄向新的投資機會的新基金。

當然,並不是說老基金就不會跟著行情轉向,隻是這種新基金的投資策略更清晰明確,更方便有明確投資方向的投資者選擇。

老基金有業績參考

在挑選基金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參考歷史業績,而且至少要看三年以上的長期歷史業績。

一隻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基金,才是值得信賴的基金。

所以,在這一點上,新基金完全沒有優勢。

我管你什麼建倉期,管你什麼新的投資主題,資本市場上隻認利益,不講情面。

老基金,特別是那些長期保持穩定回報的長青樹,才是更多投資者所青睞的。

俗話說,一白遮白醜,老基金拿出業績就能橫掃一大片小鮮肉瞭。

不過,好在我們可以根據新基金任職基金經理的過往業績來做個大致的判斷,值得註意的一點是,基金經理們一向都有自己擅長的投資風格,如果新基金的主題與基金經理管理過的老基金風格迥異,就要謹慎瞭。

還有,一般業績優秀的老司機,不會輕易開新基金,一開就不得瞭。

像上次興全合宜的謝治宇經理,那號召力,也是沒誰瞭。

總之,新基金和老基金並沒有好壞之分,但是不同的市場節點,有不同的購買策略。

牛市買老,熊市買新,這個沒錯,但除非是到瞭大牛市的末期,要不然大傢是不會有強烈的 " 牛市來瞭 " 的感覺,也就是說大牛市都是後知後覺,要見頂的時候大部分投資者才能感覺到。

所以,我認為大傢還是不要糾結買新還是買老瞭,眼光放長遠,挑一個我們認可的風格,靠譜的基金經理,別管他是小鮮肉還是老司機。

公眾號:麻利二鋪(ID:uniontalk)

將花唄額度提升至 5 萬的最全攻略,關註:財秘筆記,回復 " 花唄 " 獲取。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