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安 -124 大型戰略運輸機
【環球網軍事 8 月 9 日報道】俄羅斯衛星網 8 月 4 日刊發衛星通訊社采訪俄羅斯軍事專傢瓦西裡 · 卡申的文章《中俄兩國在軍用運輸機領域沒有競爭》稱,有人指出,俄羅斯 " 不同意向中國出售 " 運輸機生產技術,甚至此前還曾向烏克蘭施壓,不讓基輔把此類技術賣給中國。但最終中國還是在烏克蘭成功拿到必要的技術和材料。對此,瓦西裡 · 卡申表示,俄羅斯其實並未拒絕向中國提供與運輸機相關的技術。
文章稱,蘇聯解體後,運輸機主要組裝廠留在瞭俄羅斯境外。比如,伊爾 -76 歸屬塔什幹契卡洛夫飛機廠,軍事運輸機主要設計單位安東諾夫設計局留在瞭烏克蘭。此外,大多數生產 " 安 " 系列飛機的工廠 ( 基輔和哈爾科夫 ) 和極為重要的發動機制造企業 " 馬達西奇 " 公司也歸屬烏克蘭。俄羅斯僅存生產安 -124 的烏裡揚諾夫航空工業綜合體。但這傢企業的業務也取決於和烏克蘭企業、安東諾夫設計局以及 " 馬達西奇 " 公司的合作。實際上,在長達 20 多年時間裡,俄羅斯並沒有獨立的軍事運輸機生產企業。可以看出,俄羅斯自己沒有,何談 " 拒絕 " 中國?
文章稱,有關安東諾夫,這傢企業在上世紀 90 年代時就已經與中國展開全面的合作。合作的主要障礙在於中方資金不足以及那時中國航空工業水平不夠,即使並非特別復雜的機型,生產起來也並不那麼簡單。因此,中烏合作以運 -8 升級和在運 -9 基礎上研制中型和特種飛機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下一個合作階段,是聯合研制中型運輸機。此後,類似安 -124、安 -225 那樣的超重型飛機技術轉讓合作才有瞭實際意義。
文章稱,俄羅斯啟動伊爾 -76 重型飛機生產後,開始推動本國載重 20 噸中型伊爾 -214 和伊爾 -112 輕型機項目。目前,還在考慮安 -124 運輸機的本土化生產問題。此類機型命名為 " 大象 "。很難說,這些項目的前景如何。比如,俄羅斯空軍現有安 -124 的數量,不久前還相當過剩,而且這些飛機還有相當多的航運裡程儲備。但是,敘利亞戰事可能改變原有定勢,要知道,這種機型在戰事保障方面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文章稱,中俄兩國運輸機生產領域狀況類似。上世紀 90 年代,兩國境內基本不生產此類機型,或者產量不多。此外,還需明白的是,世界類似伊爾 -76、尤其是安 -124 那樣的重型運輸機市場極其有限。
文章稱,擁有龐大軍隊的國傢才對這些飛機有需求。對大多數國傢來說,使用載重量 20 噸的中型飛機就足夠瞭。而民用航空運輸企業,更傾向於使用改造的客機來運送貨物。其結果是,中俄重型飛機在第三國市場的競爭是極為有限的。兩國發展這些項目,僅是為瞭滿足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