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解放軍模擬復雜電磁環境下的實戰化演練
盛夏時節,某黃河灘塗數千平方公裡的古戰場上,一場信息化條件下的實兵對抗演練悄然展開——
沒有硝煙彌漫,沒有戰車馳騁,隻有成千上萬束不同方位、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在看不見的無形空間進行著無聲較量。
壓制幹擾、信息佯攻、群狼戰術 …… 由某基地電子對抗訓練大隊扮演的藍方招招出奇,逼迫紅方在險局危局中探尋應對之策。
沙場無形,較量無聲。自組建以來,該大隊一直在電磁空間 " 偵、測、擾、防 ",砥礪全軍數十支雄師勁旅完成作戰理念、作戰方式的轉變,業已成為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新型作戰力量。
使命召喚,目光聚焦未來信息化戰場
當今,電磁空間的較量,已經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關鍵。
" 我軍的信息作戰部隊發展很快,但始終缺少對手,也缺少對抗訓練需要的真實復雜電磁環境。" 該基地領導說,建設一支專業的電子對抗訓練大隊勢在必行。
2005 年,該基地承擔全軍首次電子對抗部隊實兵實抗訓練試點任務,臨時組成的藍方分隊奉命出擊。
開機調試、跳頻規避、節點中繼 …… 復雜電磁環境下的對抗開始後,來自某集團軍的電子對抗部隊吃盡苦頭,但訓練抗幹擾能力大幅提升。
之後的短短幾年間,這支電子對抗分隊參加演練演習 10 餘次,在對抗訓練中打出瞭名氣,一支支紅方部隊也在廝殺中收獲頗豐。
2009 年,在千百年來鼓角爭鳴的古戰場上,一面嶄新的軍旗冉冉升起,某基地電子對抗訓練大隊正式組建。
兩年後的黃海之濱,演習地域靜謐無聲,紅方指揮通信卻長時間處於癱瘓狀態。究其原因,是全新亮相的藍方電子分隊對其指揮通信和協同通信實施瞭全程不間斷偵察和幹擾。
記者在演習現場采訪時,正碰上去年與該大隊交過手的某集團軍防空旅旅長黃會倫,他說:" 今年我們主動找上門來,就是希望與他們多過招,把實戰能力提上去。"
事實上,該大隊今年以來已經接連收到來自陸軍、空軍、火箭軍等多支部隊的邀請。該大隊大隊長丁兆忠說:" 他們都表達瞭同一個願望:盡早展開對抗訓練。"
沙場礪兵,全力鍛造我軍信息戰尖刀
2014 年的一次對抗,紅方指揮員在導演部連夜召開的講評會上,把失敗原因歸咎於藍方不按套路出牌,未按作戰部署配置裝備。
戰爭從不會按預案演進,敵人也從不按套路出牌。該大隊副大隊長李文生說:" 我們就是要讓他們在對抗中發現弱項短板,找出解決辦法,最終能夠在未來戰場打得贏。"
那一年,先後有 3 支部隊與該大隊扮演的藍方進行對抗。他們專挑紅方弱項設置危局、難局、險局,在一次次對抗中讓這些部隊看清自己的短板弱項。
一年後重上演兵場,紅方的表現讓該大隊官兵刮目相看。藍方實施大功率電磁幹擾後,紅方通信分隊隨即采用改頻、騙頻等抗幹擾手段保持通信聯絡。與此同時,紅方還通過軟件升級、嵌入信息技術改造,讓抗幹擾能力成倍提升。
無形空間的對抗,摸不著看不見,誰勝誰負,常有不同意見。2015 年的一次對抗結束後,紅方指揮員並不服氣。
" 從幹擾的頻率和強度分析,你們的裝備有幾個功能模塊沒有使用。" 丁兆忠通過數據回放的方式,復盤對抗期間藍方通信節點所在位置、采取的電磁幹擾規避方法,以及紅方在實施電磁幹擾中存在的優長不足,甚至細化到天線如何調整等具體操作細節。
紅方指揮員一時啞口無言。
如今,來基地進行對抗的參演參訓部隊,都要跨過該大隊設置的 " 面對面 " 和 " 背對背 " 兩道關:" 面對面 " 培訓學操作、學機理、學經驗;" 背對背 " 對抗考分析、考判斷、考處置。
李文生介紹說,幾個回合對抗下來,受訓官兵的信息作戰理論素養和實戰能力迅速得到提升。
創新超越,探索信息作戰能力生成之路
2016 年夏末,一場電子對抗實戰化演練拉開序幕。
破曉時分,紅方裝備屏幕上突然出現 20 多批信號,信號參數和樣式變換之快,讓紅方一時難以招架。
原來,藍方在與紅方交手之前,對原有戰術戰法進行針對性創新,並通過自主研發的仿真推演系統進行可靠性驗證。擔任藍方的該大隊技術組組長韓新文深有感觸地說:" 隻有平時絞盡腦汁讓紅方常敗常思,才能確保戰時紅方戰無不勝。"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近年來,該大隊緊盯前沿、緊跟形勢、緊貼實戰,系統掌握受訓部隊作戰要素的剛性需求,定期召開電子對抗部隊建設座談會、邀請院士專傢介紹信息作戰前沿技術,每年開展作戰運用學術研討,清晰規劃出從訓練場走向戰場的 " 路線圖 "。
演習場上的優異表現,源於創新的有力支撐。
記者在該大隊采訪時發現," 創新因子 " 如今已滲透到作戰研究、戰術戰法運用、裝備技術革新等戰鬥力生成的各個環節。此外,他們還專門組建瞭某重點實驗室、信息作戰實驗室、戰術推演室,先後開發出瞭指揮對抗模擬訓練系統、電子對抗作戰仿真推演系統和信息作戰戰術對抗推演平臺等多個能夠直接用於戰術實驗、戰法推演的平臺系統。
針對演訓評估難的問題,該大隊還建立瞭作戰能力評估指標體系,量化制定紅藍自主對抗檢驗評估的 50 餘條標準,編制出《合同戰術訓練電磁環境數據采集要求》等 10 餘項國軍標。(鄒維榮 楊欣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