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擬攻擊十次,不如實彈訓練一次。" 新型飛行教官培訓過程中,該基地大幅增加瞭實彈訓練量。圖為飛行員在低空突擊訓練中發射火箭彈攻擊地面目標。黃子嶽攝
有著 10 多年飛行經驗的鄭均,一度感覺自己的飛行能力 " 已接近頂點 "。
然而,到空軍某基地後的第一次作戰改裝飛行,就讓他有瞭很多 " 沒想到 " ——
沒想到,一上來就要體驗曾是禁區的 " 失速螺旋 ";沒想到,教官不再手把手 " 師父帶徒弟 ",而是要學員自主準備飛行;沒想到,以前一天可以輕松飛完兩三個架次,現在一個架次就讓人疲憊……
" 過去的很多飛行習慣都被顛覆瞭。" 鄭均感嘆。
有此感受的不止鄭均一人。這個基地擔負著空軍新裝備試驗、新戰法創新和空戰骨幹培養任務。近年來,有不少來自空軍航空兵部隊的飛行員在這裡接受 " 顛覆性 " 訓練,被培養為新型飛行教官。
在這個基地,有兩句話深入人心,一句是寫在文體館樓頂的 " 勇當藍天探路先鋒 ",一句是喊在飛行員口中的 " 敢向習慣性思維叫板 "。兩句話合起來,構成瞭他們在探索現代戰爭制勝機理的道路上,不斷顛覆自我的基本態度。
" 顛覆,不是目的。" 經過瞭幾個月的作戰改裝,鄭均將最初的一個個 " 沒想到 " 漸漸想明白瞭:" 它是我們不斷走近實戰、走向戰場的必由之路 "。
飛數據還是飛 " 感覺 "
——每一次飛行都得問問,咱們飛行員獲得瞭最佳訓練嗎
飛行員李海兵至今記得,那天,失速的飛機如一片樹葉在空中飄落,機身不停顫抖,後艙的教員不僅不讓埋頭看儀表,還讓他 " 記住這種感覺 "。
李海兵以前可不是這麼學飛行的。當初學習操縱飛機時,無論是飛特技、戰術動作還是一個普通的轉彎,帶教的師父總是反復叮囑 " 註意保持數據 "。
飛數據還是飛 " 感覺 "?新型飛行教官培養中,這不是李海兵一個人面臨的飛行訓練課題。
長期以來,由於保安全、易操作等原因,一些航空兵部隊在飛行訓練中人為設置瞭不少限制:最小飛行速度、最低飛行高度……一個個需要飛行員時刻保持的數據,已然成為空戰中束縛戰鷹翅膀的禁區。
" 保持儀表指針不動,飛出一流的數據,這就是戰鬥力嗎?" 某團副參謀長李崢認為,要讓飛行員從駕駛員轉變為戰鬥員,從飛數據到飛 " 感覺 " 是必由之路。
" 感覺 " 不是非理性的。李崢打比方說,就像是考汽車駕照,教練要你記住側位停車的 " 點位 " 數據,但後來車開熟瞭,你憑著感覺就能熟練停車。從飛數據到飛 " 感覺 ",意味著飛行員可以把更多註意力用來感知戰場態勢。
這份 " 感覺 ",得之不易——
為摸清某型戰機的最小飛行邊界,大隊長霍正安帶著幾個教官不斷逼近飛機極限性能,直到飛出瞭 " 尾沖 "。尾沖,是飛機失速時臨近失控的一種狀態,危險系數極高。戰機著陸後,霍正安和現場指導飛行的基地領導激動地握手,彼此發現對方手心裡都是汗," 每個人都擔著很大的風險 "。
一位旅參謀長來基地參加培訓。飛行結束後,他看著經受瞭大過載的機身,心疼不已:這麼昂貴的戰機," 沒見過像你們這樣飛的 "。團長張洋介紹說,沒有瞭不符合實戰的條條框框限制,空戰對抗更加激烈,現在每天訓練承受的載荷是以前的好幾倍。
對於這些,有人感到不理解:一上來就教飛行員摸索戰機極限性能,給單位增加瞭多少風險?幹嗎非要那麼玩命……
跟著教官完成幾個月的飛行訓練後,李海兵對很多問題都有瞭自己的答案:如果對裝備性能都不清楚,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豈非空談;人難免犯錯,如果說失速是懸崖,避免墜亡的最好方法不是繞著走,而是知道其邊界在哪裡以及如何爬出來……
這個 90 後,還有一個 " 飛行員職業操守 " 理論:每一次飛行都得問問,咱們飛行員獲得瞭最佳訓練嗎?每一滴航油都燃燒出最大戰鬥力瞭嗎……
這些考問,隨著新型飛行教官培養推開,正縈繞在越來越多飛行員的心頭。
研究隊友還是研究對手
——隻有眼睛裡盯著真正的敵人,腦子裡才會有真正的實戰
" 不該輸的輸瞭,不可能贏的贏瞭。"
大隊長劉志堂這樣評價去年代表基地參加空軍 " 金頭盔 " 比武的結果。
當時,在裝備明顯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他們戰勝瞭當年的 " 金頭盔 " ——經歷同型機、異型機數場對抗後奪冠的頂尖高手,隻輸瞭對陣他們的這一仗。可在另一場裝備差不多的對抗中,他們卻因為出現低級失誤,出局瞭。
至今,劉志堂對當時獲勝後的歡欣和失敗後的淚水記憶猶新。但讓他銘記更深的是事後的復盤分析——
他們認為,贏與輸的道理其實都是一樣的:因為認真研究對手,贏下瞭不可能贏的空戰;因為還以為是對陣熟悉的隊友,大意之中犯下瞭不該犯的錯誤。
研究隊友還是研究對手?一名飛行員坦言,這本不應該成為問題,但在一些 " 練為考 " 的觀念影響下,卻成瞭需要廓清的認識區域。比如,在空軍 " 金頭盔 "" 金飛鏢 " 等比武競賽中,有的部隊不研究實戰可能遇到的對手而一味琢磨參加競賽的隊友,不探索戰場制勝機理而尋找賽場規則可利用的漏洞……
" 智者以手指月,有的人卻隻看見瞭那隻手。" 該基地司令員張偉林以這個比方解釋說,推進實戰化需要方法手段,但久之,有的人卻養成慣性思維,將手段當成瞭目的;訓練向實戰聚焦,首先要將目光從隊友向對手、從賽場向戰場轉換。
" 隻有眼睛裡盯著真正的敵人,腦子裡才會有真正的實戰。" 張偉林說。
" 向外看,敵人在座艙外!" 在新型飛行教官培訓中,基地的教官經常會這樣提醒前艙的學員。
這個簡單的飛行動作背後,是一場重大的認識轉變——
向外看,看到的是敵情。去年,兩名飛行員被取消瞭新型教官培訓資格,其中一人還差最後兩個架次就能完成訓練。對此,教官委員會這樣解釋:單論飛行技能,你並不弱,但在戰術攔截課目中,多任務處理能力確實不足。
向外看,看到的是戰場。該基地飛行員的嘴邊都掛著一個高頻詞:攻擊。很多從別的航空兵部隊來參訓的飛行員在這裡被告知:生存與攻擊是空戰的唯一法則,一切訓練都要圍繞此展開。他們對空戰的認識也在此不斷升級," 模擬攻擊十次,不如實彈訓練一次 "" 成功發射導彈,並不等於有效擊殺 " ……
眼中無 " 敵 ",飛行無 " 的 "。" 要想勝,就得洞悉制勝機理,建設核心能力!" 喜歡打籃球的劉志堂拿前不久奪得美職籃冠軍的 " 勇士 " 隊打瞭個比方:一幫小個子為啥能奪冠?因為他們攻擊力強,籃球靠投籃得分取勝,而球員庫裡就是投得準……
在劉志堂看來,新型飛行教官培訓其實並非什麼另起爐灶的新訓練,隻是不斷把目光聚焦實戰,自然便催生瞭一系列飛行訓練新理論、新方法和新觀念。
練套路還是找出路
——作戰有用的,風險再大也要練;用不上的,沒有風險也不嘗試
" 其實,自由空戰這個說法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 說這話的,是該基地三團團長於昌明。
於昌明正是空軍首屆自由空戰 " 金頭盔 " 的獲得者。而且,三團先後湧現出 6 名 " 金頭盔 ",空軍首支空戰藍軍分隊、" 自由空戰 " 等新的實戰化訓練理念都發源於三團。
這些首創性作為,放在任何單位都值得被當作榮耀維護,為何從三團到該基地,官兵們就這麼 " 輕易 " 顛覆瞭自己?
" 真正的空戰,沒有不自由的。" 於昌明說,當初,取消 " 高度差 "、提出 " 自由空戰 " 這一新理念,是為瞭區別於套路式練兵,激發練兵活力;如今,目的達到後,理應對空戰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尋找新出路,止步於此,將再次陷入 " 套路 "。
套路的傷害有多深?對此,團副參謀長沒有舉飛行訓練的例子,他認為,前段時間網絡熱議的 " 太極拳挑戰散打 " 事件就是鏡鑒:當你把太極拳練成瞭一招一式的套路,就贏不瞭沒有限制可以自由發揮的散打。
套路的禁錮有多嚴?已經飛行瞭 1200 小時的劉志堂坦言,自己從飛初教機時就一直以很近的距離飛雙機編隊,雖然演習中也覺得很別扭,但 " 很少去想,也不被鼓勵去問為什麼 "。
" 提出‘自由空戰’理念,解放瞭對飛行員的禁錮,但要教給他們新的思維,仍需努力尋找新的出路。" 基地政委王鵬說,培養新型飛行教官的意義正在於此。
新的出路是什麼?王鵬認為,在飛機的極限性能之內,在合理的空戰理論和規則之中的一切探索,皆是出路。
當然,探索也有基本原則。" 作戰有用的,風險再大也要練;用不上的,沒有風險也不嘗試。" 王鵬說。
過去,雙機復雜特技飛行時,間距很近,考驗飛行員操縱水平。如今,他們更強調雙機間距更寬松的戰鬥翼飛行——密集編隊不利於作戰,沒必要冒這個風險。
雙擊對頭飛行風險較大,過去訓練得不多,如今卻成瞭他們的必訓課目——既然這個動作實戰中可能用到,風險再大也得練。
這些探索,有著比 " 自由空戰 " 更大的自由度。
帶教飛行員時,李崢最愛對學員說兩句話:一是 " 沒有問題是愚蠢的 ",二是 " 我在教你的同時,也在向你學習 "。李崢說,前一句是鼓勵探索創新,後一句是防止 " 新的出路又慢慢變成瞭老的套路 "。
出路從來不是能夠輕松走出來的。基地領導說,新型飛行教官的成長,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比如,還有不少習慣性思維禁錮需要突破,大量貼近實戰的訓練需要裝備、彈藥等更多的條件支撐,訓練績效需要新的評估方式……
不過,李崢覺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作為新一代的飛行教官," 能夠通過我往前走一小步,帶動大傢前進一小步,就夠瞭 "。
好的消息是,前不久,全軍新一代軍事訓練大綱編修現場推進會在某部召開。作為新大綱試訓單位,該基地的新型教官培養經驗有望固化到空軍新的軍事訓練大綱中。
這意味著,他們的一小步,正在變成中國空軍實戰化訓練的一大步。
少一些套路 多蹚點新路
范江懷
有人說:世界上最好走的路是套路。對想打勝仗的軍人來說,套路則是最危險的路。
為何這麼說?
古人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無數戰爭實踐證明,出奇者勝,習慣於走尋常路的必敗無疑。
很多人都喜歡幹 " 輕車熟路 " 一類的事情。做一件事情,時間長瞭不求改變的話,就成瞭習慣,而一旦養成瞭習慣,就離惰性不遠瞭,很快就有可能養成不思進取的積習。這對於拼殺在戰場的軍人來說,無疑是大忌。
或許會有人說,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不就是按套路來打仗的麼,人傢是兵怎麼練仗就怎麼打。美軍按套路來打仗是有條件的:一是美軍擁有絕對的優勢,打的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二是真正摸清瞭對手的套路,實戰化訓練是基於摸清瞭對手的底細來練的。
我們也應該看到,美軍按套路來打仗,也是吃過苦頭的。美軍名將范弗裡特以用彈藥量多而著稱,在二戰戰場上贏得瞭不少勝利,也贏得瞭 " 范弗裡特彈藥量 " 的綽號。" 沒有什麼陣地是十萬發炮彈解決不瞭的,如果十萬發不行,那就再來十萬發!" 當美軍把 190 萬發炮彈傾瀉在上甘嶺上時,范弗裡特的 " 彈藥量 " 套路卻不靈瞭,在中國人民志願軍面前吃瞭敗仗。
劉伯承元帥給予血戰上甘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度評價:" 你們上甘嶺打得很好,就是沒有教條主義。同是一本書,龐涓是教條主義,孫臏就不是;馬謖是教條主義,孔明就不是。"
實戰化訓練最大的敵人,是慣性思維。別以為實兵實彈實裝就是實戰化訓練的全部。我們不否認一些基礎課目的訓練,還需要一些 " 套路 ",但實戰化訓練的更高層次應該表現在戰法和謀略訓練上。因循守舊不行,穿新鞋走老路也不行。在實戰化訓練上," 硬件 " 上容易做到," 軟件 " 上則不容易做到做實。要彌補 " 軟件 " 上的短板,最需要的是開動我們的腦筋,特別是在對抗和演習中,要學會不按套路出牌,否則,就會走進教條主義的死胡同。
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不能隻停留在嘴上和紙上,而應落實在實戰化訓練中,並養成良好的求異思維習慣,真正樹立危機意識和創新意識。毋庸置疑,不走尋常路是一條坎坷和艱難的路,甚至是危險的路,是有可能要付出代價做出犧牲的。如果我們不擯棄老路和套路,不走創新和開拓之路,一旦上戰場真的就有可能無路可走瞭。
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敢於向習慣性思維叫板,善於擯棄不切合實際的套路,多一些求異思維,多走一些創新之路,我們的實戰化訓練就能越接近戰爭的本質規律,也就能越早契合現代戰爭制勝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