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大國地位!中國必須增強可靠的核威懾能力

01-31

美國國防部擬於 2 月發佈新版《核態勢審議》報告。而美國媒體《赫芬頓郵報》1 月 12 日在其網站披露瞭該報告的一個草案版。

該版報告內容顯示,特朗普政府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強化美國核武庫,這引起世界廣泛關註。

其實冷戰結束以來,美俄等核大國核武器數量雖然大幅削減,但仍然沒有放棄核威懾思想,核力量依然是國傢防務的戰略支柱,是國傢安全的戰略基石。

這些國傢不斷調整核戰略,不斷提高核武器的質量,更加註重突出核力量的威懾與實戰運用。

推動核力量現代化,夯實核威懾基礎

核武器是威懾理論的物質基礎,要使威懾可信,就必須保持核武器的現代化水平。

在這個問題上,各核大國都不惜投入巨資。外媒披露,美國新版《核態勢審議》報告將會提議重啟陸基中程導彈和海基核巡航導彈研制項目,這不過是美國增強核力量的冰山一角。

為實現 " 三位一體 " 核力量整體升級,美國目前正在研制的核武器包括 B-21 戰略轟炸機、" 哥倫比亞 " 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新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新型空射巡航導彈、新型潛射彈道導彈和 B61-12 核炸彈六個主要項目。

據美國新版《核態勢審議》報告估算,美國要在未來 30 年維持核軍備及實現其現代化,需耗資逾 1.2 萬億美元。

俄羅斯雖然近年來在常規武裝力量方面與美國差距在不斷拉大,但俄羅斯始終強調要在核領域與美國保持勢均力敵,對於核武庫的維護和更新,在經費上給予傾斜和優先保證。

俄羅斯核武器現代化項目主要包括建造 " 北風之神 " 級戰略核潛艇、" 亞爾斯 " 和 " 薩爾馬特 " 洲際彈道導彈等先進武器,其計劃現役陸基核力量中新武器裝備的比率在 2021 年前達到 90%。

" 北風之神 " 級戰略核潛艇(資料圖)

近日,法國政府宣佈更加重視依靠戰略核力量維護國傢安全,未來 5 年將加強其核威懾能力建設,2018 年國防預算將增加 18 億歐元,用於更新和完善其海基和空基核打擊系統。

為使核武庫的現代化始終保持在一個高水平,美俄等核大國還在積極開發模擬核試驗和亞臨界核試驗技術。

此外,美俄都在加速研發及部署小型核武器,藉此,美國提出要拓展核方案的靈活性將低當量核武器納入核打擊選項,俄羅斯則提出瞭有限核打擊的作戰思想。

可見,有核國傢並未因高新技術武器出現而忽視核力量建設,擁有一支核力量很重要,保持核力量的現代化水平,防止核力量空洞化同樣重要。

優化核力量結構,提升核威懾效力

核大國的地理位置、國土面積以及政治、經濟、戰略文化等情況不同,核力量的發展模式也就不同,核力量結構也不一樣。

美俄目前都保持瞭 " 三位一體 " 戰略核力量,法國是保留瞭海基和空基戰略核力量,英國隻保留瞭海基戰略核力量。按照核力量生存和可靠性理論," 三位一體 " 戰略核力量體系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具有獨特的優勢。

比如,海基戰略核力量擁有較好的機動性、隱蔽性和突襲能力 ; 空基戰略核力量具有反應迅速、部署靈活,利於保持前沿存在的優點 ; 陸基戰略核力量則最穩定。

核大國選擇自身的核力量結構,都有自己的考慮。對美國來說,維持 " 三位一體 " 的核打擊力量,是 " 以合理的成本保持戰略穩定,同時規避潛在的技術問題或漏洞風險的最佳方式 "。

其中,美國又最為重視海基核力量的發展,始終將潛射戰略導彈看作是最主要、最安全的戰略力量,美國的潛射戰略導彈無論是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多彈頭分導能力、命中精度等都要強於其陸基戰略導彈。

在俄羅斯 " 三位一體 " 核力量體系中,陸基戰略核力量則是中流砥柱。

這不僅是由其陸基部署的運載工具數量和核彈頭數的優勢所決定,也是由其高度的戰備水平、全天候執行任務的能力及作戰指揮穩定性決定的。

隨著 RS-26" 邊界 "、RS-28" 薩爾馬特 " 陸基洲際彈道導彈試驗成功,俄新一代洲際導彈也逐漸走向成熟,新舊搭配更為適當,數量結構趨於合理。就總體來看,一國采取何種核力量結構,是由該國的安全需要和對國際形勢的判斷等因素共同決定的。

RS-26" 邊界 "

但是,根據自身的安全需要,通過優化核力量結構來提升核威懾效力,這一點則是共通的。

強化戰略防禦能力,註重攻防兼備

核大國在積極推進核力量現代化的同時,更加強調戰略防禦,註重攻防兼備。

研發針對來襲導彈的攔截系統,這個想法早在冷戰時期就有瞭。但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都沒有把握能夠研發出可靠的防禦系統,且防禦系統耗資巨大,任何一方在導彈防禦方面取得突破,都有可能破壞雙方的 " 確保相互摧毀 " 的戰略平衡。

所以,美蘇在 1972 年簽署《反導條約》,禁止雙方發展全國性的反導系統,來確保相互的核威懾,用所謂的 " 核恐怖平衡 " 來避免核戰爭。

2002 年,美國小佈什政府不顧俄羅斯的抗議和國際社會的反對,宣佈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開始大力研制導彈防禦系統。

美國研發導彈防禦體系意在追求自身的 " 絕對安全 "。

目前,美國已經擁有瞭以陸基和海基為主體的世界上最全面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其中," 薩德 " 系統的攔截彈設計上可用於大氣高層和大氣層外攔截,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備大氣層內外攔截能力的反導攔截彈。

此外," 薩德 " 系統不僅僅充當 " 盾牌 " 的作用,它在平時還能起到攝取情報和監視、控制對方的作用。

有專傢推算," 薩德 " 系統的雷達探測距離超過 2000 公裡。正因如此," 薩德 " 入韓等於美國可以更方便地監視中國大部分地區,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大部分的中遠程導彈發射活動。

這就嚴重破壞瞭該地區的戰略平衡。在導彈防禦問題上,俄羅斯避免跟在美國後面亦步亦趨,而是另辟蹊徑,重點加強戰略防禦系統建設。

一方面,全力打造天軍,加大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導彈襲擊預警系統、太空監視系統的建設力度,部署 S-400 等新型防空反導武器,加快戰略預警雷達的更新和部署。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太空武器計劃。

目前俄已在多種太空武器研制上取得重大進展,如衛星攻擊武器、定向能武器系統和機載反衛星攻擊系統等。

應對導彈防禦問題,俄羅斯的做法頗給人以啟示:一是加強具有自身特色的防禦系統建設 ; 二是發展針對性的攻擊型武器系統。

定期舉行戰略核演習,錘煉核實戰能力

美俄等核大國為瞭表明其核戰略的可信性,經常通過公開展示核力量的方式來增強核威懾的效力,比如核戰略部隊的機動拉練、導彈試射,最典型的則是舉行大規模戰略核演習,這是展示核威懾的最直接、最有力方式。

近年來,美俄基本上每年都要進行核演習,且兩國核演習經常相繼舉行,對抗意味明顯。

如 2017 年 10 月 26 日,俄羅斯舉行瞭迄今為止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陸海空 " 三位一體 " 戰略核演習。俄戰略轟炸機 " 三駕馬車 "(圖 -160、圖 -95MS 和圖 -22M3)全部出動,發射巡航導彈,對多個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 核潛艇發射洲際導彈,橫跨俄羅斯領土 " 東西對射 "。

在俄羅斯戰略核演習結束之後 4 天,2017 年 10 月 30 日,美國啟動瞭 " 環球雷霆 " 戰略核力量年度軍事演習。

這次大規模演習動用瞭戰略司令部旗下所有武裝力量,並對部隊聯合作戰狀態進行評估。演習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回應俄演習 ; 二是檢驗並加強 " 核戰備狀態 ",測試美核武裝力量在面臨不確定情況下能否保持安全、有效、完備的威懾力 ; 三是如有的評論所說,是借機向朝鮮展示核肌肉,施加戰略威懾。

在某些特殊情勢下,核大國還可以通過戰略核演習傳達明確的警示信號。比如,2014 年 3 月 27 日,俄羅斯突然發起歷時三天的包括核力量在內的大規模軍事演習。這是針對當時克裡米亞公投入俄等事態進行的。

俄羅斯在演習中特別進行瞭大規模的核進攻演習,表明俄羅斯會在必要的條件下,發起先發制人的核打擊行動,其中的威懾意味顯而易見。

作為一種最直接的現實核威懾方式,戰略核演習具有多重功效:既可以試驗核武器和預警及指揮機制的有效性、檢查核戰備狀態,又可以查找弊端和隱患以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還能借機宣示國傢的政治意志和戰略決心。

編後:核武器是懸在人類頭上的 " 達摩克利斯之劍 ",應該全面禁止並最終徹底銷毀,實現無核世界。

中國發展核武器是為瞭打破核訛詐,始終恪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 三原則 ",最終目標是為瞭消滅核武器。但當今世界形勢波詭雲譎,為提升我國戰略威懾效能,支撐我國大國地位,維護我國國傢安全,我們必須增強可信可靠的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增強戰略制衡能力。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