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一切從零開始

08-09

資料圖:楊宇軍

【環球時報 - 報道記者郭媛丹】歷史鏡頭下的偶爾最意味深長。

4 月 27 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以一個標準的軍禮結束瞭該場新聞發佈會。楊宇軍的軍禮是為瞭回應場下一陣熱烈的掌聲,而這陣掌聲是現場媒體記者對楊宇軍一個道歉聲明自發的感情表達。這是國防部有史以來首次對民眾做出的道歉,也是中國官方首次落落大方坦陳自身的不足和失誤。這一行為在民間贏得更多的掌聲和贊譽。

站在此刻,回顧這一場景發現,這陣掌聲巧合地為楊宇軍軍旅職業生涯畫上瞭一個完美的句號。4 月 27 日的新聞發佈會是楊宇軍最後一次亮相新聞發佈臺,也是他軍旅生涯的告別主持。

8 月 9 日,國防部官網新聞發言人簡介中楊宇軍的簡歷已經悄然撤下。《環球時報》記者獲悉,上級單位已經批準楊宇軍自主擇業的申請報告,這表示楊宇軍正式退出現役。

楊宇軍是截止目前首位主動選擇退出現役的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同時,楊宇軍以 " 自主擇業 " 的方式離開部隊,也意味著其未來不會選擇在體制內繼續職業生涯。這也使得國傢部委新聞發言人離開體制人數再添一枚。此前離開體制選擇棄官從商、從教的新聞發言人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

為什麼選擇急流勇退

熟悉情況的人都詫異楊宇軍會選擇退出現役,因為楊宇軍的履歷實在是太漂亮瞭,仕途一片光明。

1993 年 7 月,楊宇軍從外交學院畢業後 " 攜 " 筆從戎,進入國防部外事辦公室 ( 現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 ) 工作。楊宇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獨傢專訪時表示,能夠參軍入伍是此生讓他最欣慰的事情之一,也是他兒時的理想,那個年代的男孩子都有一個 " 愛軍習武、報效國傢 " 的從軍夢。

國防部外事辦公室是中國軍隊對外輿論最前沿陣地。在 24 年的軍旅職業生涯中,楊宇軍歷任參謀、處長、政策研究室主任、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副局長、局長,在不同的崗位上迎接一次次 " 沒有硝煙的戰爭 "。

在一次次的輿論戰中,楊宇軍的才華、理念都表現得非常突出。根據《環球時報》瞭解,楊宇軍在職期間多次因為表現出色提前晉升,也曾是該單位任內最年輕的局級幹部。

1970 年出生的楊宇軍目前正師級已滿兩年。與此同時,中國軍隊正在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軍事改革,軍隊幹部人才選拔進一步公平,透明以及幹部年輕化的潮流勢不可擋,這一切對於楊宇軍而言都是加分因素。

楊宇軍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候退出現役?

在官方消息正式發佈之前,微信朋友圈已有一些猜測性觀點。有人將楊宇軍的離開和正在進行的軍隊改革進行關聯性解讀,也有人認為是人事調整的結果。

在楊宇軍的觀念中,新聞發言人隻能發佈新聞,不能成為 " 新聞當事人 ",對於此次離職他希望能 " 靜悄悄的離開 "。但是他的軍人身份,急流勇退的選擇,乃至走出體制的舉動都無法阻擋外界的關註。作為一名專業的新聞發言人,楊宇軍選擇坦誠面對,回應外界質疑和關切。

楊宇軍表示,並沒有外界猜測的復雜因素,選擇退役純粹是個人原因。" 我非常喜愛這身軍裝,也非常熱愛國防部信息發佈這項事業。多年軍旅生涯,一直盡心盡力。但是如今傢庭更需要我。經過慎重思考,確實很難做到傢庭事業兩頭兼顧,最終決定拿出更多時間陪伴傢人。於是我在今年一月份提出申請,經過必要的組織程序後於近日獲得批準。"

此次楊宇軍退役和傢人身體健康相關。同樣是一個 " 愛 " 字,楊宇軍前半生選擇奉獻給自己熱愛的事業,後半生選擇更多地陪伴傢人。

新聞局除瞭承擔國防部日常新聞發佈工作之外,還肩負輿情監測、危機公關、外媒溝通服務、官微運營、國防白皮書起草、對外傳播等職能,工作繁忙沉重。如果說,在祖國海島邊疆有 24 小時的常態化巡邏戰備,那麼在北京北三環的輿論前沿陣地也有一群人處於 24 小時戰備狀態,隨時應對突發情況。作為一個部門的負責人,楊宇軍投入的精力更多。楊宇軍說," 這些年,父母,愛人和孩子對我的事業全力支持,而自己從入伍以後實在對傢庭做得太少,虧欠太多。現在我覺得應該多給他們一些陪伴和關愛。"

回顧新聞發言人生涯,問及有沒有在上任之初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楊宇軍說," 沒有定什麼小目標,就是想答好問,發好言,別給國傢和軍隊抹黑,別讓戰友失望。"

7 年過去瞭,楊宇軍依舊清晰地記得第一次面對聚光燈的感覺,最大的感受是 " 太熱瞭 "。" 我記得那是在夏天,我的同事特意把空調開到最大,而我上身隻穿一件短袖軍襯衣,還是大汗淋漓。" 楊宇軍笑言," 可能除瞭聚光燈的熱烤,還有記者尖銳問題的考驗,以及對個人政策水平和心理素質的考查。

站在發佈臺上的時候,楊宇軍的確面對瞭各種各樣的問題,公眾對發言人的回答也是褒貶不一。楊宇軍說," 我認為對於絕大多數國內民眾來說,無論對軍隊的褒還是貶,都體現瞭他們對國防的關心,對軍隊的關愛。褒獎是鼓勵,貶謫是鞭策。如果既無人喝彩又無人關註,隻有冷漠和忽視,才是最可怕的。"

作為轉業軍人,一般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政府安置,從軍人轉到公務員隊伍,按照相應級別由政府安排工作。另一種是自主擇業,也就是自己選擇就業部門。

對於未來,楊宇軍借用女排的座右銘說," 走下發言臺,一切從零開始。" 是否會像他的同行孫軍工一樣走出體制進入商界,又或者選擇到某高校任教時,楊宇軍回答說,目前我想先休息一個暑假,好好陪陪傢人。" 未來的計劃還沒有仔細考慮過。總的來講是既要做好工作,也要陪伴好傢人。在工作上既要用好在軍旅人生帶給我的經驗做法,也要學習更多新的知識。"

平日楊宇軍對公益事業非常熱心。他的微信朋友圈非常簡單明瞭,大多是國防部官方公眾號的一些策劃性活動,或者重大事件的官方回應。少見的與個人相關的動態是他和傢人連續兩年參加瞭公益徒步活動。那麼未來會不會選擇從事與公益相關的職業,楊宇軍稱,自己認識一些熱愛公益的朋友,他們都很快樂、陽光、充實,滿滿的正能量。" 我覺得做公益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既能幫助別人,也能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今後如果有機會,我也願意繼續為公益事業獻力。"

新生代的黃金一代

新事物都會引起外界額外的關註,之後,便是歸於常態的沉寂。即便是自帶神秘感的解放軍新聞發言人也無法逃避這種現象。

2003 年非典之後,中國政府開始著手建立系統化的新聞發佈、新聞發言人制度。這一時期曾湧現出一批代表性新聞發言人,包括國傢衛計委發言人毛群安、教育部原發言人王旭明、原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等被譽為新聞發言人的 " 黃金一代 "。這些人個性鮮明,努力向公眾展示政府的坦誠和善意,在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溝通起到積極作用。不過,有評論認為,由於媒體和民眾對新聞發言人期待和官方授權相當有限之間的差距導致這些異軍突起的新聞發言人,受到瞭來自官方和民間的雙重夾擊,其中一些人黯然退場。

隨後,新聞發言人隊伍便歸於沉寂,甚至連 " 江山代有才人出 " 的規律都被忽視瞭。實際上新聞發言人的黃金一代並不是過去式。一位長期參與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的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包括楊宇軍,孫軍工等在內是新生代新聞發言人的黃金一代。" 新生代的新聞發言人在新聞發佈大跨越時期,體現瞭自己的風采與擔當。他們學歷高,有國際化思維,智慧富於思考,敢於創新。最可貴的是不畏困難,迎難而上,化解瞭很多敏感話題,體現瞭發言人的責任意識。"

這位人士認為,無論是老一代還是新生代,這些人共同的特點是對新聞發言人這份工作是熱愛和認同的。區別在於新生代的發言人思維更國際化,更善於與媒體,特別是境外媒體和新媒體打交道。此外,在個人特質上,老一代比較有鮮明個性,而年輕一代更溫和平和,更接近新聞發言人傳遞信息而不是當事人的初衷使命。尤其是楊宇軍既睿智平和,又充滿熱情朝氣。

臺灣《中國時報》兩岸組副主任藍孝威在大陸采訪十多年,藍孝威對大陸許多政府部門發言人都有所接觸。他認為,一個新聞發言人如果個人風格幽默,便可增加親和力,會有加分效果;也會讓媒體記者更有料可寫。

藍孝威認為,大陸一些政府部門發言人太過嚴肅,整個表現硬邦邦的,很僵化。相比楊宇軍該嚴肅時很嚴肅,但又帶著幽默。

藍孝威說他非常喜歡楊宇軍主持的記者會,驚喜在於常常會有神來之筆。" 很難得。在這麼多電視鏡頭前他還能展示軍人的幽默感。或許是提前設計的,但也能展示出個人風格。"

他舉例說,在一次記者會上,問題與遼寧號航母出海訓練相關,外媒很關註中國是否欲藉此擴展海上軍力。楊宇軍打瞭個有趣的比方," 航母不是宅男,不會老是待在港口裡,今後肯定是要去遠航的。" 藍孝威說," 我聽到當場忍不住笑出來,覺得楊宇軍非常幽默。"

楊宇軍在發佈會上的幽默是有一定限度的。他的一位同事對《環球時報》表示,楊宇軍的幽默對於以嚴肅著稱的中國軍人而言不太多見。" 在和外國代表團會見的時候,他幽默的天賦會讓人暗自贊嘆。開頭五分鐘必然會讓會場響起一片笑聲。" 楊宇軍認為,幽默並不妨礙堅持原則,"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 才是對外交鋒中追求的高境界。

除瞭幽默,藍孝威和另一位記者都提及一個共同事例,就是在楊宇軍最後一次新聞發佈會上,坦承 " 國防部發佈 " 的微信小編配圖疏失,領導承擔責任,並且向讀者致歉。這很令媒體記者驚詫。藍孝威說," 跑大陸新聞這麼多年,第一次聽到發言人承認錯誤的,非常罕見。"

這件事在網絡上產生巨大影響,甚至超出瞭楊宇軍的意料。他說,國防部信息發佈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都很強,要想一點失誤都沒有是不可能的。有做的不對的地方,出來認個錯,道個歉,放下包袱,繼續前行,這再正常不過瞭。我覺得國內的公眾、網民真是太可愛瞭,可以說是給點兒陽光就燦爛,我們不過是做瞭我們應該做的,但是他們在留言中給予瞭我們太多的理解、包容和支持,這會鞭策我們團隊更加努力。

但是,一個發言人自身優秀特質並無法將外界高度期待和發佈授權有限之間的矛盾調解到沒有隔閡的境界。一位駐中國的外媒記者就對《環球時報》表示,發佈會的信息量還不夠豐富。

有時候針對一個熱點問題,不同媒體記者在發佈會上會連續追問,但得到就是口徑重復,無法滿足記者對追求事實真相的需求。還有一位媒體記者認為,與美國擅長利用信息發佈來引導國際社會輿論,甚至局勢的改變的風格相比,中國這方面的能力還不夠強。

那麼對於國內外媒體記者,楊宇軍又是如何評價的?兩個詞," 專業,敬業 "。楊宇軍說," 我不會根據媒體、記者態度是否溫和、友善來進行區分。有些記者提問時對發言人很溫和友善、但寫出的文章不一定很受用。我願意用是否專業、是否敬業來做評價。國內和國外記者都有專業和敬業的。" 楊宇軍也在 2016 年 3 月份的例會上公開向一位離職記者表示感謝。他解釋自己立意非常簡單,就是表示對記者這份職業的尊重和感謝。

年輕的新聞發佈團隊

從 2007 年國防部新聞事務局成立以來至今共有 6 位新聞發言人,相比外交部的新聞發佈開創期以及新聞發言人數量,國防部新聞發佈事業還很年輕。但足夠配得上外界對這份職業和工作的認可和致敬。

中國軍隊走向世界是時代潮流,不可阻擋。這種走向世界是需要全方位的開放,解放軍維和部隊在世界各地的身影,各大軍種在國際軍事演習中的亮相等等。這其中最不能缺的一部分是中國軍隊對外的信息發佈。成長中的中國軍隊需要對外界闡明理念、釋放意圖,增信釋疑,以自信,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恰逢此時,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制度應運而生。這是一個多贏的產物,無論對於國際社會還是對於國內民眾,都能由此看到中國軍隊的變革。

一位要求匿名的外媒記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新加坡參加 2016 年香格裡拉對話會的時候,發現中國軍隊對外信息發佈和回應都很開放,非常大的進步。

打輿論戰也好宣傳軟實力也好,中國軍隊已經開始利用國際舞臺對外發聲,並且能在主流媒體上占據一席之地,這就是一種職業精神和專業態度的展示。

國防部新聞局為此做瞭大量準備工作,收集輿情,整理材料,征求專傢觀點等等,有針對性地回應外界關註熱點。在這方面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團隊會爭取做到原則和紀律下的透明,開放而不會避而不談。

國防部新聞局的一位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工作思路方面,楊宇軍有自己的獨立觀點,有戰略思維。" 他非常有思想,不管是內部文章還是對外的回答都是自己的觀點,絕對不是材料堆積和泛泛之談。而且他的想法是有獨立性的,不是人雲亦雲,也不是他人觀點,體現瞭戰略思維層次。"

有一個政治正確的例子。楊宇軍參加瞭 2015 年 9.3 閱兵前舉行的演練,他註意到當老兵車隊從天安門廣場前經過的時候,包括他在內的軍人起立向老兵敬禮,但是當時並沒有統一組織指揮。在 8 月 27 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楊宇軍表示:" 在 8 月 23 日舉行閱兵演練的時候,當載有國共兩黨抗戰老兵的車輛方隊經過天安門廣場的時候,我註意到在觀禮臺上有很多人士都自發地起立,向老兵們敬禮,為老兵們鼓掌。我想這充分體現瞭全國人民對抗戰老兵的尊重和敬仰。" 楊宇軍想要借此提醒觀禮人員應該在 9 月 3 日向老兵表示敬意。出乎意料的是,幾乎與此同時官方下發瞭一份通知:閱兵當日,老兵車隊經過時,全體人員要起立,軍人行舉手禮。

雖然不能判斷這一通知與楊宇軍的信息發佈有什麼直接的關聯,但楊宇軍的信息發佈和上級要求高度吻合。在軍人以執行命令為天職的部隊,即便作為新聞發言人,由下自上觀點的傳遞也並無特權。

根據楊宇軍同事介紹,他對團隊的要求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下屬可以和他就某個觀點相互辯論。他會註重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和才幹,比如有的參謀是法律專業出身,遇到法律問題會實時征求意見,涉及不同軍種的問題會向相應軍種的參謀咨詢。他的多位同事都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楊宇軍人緣特別好,在工作上身先士卒,對下屬關懷無微不至。下屬有什麼私事和工作沖突,他都會盡量安排好兩者的平衡。

對於自己的新聞發言人工作,楊宇軍對《環球時報》表示,發言人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代表瞭一個集體,在發言人核心團隊之外還有一個巨大的團隊支撐,這個巨大團隊是全軍官兵。楊宇軍認為,在過去近十年發展中,國防部信息發佈在理念觀念、運行機制等各方面都有較大進步,有過一些比較出色的工作實踐,也初步形成瞭具有中國軍隊特色的發佈風格。在記者追問下,他認為這些理念包括開放透明,及時主動回應關切,善待媒體,善用新媒體等等理念;而發佈風格他總結為," 政策思維、問題導向;不懼尖銳、綿中帶剛;坦率真誠、亦諧亦莊;百姓語言、國際影響。"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