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這個讓人看著捏把汗的飛機實際是蘇聯於 20 世紀 70 年代末改裝自米亞 -4" 野牛 " 轟炸機的 VM-T 特種運輸機,在安 -225 正式服役前,一直承擔著空運蘇聯航天飛機和運載火箭的任務,本圖集就此解讀。
VM-T 的原型是蘇聯列裝的一種噴氣式戰略轟炸機,米亞 -4(又稱 M-4,2M 轟炸機,北約代號 " 野牛 A",蘇聯綽號 " 鐵錘 "),該型轟炸機由米亞西舍夫設計局於 1951 年研發,1953 年首飛,1954 年首次在 " 五一 " 閱兵上公開,當時令西方記者和軍事觀察傢震驚不已,因為當時距離美軍 B-52 轟炸機首飛才過瞭 2 年。但實際當年參加閱兵的 " 野牛 A" 的航程還不具備飛抵美國本土進行轟炸的能力。圖為 " 野牛 A" 兩視圖。
直到 1956 年,M-4 的改進型 M-6(又稱 3M,北約代號 " 野牛 B",於 1958 年正式服役)首飛後,蘇聯才真正擁有瞭第一種能夠轟炸美國本土的噴氣式戰略轟炸機。圖為美海軍 F-14 戰機攔截 3M 轟炸機資料圖。
而本圖集的主角 VM-T(" 弗拉基米爾 · 米亞西舍夫 - 運輸機 " 的首字母縮寫)" 阿特蘭 ",實際是在 3M 轟炸機基礎上改進而來。其誕生背景是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蘇聯為追
趕美國航天飛機計劃,啟動瞭 " 暴風雪 " 航天飛機項目,當時為運輸航天飛機,安東諾夫設計局推出瞭安 -225,但由於研發項目不斷延後,米亞西舍夫設計局決定在 3M 基礎上
改裝特種運輸機,由於采用背馱式運輸,VM-T 的單垂尾改為雙垂尾,以避開航天飛機尾部產生的亂流。
1977 年 11 月,蘇共中央批準瞭 VM-T(正式代號 3M-T)的設計方案。VM-T 全機長 51.2 米(比 3M 長 7 米),翼展 53.6 米(外翼結構進行加強),最大起飛重量 192 噸,機身增加瞭
可調高度的支架,最大載荷 50 噸,采用 4 臺 VD-7MD 渦噴發動機(單臺推力 105.45 千牛),最大航程 1500 千米。VM-T 共改裝 3 架,首飛於 1981 年 4 月完成,當年共完成 19 次試飛,
1982 年 1 月,VM-T 背馱 44.46 米長的航天飛機燃料箱模型完成首次帶貨飛行。
在完成多次背馱燃料箱飛行後,VM-T 又於 1983 年 3 月,完成瞭首次背負 " 暴風雪 " 航天飛機機體的運載試驗,圖為當時將 " 暴風雪 " 機體安裝到 VM-T 上的資料圖。
VM-T 背負 " 暴風雪 " 航天飛機進行空運試飛彩色資料圖。
盡管 VM-T 本身仍存在 3M 轟炸機的一些固有劣勢,例如渦噴發動機帶來的航程有限問題,操縱較為遲鈍等,但其是當時唯一能夠擔當空運航天飛機和運載火箭燃料罐的機型。作為僅(3 架共)花費瞭 6000 萬美元改裝費的特種機來說,VM-T 對 " 暴風雪 " 項目的貢獻是難以估量的。
在項目運行階段,2 架 VM-T(第三架僅作為地面測試機使用)共向位於今天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空運瞭 150 架次的運載火箭和航天飛機物資,可謂是後來 " 暴風雪 " 航天飛機能夠完成成功首飛的 " 最大功臣 "。圖為 VM-T 背負 " 能源號 " 運載火箭燃料箱飛行資料圖。
圖為將 " 能源號 " 運載火箭燃料箱安裝到 VM-T 運輸機上的現場圖。
圖為 1988 年 11 月 15 日," 暴風雪 " 號航天飛機與 " 能源 " 號運載火箭組合體即將升空,這兩者都由 VM-T 特種運輸機空運過。此次無人(遙控)測試首飛取得瞭成功,在繞地球飛行 2 圈後," 暴風雪 " 號成功返回地球。但受當時蘇聯經濟不振影響,此次試飛也成為瞭 " 暴風雪 " 號的唯一一次太空飛行。
盡管 " 暴風雪 " 號航天飛機項目最終因蘇聯解體不瞭瞭之,但曾為該項目立下重大功勞的 VM-T 運輸機因其可靠的飛行性能和獨特的空運方式永載史冊。圖為藝術傢繪制的 VM-T 背負 " 暴風雪 " 號的繪圖。
圖為 2005 年莫斯科航展上展出的 VM-T 運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