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7 日至 8 月 19 日,臺北航太展開幕式上,主辦方公開瞭一段展示雄風 -3 超音速反艦導彈攻擊解放軍 052D 驅逐艦、071 船塢登陸艦的視頻,示威意味濃厚。以往大陸對雄風 -3 整個作戰過程和作戰特點不甚瞭解,但本次仔細觀察這段視頻後卻可以發現一些有用的信息,讓臺軍的核心威脅武器作戰性能和作戰流程幾乎大白於天下。
視頻暴露雄風 -3 作戰流程
從航太展流出的視頻可以清楚的看到,臺軍能搭載雄風 -3 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平臺共有三款,分別是沱江級飛彈護衛艦、成功級飛彈巡防艦、陸上機動導彈發射車三種,而為導彈指示目標的傳感器設備共有六種,分別是:臺空軍 E-2T 預警機、臺陸地部署的大型對海搜索相控陣雷達、F-16V 偵察機和大型無人偵察機、艦載雷達、P-3C 海上巡邏機。
作戰流程是傳感器設備先搜索發現來襲敵艦,並對目標實施定位,進而由臺軍作戰指揮中心命令三型雄風 -3 發射平臺發射雄風 -3 超音速反艦導彈。導彈發射後先使用火箭助推器加速到一定速度後脫離彈本體,而後進入超燃沖壓發動機工作狀態,持續加速到 3 倍音速左右。在飛行中段全程使用慣性導航系統,不懼敵 GPS 幹擾,在突防階段可掠海超音速飛行。
到飛行末端時導彈打開雷達導引頭搜索目標,遇對方使用電子幹擾手段時可采取反幹擾措施,最後使用自鍛破片殺傷戰鬥部擊毀目標。整個作戰過程雄風 -3 實現瞭射後不理,不需要再和其他平臺發生通信聯絡。
針對性制定雄風 -3 防禦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大以下幾個關鍵信息,進而尋找到對付該彈的方法。
一是在整個作戰流程中,臺軍傳感器獲取的目標信息必須先傳遞到作戰指揮中心,再傳遞到具體作戰單元,而無法實現從傳感器直接到作戰平臺之間直接數據傳輸。因此一旦進出臺軍作戰指揮中心的數據鏈被切斷,整個雄風 -3 反艦導彈就失去瞭目標指示,難以擊中目標。對方可針對性的重點對臺 link-16 數據鏈實施幹擾、對數據鏈地面站實施打擊,切斷雄風 -3 的殺傷鏈。
二是雄風 -3 導彈的視頻顯示在飛行中段依賴慣性導航系統而非 GPS,這樣做的目的是為瞭減少戰時 GPS 系統被幹擾時帶來的負面效果,但也提醒瞭對方海面艦艇部隊在面對雄風 -3 的的攻擊時不必額外使用衛星導航幹擾手段。同樣,由於該彈是射後不理,對該彈使用通信幹擾手段也效果不大。
三是雄風 -3 導彈末端使用雷達導引頭搜索目標,但會在打開導引頭搜索目標之前就進入低空突防航線。這就意味著該彈必須面臨高度低難以搜索足夠遠距離的困難,也就是打開雷達導引頭時距目標距離會非常近,因此在采取電子幹擾措施時很可能在彈離我較遠時無法發現敵人的電磁輻射信號。此時不應慌亂或認為我方設備不夠先進而放棄使用,也不應該過早使用箔條等被動電子幹擾措施,而是應耐心等待其進入足夠近的距離後在最佳時機使用上述措施。
四是視頻顯示該導彈采取自鍛破片戰鬥部。這種戰鬥部最前方有一個倒錐形的藥罩,在炸藥爆炸後,被炸藥的沖擊力沖成一個長條狀的穿甲部。實戰中,該導彈一旦擊中艦艇,將靠這個穿甲部擊穿艦艇裝甲,而後造成貫穿傷,加上雄風 -3 本身的動能,有可能早艦艇上破開一個大洞,但卻不一定會引起爆炸。由此,可以推斷出一旦被該彈擊中艇身,應該首先實施防沉、扛沉作業,其次考慮防火、防爆問題。
雄風 -3 導彈的作戰威力真那麼大?
作戰行動中,隻要瞄的準,形成穩定的殺傷鏈,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從殺傷鏈角度來看,臺軍公佈的幾種作戰平臺中,除瞭疑似全球鷹的無人偵察機外,其他平臺都不具有偵測解放軍水平目標的可行性,例如 F-16V 偵察機本身的偵察范圍就非常小,戰時根本不敢在臺灣海峽上空前出偵察海面目標,E-2T 預警機基本都遠遠躲在臺島東部不敢露頭,而水面艦艇雷達和陸基對海搜索雷達早就被大陸第一波聯合火力打擊消滅,即使是無人機參戰,解放軍也可以針對性的使用電子幹擾措施反制偵察,所以視頻裡演示這些情景基本不會發生,臺軍自娛自樂慣瞭,不用太認真理他。
全文完,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