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這種簡便易得的武器在戰時可以大量生產並對敵人造成大規殺傷,不過一些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雷區給戰後經濟的恢復造成瞭嚴重困擾,雖然現在可以利用裝甲掃雷車、火箭炮、噴火坦克等進行排雷,目前最有效、最普遍的排雷方式仍舊是傳統的人工排雷,排雷兵似乎並沒有享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的好處,這是為何呢?
隨著排雷技術的發展,裝甲掃雷車、火箭炮等裝備常常被用於排雷,皮糙肉厚的裝甲車、遠距離的火箭炮無疑使得排雷兵的生命安全有瞭更好的保障。但這類裝備的使用是有限制的,它們一般隻適用於平坦空曠的雷場,但在戰爭場景中,地雷往往被佈設於山區,哪裡怪往哪裡放,樹上、石頭下、河邊,一切皆有可能,加之雨水沖刷、山體滑坡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雷場實際上是在不斷變動的。
在這種情況下,裝甲掃雷車等裝備的效果微乎其微,便隻能使用人工一寸一寸地掃雷。同時,裝甲掃雷車、火箭炮等掃雷神器也無法排光雷場所有地雷,最終依舊要采用人工排雷的方式解決漏網之魚。
資金與排雷技術的不足迫使部分國傢采用人工排雷。對大國來說,能用裝甲掃雷車蹚的雷場,就不會讓人去以身犯險,但對財力不足的中小國傢而言,裝甲掃雷車等先進掃雷裝備的資金與技術要求實在是過高瞭。不僅如此,掃雷本身就是一項耗費財力的工程,一枚地雷的制造成本隻需幾個美元,但排出這枚雷卻需要數百美元甚至是生命的代價,而一個雷場中的地雷數量往往數以萬計乃至數以十萬計。在高額的排雷成本與技術門檻面前,部分中小國傢隻能選擇讓排雷兵承擔更高的生命風險。
人工排雷也並不是全無保障。近年來,在我國的邊境排雷工作中,排雷官兵不僅配備有防護服、小鐵鍬、小剪刀、小紅旗、探雷針、金屬探雷器等傳統掃雷裝備,機器人、無人機等新式掃雷工具也加入瞭日常掃雷工作,掃雷官兵隻需遠程遙控機器人、無人機即可完成大量掃雷工作,降低瞭觸雷風險。
對排雷工作來說
不存在 " 差不多 "、" 應該 " 等模糊概念,隻要不能確定排出瞭所有地雷那片區域便仍是雷場,這種嚴苛的要求是掃雷車等粗糙的排雷手段所達不到的,隻有采用人工排雷方可最大限度地保證排雷效果,而這卻可能需要以生命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