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裝備技術特點 早前世界各國裝備的反坦克導彈,主要是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包括各種改進型,原型絕大多數屬於 70 年代的產品)。因此,介紹現裝備的技術特點,雖應以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為主,但因第一代反坦克導彈仍有不少國傢在裝備使用,而有些國傢則已開始裝備第三代反坦克導彈,且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對第一代反坦克導彈也作些適當的介紹。
為敘述方便,先從第一代反坦克導彈說起。第一代反坦克導彈的裝備使用,標志著反坦克武器從 " 無控 " 到 " 有控 " 的飛躍。各國在 50 年代 ~60 年代裝備的第一代反坦克導彈的基本型號約有 13 種,其主要性能是:彈重 7.5kg~29kg, 射程 150m~4000m,飛行速度 80m/s~185m/s,飛行時間 12s~30s,破甲厚度 350mm~660mm
第一代反坦克導彈采用目視瞄準、目視跟蹤、手動有線傳輸指令的制導方式。當射手通過瞄準鏡捕捉到目標後,即可發射導彈。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射手需通過瞄準鏡同時跟蹤目標和導彈。如導彈偏離瞭瞄準線,則由射手估算偏差量並操縱控制箱上的手柄,給出修正指令。此指令經連接控制箱與導彈之間的導線傳給導彈,以改變導彈的飛行姿態,使導彈回到瞄準線上飛行,直至命中目標。
第一代反坦克導彈的主要缺點是:射手操控困難,射手需進行嚴格訓練;導彈能否命中目標,完全取決於射手的人工操控,故射擊精度較低;導彈飛行速度低,飛行時間長,發射陣地易被敵壓制火力摧毀。
世界各國在 70 年代 ~80 年代裝備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的基本型號也有 13 種之多。一般認為,美國的 " 龍 " 式和法、德的 " 米蘭 " 是第二代中程反坦克導彈的代表,美國的 " 陶 " 式和法、德的 " 霍特 " 是第二代遠程反坦克導彈的代表。第二代基型反坦克導彈的主要性能是:彈重 6kg~30kg,射程 25m~5000m,飛行速度 150m/s~530m/s,飛行時間 10s~17s,破甲厚度 500mm~800mm。
典型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的主要特點是:筒式發射(即像反坦克火箭筒一樣用發射筒發射),目視瞄準,光學跟蹤,導線傳輸指令,紅外半自動制導。導彈的發射與制導過程如下:射手用瞄準鏡捕捉目標,當瞄準鏡的十字線對準目標時,即可發射導彈;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射手要始終用瞄準鏡瞄準目標。此時,與瞄準鏡同軸安裝的紅外測角儀,通過探測導彈尾部的紅外輻射,自動測出導彈偏離瞄準線的偏差;小型電子計算機將偏差信號換算成控制指令;該計算機通過導線將控制指令傳給導彈;導彈上的執行機構,根據指令修正導彈飛行方向,直至命中目標。
為瞭對付不斷出現的各種新裝甲,不少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在原型的基礎上,發展瞭許多改進型,如 " 陶 " 式反坦克導彈的改進型就有 7 種之多。其中," 陶 2B" 采用的雙級並列式爆炸成形戰鬥部,可同時高速攻擊坦克頂部的較薄裝甲,顯著地提高瞭毀殲能力。" 霍特 2" 反坦克導彈的戰鬥部直徑由原型的 136mm 增大為巧 150mrn, 能穿透 1300mm 的軋制均質裝甲。" 米蘭 3" 反坦克導彈采用的串聯式空心裝藥戰鬥部,前裝藥引爆反應裝甲,主裝藥可穿透 1000mm 的均質裝甲,並具有很強的抗幹擾能力。
與第一代反坦克導彈相比,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的主要優點是:操控簡便,命中率高(一般在 90%以上);戰鬥部威力增大,原型的破甲厚度最大達 800mm,改進型的破甲厚度最大達 1300mm;有效射程范圍擴大,死區明顯減小,最小射程一般在 25m~75m 之間;導彈飛行速度明顯提高,飛行時間縮短,從而可提高發射速度,縮短射手在發射陣地暴露的時間。
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的主要缺點是:在導彈飛抵目標的全過程中,射手必須始終用瞄準鏡瞄準跟蹤目標,不能離開發射陣地,因而易受敵火力傷害;采用紅外跟蹤方式易受煙霧等幹擾;由於采用導線傳輸指令,導彈飛行速度的提高受到限制。
第三代反坦克導彈(其中不少型號有人稱其為 " 二代半 " 反坦克導彈)的主要特點是:采用激光、紅外成像、毫米波和光纖等多種自動制導方式,有些型號已實現瞭 " 打瞭就不用管 " 的要求,命中率在 95%以上;為瞭提高破甲威力和對付特種裝甲,普遍采用兩級串聯式空心裝藥戰鬥部和攻頂甲戰鬥部;由於去掉瞭制導導線,可通過改進導彈發動機性能等方法,提高導彈的飛行速度;為適應 " 縱深打擊 " 的作戰需要,增大瞭導彈的的作用距離;具有抗幹擾能力強、生存能力高、戰術運用靈活、能在夜間作戰等優點。
今後發展趨勢
從品種發展方面看,各國除繼續發展各種中程和遠程反坦克導彈外,還十分重視發展近程和超遠程反坦克導彈,並構成新一代反坦克導彈系列。如法國構成近程 " 沙蛇 "、中程 " 崔格特 "、遠程 " 崔格特 " 和超遠程 " 獨眼巨人 " 新一代反坦克導彈系
眾所周知,各國裝備的近程反坦克武器主要是反坦克火箭筒。但這種反坦克武器射程近,命中精度低,破甲威力小,難以對付現代主戰坦克。為瞭提高步兵近距離攻擊主戰坦克的能力,法、美、俄等國都在大力發展輕便型近程反坦克導彈,以加快實現近程反坦克武器的制導化進程。法軍已在 1992 年率先裝備瞭 " 沙蛇 " 近程反坦克導彈。美陸軍擬用 " 掠奪者 " 近程反坦克導彈取代 AT-4 反坦克火箭筒。英國研制的 " 新勞 4" 以及德國和以色列聯合研制的 " 鐵拳 3" 等也都屬於這類反坦克導彈。
發展超遠程反坦克導彈是為瞭適應 " 縱深打擊 " 的作戰需要。以色列研制的 " 獵手 " 超遠程反坦克導彈,射程為 25744m。美國正在試驗的增程型 " 海爾法 " 反坦克導彈的射程可達 10km~20km。正在研制的超遠程反坦克導彈還有法、德的 " 獨眼巨人 " 和巴西的 MAC-MP 等。
在性能提高方面,反坦克導彈今後的發展趨勢主要是提高對裝甲目標的毀殲概率、射程和射速以及武器系統的生存能力等。
提高對裝甲目標的毀殲概率的主要技術途徑是:采用各種先進的自動指令制導系統,以提高導彈的命中概率;改進戰鬥部設計,以提高導彈的破甲能力和攻擊特種裝甲的能力。
裝備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在晝間能見度良好的條件下射擊時,擊中概率可以達到 85%~95%。新一代反坦克導彈在采用自動指令制導系統和超高速集成電路計算機之後,即使在夜間射擊條件下,其命中概率也將達到 99%~100%。
新發展的反坦克導彈戰鬥部有多級串聯式戰鬥部、攻頂甲戰鬥部、自鍛破片戰鬥部和動能穿甲彈頭等。多級(通常是兩級)串聯式戰鬥部的,第一級小型裝藥用於引爆反應裝甲,第二級主裝藥用於攻擊坦克主裝甲。攻頂甲戰鬥部用於對坦克頂甲實施攻擊,有俯沖和掠飛兩種攻擊方式。自鍛破甲戰鬥部的終點效應是靠動能(聚能裝藥爆炸後的生成物是具有巨大動能的穿甲彈芯)破壞坦克裝。動能穿甲彈頭既具有穿甲彈飛行度快,能有效地對付特種裝甲,又保持瞭反坦克導彈 " 可控性 " 的特
在提高射程和射速方面,新一代遠程反坦克導彈的射程由原來的 4km 增大到 8km,超遠程反坦克導彈的射程可達到 10km~25km。據稱,如將反坦克導彈的直徑增至 305mm,預計射程可達 50km 以上。
北約各國裝備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系統的射速為每分鐘 2 枚 ~3 枚。進一步提高射速的主要措施是:采用 " 打瞭就不用管 " 的自動制導系統;提高導彈的飛行速度;在反坦克導彈發射車上采用自動裝填機或增加導彈發射管的數量。
提高武器系統生存能力的主要技術途徑有:以現裝備的裝甲車輛為基礎,研制自行式裝甲發射車;在輕型軍用汽車的基礎上,研制可從車上發射的、可拆卸的車載式發射架,以提高便攜式反坦克導彈的戰場機動性;研制裝用可以升高的折疊式發射架的導彈發射車;采用軟發射方式的反坦克導彈,既可減弱光、聲、煙等發射特征,又可安全地從密閉空間內發射;使用 " 打瞭就不用管 " 的反坦克導彈,發射後可立即轉移隱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