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9 月 10 日,由中科院光電院研制的超壓氣球在內蒙古首飛取得圓滿成功。
本次飛行的超壓氣球球體體積約 7000 立方米,設計升限 25 公裡,載重能力約 150 公斤。球體構型采用 " 南北型 " 帶加強筋的設計方案,相比傳統零壓氣球能夠承受更高壓差並實現更長時間的飛行。
本次超壓氣球飛行總飛行時間 8 小時,平飛高度約 25 公裡。試驗驗證瞭球體設計與加工技術、超壓氣球能源、飛控、長距離測控技術、超壓氣球發放回收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並取得瞭超壓氣球球體及吊艙從日出到日中天整個飛行過程中的壓差、溫度數據,為後續球體設計提供瞭參考依據。氣球整個飛行過程中高度波動在數十米范圍之內,體現瞭超壓氣球耐壓能力強、高度波動小的特點。氣球在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吊艙及球體均成功回收。
地面充氣
本次超壓氣球飛行有效地驗證瞭試驗團隊對於平流層風場環境的預測預報能力。本次飛行前,風場預報人員成功分析並預測瞭準零風層的高度及變化情況,實際飛行中氣球進入平飛後基本保持在準零風層內,風速保持在每秒數米乃至一兩米的量級,整個飛行時段內總的飛行區域在幾十公裡范圍內,實現瞭區域定點飛行。
從地面拍攝的氣球平飛狀態
本次超壓氣球飛行還搭載瞭四類五種載荷,成功完成瞭高空無人機投放、高空吊艙環境熱控、高空農業育種、高空太陽能電池標定和高空太陽能電池性能測試等試驗,取得瞭大量有效的試驗數據,其中多項試驗均屬國內首次。
飛行試驗完成瞭全部預定目標。
本次超壓氣球飛行試驗的成功,驗證瞭超壓氣球設計的可靠性及其性能的優越性,屬國內首次,標志著光電院在長航時超壓氣球研發領域邁出瞭重要一步,同時對光電院牽頭的中科院 A 類先導專項 " 臨近空間科學試驗系統 " 提供瞭有效支撐,為後續工作的開展奠定瞭堅實基礎。
2017 年 9 月 10 日,超壓氣球在內蒙古首飛,平飛高度約 25 公裡,成功完成瞭高空無人機投放、高空吊艙環境熱控等試驗,其中多項試驗均屬國內首次。外媒的關註稱,兩架大小與蝙蝠相仿的無人機在放飛前被超壓氣球帶到不同高度,然後就像射出子彈一般,在一個臂長的距離內從零加速至 100 公裡每小時。global geopolitics 網站稱,目前服役的飛行高度最高的無人機是美國的 RQ-4 全球鷹,高度在 19 公裡。
臨近空間 ( Near space ) ,也被稱為 " 近空間 "、" 亞軌道 " 或 " 空天過渡區 ",是指距地面 20~100 公裡的空域,由於其重要的開發應用價值而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