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這樣翻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對嗎?

08-05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 外宣微記 "(ID:Original0715)

BBC 8 月 4 日發表文章,評價《戰狼 2》是一部 " 民族主義動作電影 " (nationalist action movie)。

在英文裡,"nationalist" 常帶有貶義,指某人懷有本民族優於其他民族的非理性情緒。

BBC 在文中這樣翻譯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

"Anyone who offends China will be killed no matter how far the target is."

可是,一位英國小哥兒對 BBC 這個譯法頗有微詞:

"I am not sure someone deserves to die for being offensive … I think they meant to say "attacks"."(" 僅僅是 " 冒犯 " 就要被誅殺嗎?我想本意是 "attacks"(侵略、攻擊)吧。")

這樣翻譯,難怪 BBC 認為這是一部 " 民族主義 " 電影。

英國小哥的意見令人反思。我們在對外傳播實踐中,應該如履薄冰,因為有時候用錯一個單詞,可能滿盤皆輸。

英國小哥所擔憂的是,按照 BBC 的譯法,給西方讀者一個錯誤印象是,以後對待中國人要小心點嘍,冒犯(offend)他們搞不好要被 neng 死。輕罪重刑,是不是忒霸道瞭點?

就像《西遊記》裡可憐的沙僧,本是天庭的卷簾大將(掀門簾子的,其實官兒也不大),隻因失手打碎琉璃盞,你看玉帝怎麼懲罰:

玉帝把我打瞭八百,貶下界來,變得這般模樣。又教七日一次,將飛劍來穿我胸脅百餘下方回,故此這般苦惱。

不就是打碎一個杯子嘛,玉帝也忒殘忍瞭點吧!吳承恩諷刺的誰,讀者心知肚明。

BBC 這個譯法,讓不明真相的外國讀者以為中國原來是那麼霸道的一個國,正如我們對玉帝處置沙僧的手段心有餘悸。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 源自西漢名將陳湯的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 明犯強漢者 " 是誰?是 " 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 " 的郅支單於。" 犯 " 是赤裸裸的 " 侵犯 "" 侵略 ",是燒殺搶掠之大惡。" 雖遠必誅 ",即,這樣欺我中華的大惡人就算跑到天涯海角,我們也要 neng 死他們。

因此,把 BBC 譯法中的 "offend" 改為重一點的 "attack" 或者 "invade" 就好多瞭。

我非常贊同 BBC 譯法的句式結構:Anyone who … will …這種結構正是法律英語裡處理 " 的 " 字句式的常用句型。例如,《刑法》裡 "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當然,"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 這句話其實並不難翻譯,肯定還有很多精彩譯法。

各位朋友,你們抖機靈的時候到瞭。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