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二代雲豹”裝甲車曝光

08-16

本月 17 日,每年一度的臺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將在臺北世界貿易中心舉辦。作為臺灣自行舉辦的省級展會,臺北航太展本身的規模相當小,其參展商數量甚至沒有辦法填滿臺北世界貿易中心一層展廳。但作為最大的參展商,臺灣 " 國防部 " 下屬的各個軍械廠生產的武器裝備都會在會展上進行展示。

據臺灣媒體報道,根據佈展階段媒體拍攝的照片,臺軍 209 廠研制的 " 衍生型 " 雲豹裝甲車將首次亮相臺北航太展。

2017 臺北航太展的展區圖,可見一層展館還有約 1/3 是空空蕩蕩的

臺媒曝光的臺北航太展佈展照片,可見右側的新一代雲豹裝甲車

臺媒稱,被基層成為 " 二代雲豹裝甲車 " 的科研案,是結合 " 新型 81 毫米車載迫擊炮系統研制案 ",於 2017 至 2019 年進行 " 新型自行迫擊炮車研制 " 的產物,目前計劃投資 1 億零 900 新臺幣。根據現場照片,衍生型雲豹裝甲車將和 30 毫米機關炮型裝甲車在本屆臺北航太展上一同展出。

此前媒體曾報道稱衍生型雲豹裝甲車將在 8 月兩項的消息,但當時臺軍一度公開予以否認,臺軍備局也多次通過軍事發言人強調其不會參展。這是因為由於第一代雲豹裝甲車在研制中曾經傳有弊案,臺立法部門對其研制生產編列預算有意見,加上臺軍內部對大量裝備輪式裝甲車、步兵戰車的政策意見不一,讓臺軍對現階段曝光新型裝甲車態度保守反復。但從目前看,臺軍的態度應該有所轉變。

但從側面輪廓看,新一代雲豹裝甲車和解放軍 08 型步兵戰車頗有幾分神似,但是其車體要高大許多。對於裝甲車輛而言," 高大 " 在多數時候並不是一個好詞

與此前曝光的 CM-32 雲豹裝甲車相比,雲豹衍生型裝甲車主要的變化在於外形改變、轉向系統與承載系統性能提升,同時增加全車環向視頻監視系統。這些改進不少都是針對雲豹裝甲車的缺陷進行的。此前雲豹裝甲車曾在預先量產階段出現大規模底盤裂痕,被迫中止生產進行技術改進,使其裝備時間推遲瞭兩年。

此次展示的衍生型雲豹裝甲車計劃搭載自動化 81 毫米迫擊炮,采用模塊化射擊,具備換裝 120 毫米迫擊炮的潛力。系統使用自動化觀瞄和彈道解算系統,以提升命中率,同時降低操作難度、減少操作人員。

此前在臺北航太展展示的老一代雲豹自行迫擊炮

此前臺軍曾經在 CM-32 雲豹裝甲車基礎上研制過 81 毫米自行迫擊炮,也參加過此前的臺北航太展,但與當時研制的 105 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步兵戰車一樣,當時並未批量投產。目前臺軍批量生產並裝備部隊的隻有搭載 7.62 毫米機槍和 40 毫米榴彈發射器武器戰的 CM-32 裝甲指揮車和 CM-33 裝甲輸送車型號。

不過此次臺北航太展上,據稱已經投入量產,即將交付部隊的 " 迅馳專案裝甲步兵戰車 " 也將一同展出。

雲豹裝甲車計劃最初規劃的 105 毫米炮車和 25 毫米炮步兵戰車,結果 …… 都沒有量產

臺灣 " 中科院 " 研制的 20 毫米機關炮塔,除瞭證明臺灣沒有研制炮塔的技術實力外,主要是浪費瞭時間和經費

臺軍的雲豹步兵戰車也是歷經多年坎坷。最初臺軍計劃直接引進美制 " 大毒蛇 "25 毫米機關炮炮塔,但美方報價為一座炮塔 130 萬美元(約和 4000 萬新臺幣),和裝甲車車體價格幾乎相等;臺軍承受不瞭,於是要求臺 " 中科院 " 與 202 廠自行研制炮塔,配備上世紀 60 年代的 T-75 型 20 毫米機關炮。但臺灣並無開發此類裝備的經驗,經過一年研究,隻制造出一個粗糙的焊接炮塔進行試驗,自然不可能成功;臺軍最終還是隻能向美國求助,購買美制 30 毫米機關炮生產技術,但由於美方開價過高(10 億新臺幣),談判一度受阻,最後臺軍使用工業合作額度抵扣部分成本,才最終簽約成功。

本屆臺北航太展上展出的雲豹 30 毫米炮步兵戰車,使用的仍然是進口技術的 30 毫米機關炮

從臺軍研制、生產雲豹裝甲車的歷史看,臺灣在裝甲車領域幾乎沒有像樣的技術儲備,因此在研制過程中才屢屢出現各種低水平問題和障礙。同時限制於防務預算短缺,臺軍無法引進國外裝甲車,甚至在引進關鍵技術時也不甚順利。這一系列掣肘,使得臺灣裝甲車技術水平一直無法有突破進展。相比解放軍已經大批量裝備近 10 年,總產量將要突破五位數的 08 系列裝甲車族,臺軍裝甲車無論在技術性能還是數量上顯然都難以滿足嚴苛的作戰需求。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