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對於中國軍隊而言又是有標志性意義的一周。包括 " 跨越 -2017 · 朱日和 " 等一系列合成軍事演習的正式開始,標志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軍改後開始進行第一輪 " 檢驗性 " 測試;而這周圍繞著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又一次 " 重大航行事故 ",美國海軍將要做出一系列重大調整,而這一切對中國海軍會造成什麼影響,顯然也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朱日和的新開始
8 月 23 日,在持續瞭 8 個多月的靜默後,2017 年度的 " 跨越 -2017 · 朱日和 " 演習的第一場終於正式開始。作為中國陸軍近年來舉辦的大規模系列聯合軍演," 跨越朱日和 " 系列演習已經成為外界觀察中國軍隊旅級部隊編制、戰法和作戰樣式的窗口。而 2017 年作為中國軍隊全面軍改後的第一年,各界都更加關註中國軍隊 " 脖子以下 " 改革的成果,因此這一年的朱日和演習也因此顯得尤為重要。
這從此次參演的第 80 集團軍某合成旅就能看出來,與此前參加演習的傳統機步旅、摩步旅不同,所謂的合成旅盡管從裝備來看,依然是裝備以 ZBL08 型輪式步兵戰車、ZTL-11 型輪式坦克為主的輪式機械化步兵旅的架子,但 " 合成 " 二字一出,這支部隊的作戰架構上已經與傳統部隊有瞭完全不同。
參演部隊突擊車連
解放軍自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組建合成集團軍以來,在集團軍一級上,解放軍的合成化水平可以說已經和世界接軌,但在師旅一級的作戰部隊,合成化程度傳統上並沒有集團軍那麼完備。如果說像 PHL03 型 300 毫米遠程火箭炮這樣的遠程火力保留在集團軍一級是對打擊范圍的合理分工,那麼像紅箭 -9、紅箭 -10 這樣的遠程重型反坦克導彈也保留在集團軍一級的炮兵旅中,某種程度上隻能說代表瞭解放軍反坦克火力在某種程度上的不足——即使紅箭 -8 這樣看似普通的反坦克導彈在解放軍傳統上也是師級的寶貴火力。如今在合成旅,包括紅箭 -9 這樣過去的集團軍級火力都已經實現瞭下放,不僅大大加強瞭旅一級的火力,也更加增強瞭合成旅應對不同威脅的能力。
某年訓練中集團軍炮兵旅反坦克營的紅箭 -9 導彈車
而同級的反坦克火力現在已經部署到瞭旅一級
而在營以下的編制改革對於這些部隊來說顯得更加重要。過去的解放軍部隊中,團作為最小的戰役單位十分重要,連作為基本的戰術分隊單位和最基層的黨支部所在單位也備受重視,但營一級的指揮機關在很多時候卻隻是一個銜接機構,主要負責團和連之間作戰任務的銜接,其指揮官也不需要具備指揮諸軍兵種合同作戰的能力,畢竟步兵營長所要操心的隻有步兵連下屬火力以及營屬的重機槍、迫擊炮和火箭筒;炮兵營長隻要管好一整套火炮系統能夠運作起來;坦克營長負責的隻有下轄的 30 輛型號一致的坦克;機械化步兵營的職責稍微復雜一些,但也沒有超出步兵營 + 步兵戰車的范疇。合成營的情況就要復雜得多,傳統的數個機械化步兵連加上坦克連(或者等同於坦克的火力突擊連)、裝備迫榴炮的火力連以及承擔支援保障任務的支援保障連,使得合成營在兵力兵器都大大加強的同時,其指揮的復雜程度也大大復雜瞭。過去團以上軍事主官才要考慮的步炮協同、師旅級軍事主官才要考慮的步炮坦協同以及後勤補給保障等工作如今都要合成營的營機關完成,這無疑對解放軍的營級軍事主官提出瞭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當然,也許普通網友並不能很好的理解這種協同有多麼重要,畢竟在除瞭 " 血獅 " 以外的絕大多數即時戰略遊戲中,實現各個兵種的協調配合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對於人類來說,想要做到這樣復雜的協同需要長久的訓練與默契配合,同時也需要高素質的指揮人才以及熟練的參謀人員。對於中國陸軍而言,在陸軍營一級實現這一的組織配合是前所未有的。
經典失敗遊戲《血獅》,然而那裡面完全自行其是瞎跑亂動的各種單位,比起來可以隨便框 A 更接近戰場現實
而從集團軍本身的角度看,過去一年多來大刀闊斧的軍改所進行的體制編制調整,同樣使這些部隊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軍改前的 18 個集團軍的番號都來源於解放戰爭後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大野戰軍的統一作戰序列調整,而其下屬的部隊最初都是標準的 3 個師加上部分直屬部隊,但在新中國成立後幾十年的發展中,這些部隊因為駐防地點和面臨任務的不同,加上幾次裁軍和調整,部隊編制和實力差別相當巨大。從第一集團軍這種為攻臺優先強化陸航和兩棲機械化部隊的渡海作戰用集團軍到第三十八集團軍這類集中瞭全軍先進重型裝甲部隊的重型集團軍,以至於全軍各個集團軍在戰鬥力上都有著巨大的差異,有效進行跨區域部署和作戰更是缺乏現實基礎。因此在此次軍改中,除瞭外界看到的 18 個集團軍整編為 13 個集團軍外,對各個集團軍在編制上進行充實調整,使得各個集團軍在作戰旅數量上基本接近,為解放軍更好實行全域作戰打下基礎。當然,對於當下的解放軍而言,僅僅是編制統一顯然還沒有辦法實現戰鬥力統一,畢竟一個裝備 99A 時坦克的合成裝甲旅與一個裝備 59 式坦克的裝甲旅的戰鬥力不可能畫上等號,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解放軍新一代裝備的繼續換裝速度毫無疑問將進一步加快,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
2013 年某隻機步旅的畫風
今年 7 月份作為我軍全軍重點建設的信息化部隊,該旅的畫風
對於軍迷中的編制黨而言,全新開始的 " 跨越朱日和 " 系列演習絕對是不容錯過的機會,畢竟在過去的軍改編制調整中,大多數部隊都經歷瞭編制調整,過去好多年裡軍迷們看軍事報道、讀解放軍報積累的解放軍編制信息大都不再適用,而在編制徹底完全調整前,解放軍部隊的編制信息也大多隻能算是 " 暫行 ",因此這次朱日和軍演毫無疑問是完成編制調整後的解放軍首次成建制出鏡,也值得大傢仔細觀察、認真鉆研。
而對於參演部隊來說,這也是檢驗新編制體制運行情況的一次良機。通過演習中部隊各個方面的表現,檢查各個部隊的整編和訓練情況,同時也能發現之前調整的編制可能存在的不合理之處,並在未來的進一步深化改革中進一步進行調整。對於軍改而言,與其說這次演習是一次 " 期終考試 ",不如說是一次 " 隨堂測驗 " 更加準確,表現好壞並不是關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是今年朱日和軍演的關鍵之處。
美國海軍缺瞭什麼
本周一,美國海軍 " 麥凱恩 " 號導彈驅逐艦在馬六甲海峽與一艘油輪相撞,造成驅逐艦上 5 名水兵受傷,10 名水兵失蹤。" 麥凱恩 " 艦左舷中後部水線位置被撞出一個大洞,而失蹤的 10 名水兵經過多日搜救,目前最新的消息也隻找到瞭 2 名水兵的遺體。如果不出意外,餘下的水兵的遺體十有八九也都在撞擊後進行損管控制而封閉的艦上艙室中。
中間還鬧瞭個烏龍,馬來西亞找到的一具遺體經鑒定不是美軍失蹤水兵的
事故一出,大傢自然而然將其與不久前在日本近海與菲律賓發生撞擊事故的美國驅逐艦 " 菲茨傑拉德 " 的事故相提並論,兩次的撞擊中,美艦都是舷側嚴重受損,而且出事商船上的球鼻艏都對驅逐艦本身造成瞭嚴重的損傷。目前來看,兩艦總共造成瞭 17 名水兵的死亡,可謂美國海軍近期損失最嚴重的事故。
與上次 " 菲茨傑拉德 " 號導彈驅逐艦受撞擊的地點在右舷前艦橋附近,造成包括艦上相控陣雷達和戰情中心、前部主機艙等部位嚴重受損相比," 麥凱恩 " 艦雖然損失的水兵較多,但從外觀上看,其整體受損情況似乎並不嚴重。撞擊發生的部位在 " 麥凱恩 " 艦左舷中後部,大致位於艦上後部主機艙和後部垂直發射裝置之間的位置。從撞擊之後的畫面看," 麥凱恩 " 艦並未因為撞擊產生明顯的左傾,表明艦上的損管效果較好,或者該艦實際所受的損害比較輕微。比起集中瞭大量電子設備和指揮控制系統的前艦橋,這裡看起來沒有什麼太值錢的設備,因此雖然有關 " 麥凱恩 " 號驅逐艦的損傷結果尚未有正式鑒定,但如果該艦的龍骨等主承力結構沒有嚴重受損的話,雖然修復該艦可能也需要至少幾個月的時日(為瞭保密,美國海軍估計也不會在亞太地區的船廠裡將該艦徹底修復),但至少該艦的維修費用會比 " 菲茨傑拉德 " 號低不少。
" 腰部 " 受傷的麥凱恩
" 臉都沒瞭 " 的 " 菲茨傑拉德 "
在短短幾個月內,第七艦隊連續因為航行安全事故折損瞭兩艘 " 阿利 · 伯克 " 級導彈驅逐艦,且這兩艘驅逐艦全部隸屬於第 15 驅逐艦中隊,對於美國海軍最繁忙的西太平洋海區而言,同樣是相當嚴重的打擊。無怪乎第七艦隊司令在這次撞擊事故之後直接被美國海軍解除瞭職務,並且在全球范圍內暫停瞭美國海軍艦艇的危險活動,而美國海軍首長部門也被震動,海軍作戰部副部長莫蘭向美海軍艦隊司令戴維森做出指示稱,要求其為防止事故再次發生而調整水上艦艇的運用制度,並在 60 天以內提交改善方案。盡管網上有不少美國海軍的擁躉們辯解說這下這兩艘伯克級驅逐艦都可以借機進行現代化改裝升級瞭,但是要是說為瞭升級兩艘驅逐艦還要拿十多名海軍官兵的生命去獻祭,美國海軍這個封建迷信的程度似乎也太高瞭。
至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連續的事故,從具體執行角度,基本上都可以歸咎為艦員沒有嚴格執行航行安全規定,特別是在近距離上瞭望人員沒有及時發現迫近的威脅,並且在危險時期沒有正確處置。更高層面上,則是太平洋艦隊艦艇數量有限、任務壓力太大,訓練時間不足,艦隊下轄艦艇和艦員超限度使用導致的必然疏忽。這種理由看上去非常類似於交通安全教育裡那些疲勞駕駛,危險行車之類的慘痛教訓,畢竟海上行船與路上行車很多時候十分相像,許多交通事故也並非是沒有註意到可能的危險,而常常是某一方對實際情況出現瞭經典的誤判:我很快、他很慢、我們之間的距離足夠我開過去——換到海上,這一切同樣適用。
" 麥凱恩 " 號官方社交網臉書雖然天天發官兵們其樂融融的照片,但是在 reddit 論壇上時不時出沒的退役一等人水兵嘴裡可不是這樣的:人員缺額 20%,經常的連續 20 多個小時執勤,每天 4 小時以下睡眠,經常借酒澆愁……
作為承擔整個西太平洋地區日常任務的部隊,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在這一地區的艦艇數量從來算不上充足。北面要不是派出艦艇出沒於朝鮮半島,向朝鮮施壓、給韓國壯膽;東面要隔三差五和日本海上自衛隊展開聯合軍事演習,表明美日聯合安保體制堅不可摧;東南亞國傢那邊要是不是出現一下,在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日益擴大的時候,必須讓他們記得太平洋那一端還有一個在這裡有影響力的超級大國;南海的 " 航行自由 " 自然也要參與,不然全世界都會覺得美國屈服於中國的 " 既成事實 ";新加坡這樣重要的國傢和馬六甲海峽水域自然也得顧及,不然談何對全世界十六處戰略水道的控制呢……每一處地方的顯示存在至少都需要一艘以上的導彈驅逐艦,而伴隨橫須賀港的 " 裡根 " 號或者調派到西太平洋的航空母艦進行護航則至少需要兩艘甚至更多的導彈驅逐艦,再加上例行要保持差不多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驅逐艦進行維護,剩下的五艘驅逐艦怎麼看也不大夠用。如果不即刻調入數量足夠的驅逐艦(數量甚至要比損失的數量更多),根本沒有辦法結束這種超負荷工作的狀態。
然而正所謂地主傢也沒有餘糧,美國海軍在驅逐艦全面退役斯普魯恩斯級後,一直處於驅逐艦勉強夠用的尷尬狀態,盡管隨時的 2 艘驅逐艦隻占美國海軍驅逐艦總數的 3%,但對於全球各地都需要艦艇的美國海軍來說,短時間的 " 拆東墻補西墻 " 怕是免不瞭瞭。去年 10 月,美國海軍第三艦隊的 3 艘 " 阿利 · 伯克 " 級導彈驅逐艦就曾經向東進入南海,強化美海軍在這一地區的力量存在。當然這次持續數個月的行動實際上是一次前沿部署,這些艦艇的後勤維護還是依靠第三艦隊提供,但如果美國海軍 " 各個艦隊都獻出一點愛 ",西太平洋海域的驅逐艦數量危機應該還是能夠緩解不少的,當然,其他幾個艦隊的司令會不會因為獻愛心而窘迫到自己缺少可用驅逐艦,我們就不得而知瞭。
由 DDG-111, DDG-73, DDG-92 三艘驅逐艦組成的第三艦隊水面行動群整個西太平洋地區巡航歷時 7 個月
總體來看,由於美國海軍暫時沒有退役任何一艘 " 阿利 · 伯克 " 級驅逐艦的打算,因此自 2005 年美國海軍退役全部的 " 斯普魯恩斯 " 級導彈驅逐艦以來,美國海軍現役驅逐艦數量便隨著後續 " 伯克 " 級的繼續服役而不斷增加,未來隨著 Flight III 型伯克的繼續建造,如果美國海軍能夠穩住老邁的後 22 艘 " 提康德羅加 " 級導彈巡洋艦不退役,那麼美軍可用的大型戰鬥艦艇數量仍將出現穩步增長。雖然維持老艦運行所需的時間和成本都要比新艦更高,但宏觀上看,缺少戰艦的困擾對於美軍而言是在減輕的。
不過從西太平洋的角度看,盡管美國海軍的增長還在緩慢持續中,但他們還是不得不面對更加繁重的任務和更加嚴峻的威脅——美國海軍的假想敵仍然在快速地升級和擴充其水面艦艇力量,並且在質量上飛速接近甚至部分超越瞭美軍。也許再過幾年,美國海軍的艦隊指揮官們抱怨的,不僅是自己的艦艇數量不足,還可能是自己的艦艇 " 不夠豪邁 ",無法取得 " 裝備優勢 " 帶來的 " 心理優勢 " 瞭。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傢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 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