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 軍事雄心 " 用錯瞭地方
李 傑
幾天前印度迎來共和國成立 69 周年紀念日,首都新德裡照例舉行盛大的慶祝和閱兵活動。共和國日是印度三大國傢節日之一,如今已成為該國展示國傢軍事實力和文化多樣性的綜合性盛會。但是,作為印度本國軍事技術能力的象征,國產彈道導彈核潛艇 " 殲敵者 " 號很長一段時間沒出現在公眾視野,引起瞭人們的一些猜測。
對印度來說,2016 年 2 月曾被當成印度海軍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當時,印度首艘國產 " 殲敵者 " 號戰略核潛艇順利通過所有測試,即將加入海軍現役。印度歡呼自己 " 成為世界上第六個擁有核潛艇國傢 !" 補齊瞭印度海軍的最後一大 " 重器 " 短板。
果真如此嗎?願望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 不到兩年光景,同樣是這艘 " 殲敵者 " 號戰略核潛艇卻面臨瞭一個極其嚴峻的現實,最近一年裡整整趴窩瞭 10 個月。這一消息直到今年 1 月中旬才披露。
據說,造成這次長時間趴窩的原因,竟然源自一個極其荒謬的疏忽大意:位於該核潛艇左後側的一扇艙門長期敞開著,從而導致海水倒灌進艇上推進室,使得大量海水灌入二回路蒸汽管道,全艇被迫進行 " 開膛破腹 " 的大修。可別小看瞭這次清洗,因為如此傷筋動骨的 " 清洗 " 對於一艘核潛艇來說,完全是一項十分費力、費錢且費時的工作。
緣何造價高達近 30 億美元的 " 殲敵者 " 號核潛艇,竟會發生這件看似頗為低級的人為錯誤?筆者認為,最直接的因素恐怕是印度軍隊尤其是海軍艦隊管理不到位、作風松散、官兵懈怠。作為國傢戰略重器的核潛艇本應是 " 軍中驕子 ",各級對它更應精心呵護、管理嚴格、訓練有素。可 " 殲敵者 " 號上的官兵卻連艇體表面為數不多的幾個艙門都沒能看管好,其中一個竟長達 10 個月沒有關閉。
作為 " 三位一體 " 核力量中技術要求更為復雜的國產戰略核潛艇其實已經成為印度本土軍事技術實力的真實代表。一直想成為 " 軍事大國 " 的印度也希望能盡快掌握更多的核心軍事防務技術。
但是,印度陸海空三軍的武器裝備大部分是購買、引進於世界各軍事大國,包括俄羅斯、法國、英國、美國等國,因此長期以來印度軍隊的武器裝備常被人戲稱為 " 萬國牌 "。如此龐雜的武器裝備來源,加之各國武備采用瞭不同規范和差別很大的技術標準,倘若再加上印度本國制造的一些武器,不折不扣地成瞭 " 八國聯軍 " 武器大雜燴。
面對五花八門、標準不一的進口 " 先進武器 ",尤其是技術含量較高的海空軍武器裝備,文化程度不高的印軍士兵由於知識儲備不夠、接觸瞭解較少,以至於隻能憑借著老經驗、舊知識等來進行培訓、管理、使用這些新式武器裝備。" 殲敵者 " 號事故大概即如此。
提高國防軍事技術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這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而且事關因素並非隻是軍事領域,還與國傢的整體實力、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人員素質有關。然而,印度軍方近年來不遺餘力,急於求成,甚至有些是 " 揠苗助長 " 式的做法,把精力都放在 " 對付中國 " 上。不僅心態偏瞭,而且方向也不對,因而必然導致 " 欲速則不達 " 的不良後果。▲ ( 作者是海軍軍事專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