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軍事報道】根據遠望智庫與 " 戰略前沿技術 " 微信公號提供的消息,航空工業集團孫聰院士 1 月 7 日在 " 海洋防務創新論壇 " 上做瞭題為《走向深藍——航母編隊艦載戰鬥機作戰》的報告,對航母與艦載機關系及艦載機未來發展進行瞭探討。以下是主要內容。
1917 年美國的尤金 · 伊利在航母上的成功一落,徹底改變瞭西方人近兩三百年海戰的歷史,世界海戰模式從海平面變成瞭立體式,飛機速度快、來去自由,是攻防的核心裝備,航母作戰是典型的作戰體系,航母編隊的責任區第一個叫近防區,第二個叫中防區,第三個是遠防區。遠防區到交戰區,就是整個體系往前推進,近防區 ( 50 公裡以內 ) 由航母本身負責,比如近空防禦導彈和末端近防武器,中防區基本上由驅護艦艇攜帶的艦空導彈來執行,范圍在 180-200 公裡左右,而 200-350 公裡以外,由艦載機完成,350-1000 公裡之間則是打擊區要完成的任務。從打擊的角度來說,艦載機就是航母編隊的一把利劍。
所謂近空支援,就是利用地面尖兵,告訴哪些關鍵的點打不下來瞭,我空中支援上來把它打掉。這都是在取得制空權的前提下才能大量運用的,像美國的 F-35B 以及 MV-22 魚鷹這一類的給兩棲艦來使用的艦載機,就是主要擔負這個任務的。在空中體系和大陸體系支持下,我們有空戰的一些能力,一旦離開瞭這個體系,飛機就要有編隊協同的能力。將來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天上的目標地面打,地面的目標天上打。飛機和飛機的協同,密集的編隊,用四個雷達來探測一個目標,把四個雷達相當於傳感器,把它有機的綜合,作用距離會大幅提高。
關於空戰,這個打仗怎麼打?好比一枚導彈?打仗的時候並不是一發導彈就可以打掉一個目標。提及導彈,所謂攻擊距離 80 公裡或 100 公裡,這都是對非機動的直線飛行的目標而言的,一旦目標進行機動,導彈的攻擊區就大幅縮小。空戰中,情報最重要,一旦人工智能用到瞭飛機上,對方雷達一旦開機,我就能收到它的信息,知道對手是何種飛機,帶何種的武器,能力是多強,馬上就自動給飛行員提供一套作戰建議,這就是人工智能在空戰中的初步的輔助性的決策能力。
防空壓制,是我們進攻型打擊必不可少的,首先擁有電子偵察能力,進行巡航待戰、壓制、截獲、攻擊、評估。其中有兩個環節最重要,一是說情報拿到之後的佯攻,一定要有佯攻、有真攻,講究四個字:一快、二騙、三準、四狠,靈活運用設計好戰術。第二個就是評估,第一輪打擊後,評估一下,還要不要進行第二輪攻擊,相當於第二次評估敵人個狀態和我方兵力調動。
防空壓制有兩個參數,比如說對方防空能力假如 500 公裡,此時,我方武器是攻擊不瞭對方的,我方飛機要進到其范圍就受威脅,怎麼辦?第一要利用隱身能力,把對方的探測空間大幅壓縮,第二是利用電子戰壓對方防空系統,遠距離攻擊完後我方飛機撤出。這時候要用到的地形跟隨飛行、地形回避飛行,這都是屬於秒級的反應,這要靠自動化實現,讓人工來進行跟隨飛行是非常難的。
航母戰力,要分波次實施打擊,每一個波次,一定要有進攻的飛機,要有護航的飛機,要有電子戰機,組成一個打擊編隊。比如 30 天內的攻擊,消耗防區外的彈藥幾百枚,制導炸彈幾千枚。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就是打仗打的是後勤,打的是錢,即使老美這麼富的國傢,也不全都用精確制導武器,基本上是高價值武器占 20-30%,其餘多是低價值彈藥。所以我們不能都搞精確打擊武器,什麼防區外、超視距,那是一個技術的方向,真正戰爭運作起來,低成本武器也必不可少。這就給船的設計提出要求瞭,你得給我帶這麼多彈,要不然我們挺不住。
在航母出動的時候,在美國福特級航母上,配的是 F-35 和 F-18E/F,每天主要是承擔高威脅目標的打擊任務,承擔戰鬥巡邏、空中加油、壓制防空、縱深打擊。另外這兩款戰機還不能混編,因為隱身飛機和非隱身飛機混編,那隱身的就失效瞭。隱身飛機每一次出動,維修保養需要長周期、高代價,從經濟使用成本上要達到最優化。我們經常有人講,飛機是高低搭配、輕重搭配,實際上這都不對,所有飛機搭配都是任務搭配,是以完成任務為要務,不管飛機大小,要完成什麼任務就進行什麼樣的搭配。
根據美國人的全球戰略,任何一個地點發生瞭問題,它都有一艘航母能及時趕到那,然後這艘航母如果能夠堅持四天,就有後續增援部隊趕到,包括補給和其他航母。最重要的就是四天所帶的彈藥,這是在航母設計指標裡的所謂自持力。戰機是航母的利劍,既是打敵人的,又是自身的 " 紅纓槍 ",在傢站崗放哨的,打擊的核心戰鬥能力就是出動率,除瞭有可執行任務的飛機、可用的人員之外,最重要的是航保能力,一站式的保障、加油的速率、再次出動的能力,形成一個打擊流,這是我們航母設計發展的一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