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一周內兩度抗議我南海軍演,為何?

09-08

資料圖:越南水兵

越南外交部於過去一周中二次抗議我計劃在南海的軍演。為此,9 月 6 日,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例行記者會上就越南的所謂抗議作出瞭正式的回應。他表示:" 西沙群島是毫無爭議的中國固有領土。中國軍隊在西沙群島有關海域舉行軍事訓練是中國主權范圍內的事,希望有關方面冷靜、理性看待。" 那麼,在當今南海局勢相對平靜的背景下,越方為何如此躁動?

一周內兩度對我抗議十分罕見

9 月 5 日,越南外交部發言人稱," 河內強烈譴責中方的行動,嚴肅要求中方尊重越南在黃沙(即我西沙)的主權 "。這已經是越南方面在過去一周的時間之內第二次對我提出抗議,這在以往極為罕見,也使兩國間的矛盾瞬間公開化。上周,越南外交部發言人也曾表示,反對我在西沙群島進行的任何形式的軍演,並同時召見瞭我駐越外交人員就此提出抗議。

針對越方的態度,我外交部門及時作出瞭回應。外交部發言人當即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南中國海的西北海域、西沙群島所在地進行 " 定期軍事訓練 ",而中國在這處海域自古以來就擁有管轄權。6 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例行記者會上再度回應表示,中國軍隊在西沙群島有關海域舉行軍事訓練是中國主權范圍內的事。耿爽還特別強調,望有關方面冷靜、理性看待(此事)。

顯然,不夠 " 冷靜、理性 " 的正是越方,不是別人!因為越方雖然聲稱西沙群島是其越南領土,但越南現在實際看守的是西沙群島基線與越南海岸線之間的中間線,(西沙)根本就不在越方實際控制范圍之內。聯想到在上個月初召開的東亞外長系列會議上 " 賊喊捉賊 " 的拙劣表演,越方所采用的不外乎 " 一哭,二鬧,三上吊 " 的伎倆。如此損人不利己的手法,越南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戰略考量?

資料圖:中國軍艦發射導彈

如此舉動到底出於怎樣的戰略考慮?

上個月,在中國的強烈反對下,與越南合作的西班牙國傢石油公司雷普索爾公司(Repsol ) 不得不中斷瞭 " 深海都會 1 號 " 采油船在南海越南稱之為 "136/3 區塊 " 的開采活動。該區塊位於南海海域的中方主權 " 九段線 " 之內,中方將這片海床稱為 " 萬安北 21 海域 "。根據媒體的披露,這傢西班牙國傢石油公司出資 2700 萬美元,與越南石油天然氣公司簽約合作,而在壓力下他們被迫中止合作開采計劃也就意味著越方在這一合作計劃中已經 " 賠瞭夫人又折兵 ",且在合作方那裡大失面子。這種 " 吃虧瞭必須補回來的 " 心態使越方如此焦躁,並不惜將中越矛盾完全公開化。

其次,總體上來說,當前的南海局勢還是比較穩定的。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被其國內事務搞得焦頭爛額,根本就無暇顧及到南海的地緣政治,加上在海上 " 橫行 " 的美軍軍艦屢屢發生撞船事故,其在南海的海上行動不得不有所收斂。而另一方面,隨著菲律賓新政府在南海問題上選擇瞭以合作取代對抗的做法,與以往比表現得更加理性,從而就使南海周邊頓時減少瞭許多喧囂。

這顯然是越方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越南所希望的就是要把南海的局勢持續炒熱,把南海的水不斷攪渾,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引發外界的關註和外力的介入,從而起到平衡中國在這一地區影響力的作用,有利於越南從中渾水摸魚,攫取海上油氣資源等實際好處。越南以往的做法無一不是出於這樣的考慮!而且屢試不爽。

何不學學菲律賓呢?

毫無疑問,對於有關南中國海的主權聲索,隨著菲律賓新政府果斷地調整瞭對外戰略,以務實的態度走與中國合作共贏之路,因而在如今,越南已經成為眾主權聲索方中最強硬的一方,隻不過越南的這種聲音在當前的這種大氣候、大背景之下變得格外的刺耳,與世界及地區和平發展的主題明顯格格不入。

今年 2 月間,中國和菲律賓的海警人員簽署瞭一項協議,雙方同意在環境保護、海上搜救和毒品走私巡邏問題上進行合作。5 月份,中菲雙方還同意建立進一步的互信機制與措施,增進雙方的海上合作。不久之前,菲律賓又舉辦瞭一個國際合作論壇。來自中國和東盟 10 國的外交官和學者出席瞭本次論壇,旨在增加各方的互信,以對話取代對抗。

反觀越南,越南國防部長吳春歷不久前到訪美國,明確邀請美軍航母於明年到越南訪問,而這正中美方的下懷。美軍航母一旦進入越南——將成為越南統一以來的第一次。不僅如此,越南國內的學者們近期還將歷史書中前南越偽政府中的 " 偽 " 予以去除,以使其在與中國的南海主權之中增加砝碼。不過,無數有識之士則發出警告稱,如此做法是極其危險的,因為歷史經驗表明,要推翻一國政府必將先推翻其歷史。看來,為瞭達到一己私利,越方已經到瞭不擇手段的地步!然而,南海周邊的地緣政治、大國博弈的方式以及各方實力對比如今已經發生瞭深刻的變化,越南過去的那些招術可能都會失靈。如此,何不學學菲律賓,選擇一條合作共贏之路?(本文作者為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教授)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