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0 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 " 麥凱恩 " 號驅逐艦闖入中國南沙美濟礁 12 海裡以內海域。
這是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第三次對中國南海島礁執行所謂 " 自由航行行動 "。
從本次行動的時機選擇、行動方式和主要意圖來看,美國當前的 " 自由航行行動 " 已經變瞭味道,帶有更強烈的破壞性、煽動性目的。
文 | 李崢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
每月 1 次,美國的 " 自由航行行動 " 更有針對性
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國內對於其如何看待南海,如何延續奧巴馬任內的 " 自由航行行動 " 有諸多猜測。尤其在今年 5 月以前,美國遲遲沒有按照既定頻率在南海執行 " 自由航行行動 ",讓美國輿論擔憂特朗普是否會為瞭在朝核問題上與中國合作而放棄這一行動。
在 5 月 25 日特朗普政府首次派出 " 杜威號 " 闖入南沙美濟礁後,這一疑問才被揭開。在此之後,美國接連在 7 月 2 日和 8 月 10 日挑戰中國在西沙和南沙的島礁,行動頻率達到瞭幾乎每月 1 次。
與之前兩次 " 自由航行行動 " 不同,美國海軍此次行動在時間選擇上有很強的針對性。
在東北亞,特朗普對朝鮮發出激烈言辭,朝鮮方面則威脅會對關島實施導彈襲擊,雙方的戰爭一觸即發。
在南亞,中國和印度在洞朗地區的邊境對峙仍在升溫,印度方面認為,美國將在可能的沖突中站在印度一邊。
在東南亞,中國與東盟外長會剛剛順利通過《南海行為準則》框架文件,該文件為中國與東南亞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給南海局勢降溫奠定瞭基礎。除此之外,中國和菲律賓還就共同開發南海達成高度共識。
這三點都是美國在此時實施此次 " 自由航行行動 " 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傢關系的變化讓美國看到瞭南海局勢可能朝對中國有利方向發展的 " 危險信號 "。
此次執行行動的 " 麥凱恩 " 號驅逐艦以美國參議員、參議院軍委會主席麥凱恩的父親和祖父命名,兩人曾是美國海軍將軍。麥凱恩本人是國會著名的強硬人物,一直支持美軍增加在亞太的軍事存在。不久之前,他提出瞭 " 亞太安全穩定倡議 ",計劃在 2018 年至 2022 年每年投入 15 億美元,以應對 " 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能力 "。
特朗普任內的南海巡航也有明顯的強硬色彩。5 月 25 日和 8 月 10 日,美軍 " 杜威 " 號和 " 麥凱恩 " 號都進入瞭美濟礁 6 海裡以內,前者曾經停留數小時開展 " 落水人員搜救 " 演習,後者則隨行瞭一架 P3 巡邏機。該巡邏機雖然沒有進入美濟礁近空,但也是美方前所未有的挑釁行為。7 月 6 日,1 架美軍 B-1B 型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在東海執行完針對朝鮮的威懾演習後,順道南下進行瞭 " 南海飛行自由 " 行動。挑戰南海成為瞭美軍例行軍事操練的 " 附贈品 "。
從三次 " 自由航行行動 " 和一次 " 南海飛行自由 " 來看,美國在南海的軍事行動不再尋求對沖中國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存在,而具有實戰操練和戰術挑釁意味。美國軍艦不斷試用一些新的戰術來測試我海軍的現場反應,甚至采取 " 空海一體 " 的方式,測試我海軍、空軍的協調,以及島礁上軍事設施的應對。
有消息稱,在特朗普授權下,美國軍方在執行挑戰南海島礁的行動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權,這可能是此類行動頻率增加、行動方式更為實戰的主要原因。
相比文官政府,美國軍方在南海議題上對中國有更強的敵意。在他們看來,保護美軍在南海的通道安全是美國最重要的國傢安全利益之一,而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島礁建設和 " 軍事化 " 潛在能力是對通道安全最大挑戰。
" 自由航行行動 " 性質發生變化,成為對抗南海局勢緩和的抓手
在南海議題上,特朗普的文官政府和軍方的態度及做法有顯著差異。前者基本延續瞭奧巴馬政府的一貫表態,但不像國務卿希拉裡那樣如此看重這一議題,不當面挑戰和駁斥中國方面的提議和表述。後者則從幕後走到瞭前臺,更加積極地就南海議題發聲,公然攻擊中國所謂 " 南海軍事化 "、" 違背國際法 " 等。
如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裡斯就在 7 月 28 日的第四屆日美軍事發言人論壇上稱,中國在南海的擴張行為是美國在亞太的三大安全威脅之一,與朝核並列。哈裡斯甚至認為,中國在南海的行為已經表明它是美國和日本戰略對手的身份。
事實上,這種差異是默許並且設計出的結果。就像在 " 自由航行行動 " 上賦予美國軍方更大自由裁量權一樣,白宮也讓國務院和軍方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讓中國及地區國傢搞不清美國真正的意圖。
在中國與東盟國傢關系一系列積極變化下,美國這一手兩面三刀也不好用瞭。
如果中國與東盟達成《南海行為準則》,南海問題就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中國與東盟雙邊的問題。作為外來的和尚,美國軍方在這一地區能發揮的作用會顯著降低。美軍的 " 自由航行行動 " 將成為中美雙方的問題,反而會被描寫為破壞南海地區穩定的外來因素。
美國更擔心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油氣開發上達成事實上的行動,這將讓中方提出的 "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 從理念變成現實,沖擊美國方面一貫在南海議題上 " 用國際法攻擊中國主權 " 的策略,甚至也會威脅到西方油氣服務商對這一地區的壟斷。美國方面擔心,一旦油氣共同開發帶來瞭源源不斷的財源,菲律賓或其他南海國傢會馬上忘記對美國而言更為重要的通道安全和中國軍事威脅。在美國看來,菲律賓非常有可能成為南海地區首先倒下的 " 多米諾骨牌 ",菲律賓既是美國的盟友,又是之前與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爭執最為激烈的國傢。該國的態度對其他東盟國傢和南海周邊國傢有重要指標意義。
因此,筆者認為美國 " 自由航行行動 " 的主要目的就是破壞中國與東盟及南海周邊國傢走近的進程,再次給地區灌輸南海對各方的戰略價值,促使中國或其中任何一方拋開現有的緩和路線,重新走到美國希望的道路之上。
美國深知東盟國傢對中國崛起的疑慮並未消除,中國的 " 一帶一路 " 倡議也尚未給東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這是美國方面短暫而難得的窗口期。
處亂不驚,穩步推進是中國的最優策略
然而,美國的三次 " 自由航行行動 " 並未達到其目標。
中國方面的反應專業、迅速、低調,無意把事情搞大。中國軍方還主動協助美方搜救南海地區的落水士兵,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軍方具有的人道主義精神,嚴格遵守中美《海上意外相遇規則》的相關內容。在此情況下,其他南海周邊國傢也本著希望維持當前緩和局勢的方向看待問題。
美國下階段還可能采取更多措施破壞這一來之不易的穩定期:
其一是鼓動其他南海周邊國提請國際仲裁。
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得意之作就是鼓動和組織菲律賓在國際法庭上就南海問題提出仲裁。在美國精心準備下,該仲裁結果幾乎完全符合美方的訴求和一貫主張。而中國則被迫與菲律賓翻臉,中斷瞭《南海行為準則》等南海機制性合作。美國很有可能再次策劃復制這一模式,鼓動的對象很可能是也與我存在較大爭議的越南。如果越南在我與東盟簽訂《南海行為準則》前提請國際仲裁,那麼《南海行為準則》可能將再次擱置。
其二是采取更有軍事挑釁意味的 " 自由航行行動 "。
美國軍方對 " 自由航行行動 " 的尺度逐步放寬,未來可能采取更有危險性的行為。例如派出軍機和艦艇同時闖入我島礁臨近海域,在 12 海裡內展開具有更強軍事意味的演練,同時派出多艘艦隻闖入,或駛出後再次返回闖入,這些方式實質上不會主動對我構成真正威脅,但借助媒體炒作將釋放出美軍屢次對中國叫陣的信號。
其三是拉攏其他大國聯合行動。
美國正積極拉攏印度、日本或其他域外大國參與其南海巡航或 " 自由航行行動 ",此類聯合巡航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的常態。7 月 27 日,英國外交大臣約翰遜在英國和澳大利亞外交及國防會議上率先宣稱,英國海軍兩艘新航母服役後,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到亞太海域開展 " 航行自由行動 "。英國國防大臣隨後表示,英國希望明年向亞太地區派遣一艘軍艦," 我們駛經南海不會受到中國的限制 "。
其四是運用媒體和輿論炒作、放大中國在南海上的一舉一動。
以此影射為中國 "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 的證據,影響東盟和南海其他周邊國傢民眾和社會對我國的看法。美國多傢智庫和媒體仍然在以每周更新的頻率公開我國南海島礁的衛星、航拍照片,比對其中變化,試圖找出任何可以炒作的內容。
處亂不驚是當前中國應對美國這些陰謀和陽謀的最佳策略。
特朗普不是奧巴馬,今天的南海也不是昨天的南海。特朗普退出 "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 " 給瞭東南亞國傢一個教訓,跟著美國混無利可圖,還可能被美國綁上與中國對抗這輛危險的戰車。因此,如今的東南亞國傢自主性顯著上升,更聚焦於實現東盟自身的發展和強大。中美在這一地區的競爭已經從海上轉為陸上,誰能夠幫助東盟實現這一歷史性目標,誰就有可能在這一地區有更大的發言權和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