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印戰爭 中國面臨的戰略風險

08-14

中印之間如果爆發戰爭,兩國都被國內的民族主義所綁架,是一場雙方都輸不起的戰爭。

作者:周方舟來源:中美學者智庫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無非是解決政治問題不得已的手段,其最終目的是為政治戰略服務的。

當今在關系到中國國運的最重大的戰略關系中,居首位是中美關系,這是沒有什麼可以質疑的。排第二位的呢?是中俄關系嗎?是中歐關系嗎?是中日關系嗎?

俄羅斯的 GDP 隻有廣東那麼大,嚴重依賴能源產業,隨著石油和天然氣價格的下跌,俄羅斯的綜合國力還會進一步縮水,在國際市場上,除瞭俄制武器,幾乎看不到其任何俄制產品,且俄羅斯人口出生率嚴重不足,已跌入一個沒有前途的三流國傢。歐洲將受困於嚴重的泛伊斯蘭化陷阱,人口老齡化嚴重,人口出生率也嚴重不足,歐盟的崩潰解體是一個必然的結局,其痛苦程度堪比蘇聯的崩潰解體,未來的歐洲看不到任何樂觀的影子。日本是一個被閹割的非正常國傢,政治上的侏儒,軍事上被美國強行捆綁住手腳。

許多人看不到被中國嚴重低估和弱視的印度,其實印度在關系到中國國運的最重大的戰略關系中實際居排行第二的位置。

在政治上,印度在國際政治上居 " 不結盟運動 " 盟主地位,代表瞭蘇聯解體後,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秩序的另外一極。" 不結盟運動 " 是印度前總理尼赫魯的天才創想,於 1961 年 9 月正式成立。現有 120 個成員國、17 個觀察員國和 10 個觀察員組織,包括瞭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絕大部分是亞非拉國傢,人口總和占世界人口的 55% 左右。可見印度的政治影響力幾乎涵蓋瞭幾乎整個第三世界國傢。

在經濟上,印度在經濟上雖然隻有中國的 1/5,目前是 GDP 排第五的經濟體,和中國一樣同屬 " 金磚四國 "。

人口上,印度人口將在今年年底超過中國,達 13 億多,而且人口結構由於沒有遭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幹預,比中國更合理、更年輕。

在軍事上,雖然綜合軍力遠遠不及中國,尤其是沒有像中國成建制的火箭軍,但是印度在南亞和印度洋是毋庸置疑的超強。

在地緣政治上,印度擁有 7500 公裡的海岸線,200 萬平方公裡的海洋經濟專屬區,印度扼守印度洋上的海上通道。海權理論奠基人馬漢曾經說:" 誰掌握瞭印度洋,誰就掌握瞭亞洲 …… 二十一世紀將在印度洋上決定世界的命運。" 印度海權之父潘尼迦曾說:" 印度未來的偉大,在於海洋 …… 印度洋對於別的國傢來說不過是許多重要的海區之一,但對印度來說,確實是唯一最重要的海區,印度的生命線集中在這裡,它的未來有賴於保持這個海區的自由 …… 主宰印度國防全盤戰略是海洋。"

在經緣政治上,印度洋承載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運輸,全球三分之一的散裝貨物運輸,全球一半的集裝箱運輸。中國進口石油的 75% 的海上運輸,日本、韓國和臺灣幾乎全部進口石油要通過印度洋。印度洋是全球最重要的貿易和能源運輸通道。印度洋的戰略意義沒有可替代性。印度一旦控制瞭印度洋的航線,幾乎掌握瞭東亞這些國傢的經濟命脈。

而印度洋地區,完全是一個動蕩之弧,除印度以外,沿途幾乎全部是治理能力低下的失敗國傢。因此印度在南亞和印度洋地區在政治、經濟、軍事、地緣和經緣政治上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將印度變成朋友,將是一個擁有 13 億人的巨大市場,目前中國每年從印度市場獲得的貿易順差將近 600 億美元,關系到幾百萬人的就業,中國過剩產能在印度獲得巨大的釋放;如果將印度變成敵人,將是可提供源源不斷兵力的 13 億人口的核大國,而且將是一個胡攪蠻纏於永世的敵國。

中印戰爭,中國的戰略風險在哪裡?

一、加速促使印度從不結盟轉向美國和日本結盟的風險

中印之間如果爆發戰爭,兩國都被國內的民族主義所綁架,是一場雙方都輸不起的戰爭,難以做到戰術上嚴格可控的邊界局部戰爭。雙方任何一方的軍隊深入到另一方的國土,必將加劇戰爭的烈度,演變成一場全面的戰爭。中國現在高漲的民族主義的民意也很難做到像 1962 年那樣打一場有節制勝利的戰爭,如果印度全面失敗,必將引起美國和西方國傢的幹預,也必將把印度推向與美國、日本結盟的方向。屆時中國在戰略上要應對的是在意識形態上一致並和中國敵對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第三大經濟體和第五大經濟體之和的戰略聯盟體。

二、在印度洋上封鎖中國的對外貿易和石油運輸線的風險

由於印度洋在地緣政治和經緣政治上的戰略重要性及印度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印度政府一直將海軍按藍水海軍的角色來打造。其扮演的角色為:軍事角色(military role)、外交角色(diplomatic role)、治安角色(constabulary role)和仁愛角色(benign role)。軍事角色,立足於海戰和控制海洋;外交角色,利用海軍作為政治目標和外交政策的有效工具,實現印度的政治和外交,增進印度的國傢利益;治安角色,通過打擊海盜等低烈度的海上軍事行動,維護正常的海上運輸;仁愛角色,實施人道主義和災難救援。

印度核潛艇

印度的軍事角色就是要建立和實施戰略威懾,包括常規威懾和核威懾,印度海軍要擁有足夠的實力來威懾印度洋沿岸任何一個國傢對印度構成的海上軍事挑戰,同時在戰略上威懾印度洋以外懷有敵意意圖的大國。在戰時爭奪海上控制權,贏得制海權,提供第二次核打擊能力;在平時,提供常規和核威懾。

中印海軍力量對比:

印度擁有 3 艘航母(擁有戰力的現役航母實為一艘),中國為 1 艘;中國有 68 艘潛艇,其中核潛艇 9 艘(數字不一定準確);印度有 15 艘潛艇,其中核潛艇 2 艘;中國有 35 艘驅逐艦,印度為 11 艘;中國有 51 艘護衛艦,印度為 14 艘;中國有 31 艘水雷戰艦艇,印度為 6 艘。此外印度海軍擁有 8 架極為先進的美制 P-8 遠程巡邏機,配備高分辨率搜索雷達和高性能的反艦和反潛武器。

中國海軍在紙面上強於印度,但這種紙面上的海上優勢不可能真正幫助中國在對印海上戰爭中獲勝。因為中國海軍遠洋能力明顯不足,除瞭核潛艇以外,中國海軍無法在遠離後勤基地的情況下長途奔襲深入印度洋與印度海軍作戰。而核潛艇孤軍前往印度洋,極容易容易受困於印度海軍的反潛戰力。美國向印度出售 22 架售價達 20 億美元的 MQ-9B 武裝無人機則是專門用於監視印度洋跟蹤中國核潛艇的。

印度海軍在馬六甲海峽的西邊大門外——安達曼 - 尼科巴群島,建有大型海軍基地,以監視中國海軍。一旦中印之間爆發戰爭,印度海軍很容易在印度洋的馬六甲海峽西端切斷中國的對外貿易和石油運輸線。

橙色實星為印度海軍在印度洋的海軍基地

中國經濟高度依賴對外貿易,很多貿易的進出口都要經過印度洋,尤其是石油。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 65.4%,現今約 75% 進口石油要通過印度洋經馬六甲海峽。預計 2020 年將有超過 85% 的石油進口量走印度洋。避開馬六甲海峽的中緬石油管道,雖被寄予厚望,但每天原油運量隻有 20 萬桶,僅占日進口量的約 2.34%(今年前 6 個月中國原油進口 2.12 億噸、855 萬桶 / 日)。中國戰略石油儲備量亦不足 30 天(實際天數可能略高,有說 70 天),不足以應對任何長期危機。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堪稱中國海上生命線,一旦被印度扼喉,中國經濟命脈瞬間被掐斷,國內經濟隨之將陷入停滯甚至崩潰。

一旦中印邊界的局部戰爭失控變成全面的戰爭,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傢以避免演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為借口,將進行幹預的可能性極大。如果美國進行幹預,最大可能性就是全面封鎖馬六甲海峽,交戰國船隻不能通過。美海軍第 5 艦隊長期駐守巡航印度洋,第 7 艦隊在西太平洋(含南海)遊弋。位於印度洋中心位置的迪戈加西亞海軍基地是美海軍在印度洋上不沉的 " 航空母艦 ",扼守著印度洋海空要沖,遠程轟炸機、核潛艇可隨時阻止中印任何一方戰艦從太平洋和印度洋互相進入。

中國海軍是否有足夠的海上力量保障這一海上生命線?

三、使 " 一帶一路 " 的海上絲綢之路夭折的風險

" 一帶一路 " 是中國重塑世界經貿體系的戰略企圖,中國想把歐亞大陸和印度洋沿岸落後和失敗的國傢納入中國為首的經貿體系,從而引起國際政治秩序的變化,再構建一套以中國為首的國際政治秩序來和美國為首的國際政治秩序分庭抗禮。顯然這個互為因果的關系弄反瞭,全球政治秩序完全是在強大的軍力的保護下才能建立的。" 雅爾塔會議 " 確立的二戰後美蘇為首的全球兩套政治和經濟秩序就是建立在美蘇超強的軍事霸權基礎上的。

中國在沒有依靠強大的軍力建立一套全球政治秩序的情況下,推出以經濟秩序為主導的 " 一帶一路 " 是國傢戰略上的冒進和冒險。冷戰結束後,蘇聯為首的那套政治和經濟秩序崩潰,中國想以 " 一帶一路 " 國傢戰略另起爐灶代替蘇聯的那套與美國相抗衡,但是其最大的問題是,其一沒有一套能行之於全球的意識形態的政治秩序和超強軍力為其建立經濟秩序服務,其二與美國的海權、俄羅斯的陸權和印度的地緣政治嚴重沖突,這就意味著 " 一帶一路 " 會非常脆弱,極容易在海上和歐亞大陸遇到軍事阻截而中斷。

中印對峙就是印度對中國 " 一帶一路 " 國傢戰略做出的地緣反應和軍事試探,背後不難看出美國、日本甚至俄羅斯的影子。

一旦中印戰爭爆發為全面的戰爭,如果印度能成功封鎖中國在印度洋的海上貿易和石油運輸線,意味著 " 一帶一路 " 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夭折,而這將意味著 " 一帶一路 " 的國傢戰略嚴重受挫。

一切政治和軍事都是為經濟服務的,而經濟又是政治和軍事強大的基石。沒有政治秩序和軍事保駕護航的經濟秩序,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建築,隨時坍塌。

四、在中國西南方向形成巨大的戰略牽制力的風險

中國現在最大的威脅來自東南面的海上,朝鮮半島、釣魚島、臺灣和南海都對中國形成戰略阻礙,其中中國最重大的核心利益臺灣維系著美國圍堵中國的第一島鏈,臺灣問題解決,意味著第一島鏈的破裂,意味著中國海軍能進入半遠洋的第二島鏈。中國的重大軍事資源主要圍繞著朝鮮半島、釣魚島、臺灣和南海做扇形分佈。和印度的軍事沖突,意味著中國不得不將重要的軍事資源調配到西南來應對印度的軍事壓力,分散中國的軍事實力,這樣印度在中國西南方向對中國形成巨大的戰略牽制力。隻要一個方向上發生戰事,中國都難以集中最優勢的軍事實力來應對,陷於顧此失彼、首尾不相顧的被動局面。印度又是一個難纏又胡攪蠻纏的十億人口量級的核對手,一旦在中國西南方向形成的巨大的戰略牽制力長期化,會極大消耗中國寶貴的軍事戰略資源,

五、如何結束戰爭的風險

美國軍事理論和軍事戰略傢約翰 · 伯伊德(John Boyd)提出:" 開戰在我,終戰在彼 ",這是軍事戰略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但也是常常被忽視的軍事原則。

約翰 · 伯伊德

誰都可以發動戰爭,但隻有敵人才能確保戰爭在你的既定條件下結束戰爭。中國可以輕易啟動對印度的戰爭,而且贏面相當大,但是如何退出這場戰爭?如何在美國西方國傢甚至俄羅斯的幹預下結束這場戰爭?

印度在 1962 年的戰爭中沒有投降,是中國突然單方面停止的戰爭,今天的中印對峙仍然是 1962 年中印戰爭的延續,中印戰爭從來沒有按照中國的既定條件結束,中國不僅沒有收回藏南,而且主動後撤瞭 20 公裡。這是一場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勝者失,敗者得的戰爭。毛澤東在戰術上的勝利是高度利用瞭 " 古巴導彈 " 危機的戰略空窗期,短促突擊,順手拈來地打,不留痕跡地撤。

大國之間的戰爭,無論取得多少戰術上的勝利,隻要戰爭無法在你的既定條件下結束,都是戰略上的失敗。戰略上的失敗將決定戰爭的最後結局和歷史的走向。

二戰時期的德國和日本,即使不犯一個戰術上的錯誤,但是一個戰略上的錯誤,把美國卷入戰爭,就決定整個戰爭的進程和歷史走向,還有千千萬萬個人的命運。美國不僅擁有當時最強大的常規戰爭動力,而且能夠以超越常規武器時代的戰略核武器按既定條件結束瞭戰爭。

戰術上的勝利隻是政治傢臉上短暫的榮光,戰略上的勝利可能不顯山不露水,可能沉寂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厚積薄發。看看日俄戰爭失敗後,蘇俄在中國的戰略佈局,對比日本在中國戰術上的節節勝利,最後誰贏得瞭中國的大棋局?

六、中國將在國際社會空前孤立的風險

在冷戰時期,全世界有三大政治圈子,一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二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三是以印度為首的 " 不結盟運動 "。

上世紀 50 年代,中印之間曾經有一個戰略蜜月期,以至於朝鮮戰爭期間美國總統杜魯門威脅對中國使用核武器也通過印度總理尼赫魯向中國轉告。中印兩國總理甚至共同倡導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傢關系的準則。1955 年的萬隆會議,中印兩國的友好交往關系甚至達到瞭高潮。

冷戰後期,在基辛格和尼克松的大戰略下,中國在戰略上被美國拉入西方陣營成為牽制蘇聯的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蘇聯崩潰後,在世界隻剩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印度為首的 " 不結盟運動 "。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在經貿上融入美國為首的國際秩序,但在政治上中國與美國從來沒有建立過任何互信和交集。在 " 不結盟運動 " 中,中國至今仍然是觀察員身份,遠遠不及印度在 " 不結盟運動 " 中外交上的影響力。

一旦中印戰爭爆發,誰將是中國的朋友?由於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西方社會任何一個國傢,想都不要想。俄羅斯呢?俄羅斯與印度的關系是傳統友誼,甚至比與中國的關系更好,俄羅斯將最先進的戰鬥機蘇 30 和 T72 坦克賣給印度就是明證。俄羅斯僅僅隻會保持中立,並兩邊大賣武器。巴基斯坦呢?巴基斯坦與印度是死敵,在與印度的幾次沖突中均居下風,目前其綜合軍力均遠遠不及印度,會拼死與中國並肩戰鬥嗎?

印度是一個難纏的戰術對手,而其背後的美國則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戰略對手。一切跡象都表明,中印邊界的軍事對峙極有可能是印度和其背後的美國、日本給中國設計的一個戰略陷阱,其主要目的是以軍事方式阻礙中國的 " 一帶一路 " 國傢戰略推進做出的一個政治試探,是為美國撬動中國板塊尋找戰略杠桿的支點。中印一旦開打,這個陷阱的裂縫將會成為美國戰略杠桿撬動中國板塊的又一個破裂的支點,印度將成為在西南方向牽制中國的一個重要戰略棋子。

目前美國可以撬動中國板塊的戰略支點有幾個,一個是朝鮮半島,一個是釣魚島,一個在臺海,一個在南海,在中國內部還有西藏、新疆和香港,還有一個重大的支點就是中美貿易。因此中印對峙是美國在中國西南部佈下的另一個重要的戰略杠桿支點,目前隻是一道裂縫,美國這個戰略對手在等待這個裂縫破裂和裂變。

戰爭是最大的政治世故和滄桑。中國對中印戰爭的目的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僅僅隻是要達到教訓教訓印度的戰術目的,還是要達到徹底摧毀印度無法崛起的戰略目的?如果是前者,與付出的巨大戰略代價相比,值得嗎?如果是後者,可能性有多大?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傢甚至俄羅斯不會幹預嗎?印度會按中國的既定條件結束戰爭嗎?如果中國不能像 1962 年那樣迅速地退出戰爭,戰爭陷於長期的膠著怎麼辦?

中國現在面臨的不是畏戰、避戰或是敢不敢戰的問題,而是戰爭正在來臨,要迎戰的問題。中國要做好戰爭準備,要準備同時在東邊和西南邊應對兩場可能的戰爭。目前西南邊的對手印度是一個超越東邊所有對手,令中國絕不能輕視的重量級對手,輕視印度會犯重大的戰略錯誤。

歷史有足夠的空間埋葬死者,現實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生者。進入戰爭容易,怎樣打擊敵人又能不損害自身的戰略利益而退出戰爭,才是戰爭決策者的最高智慧。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