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軍長期“疲勞駕駛”,還窮盡心思圍堵中國

08-26

8 月 21 日,美國海軍 " 麥凱恩 " 號導彈驅逐艦在新加坡附近與油輪相撞,是年內美國海軍發生的第四起撞船事件,也是近兩個半月以來,前沿部署於西太平洋的第七艦隊下轄的第二艘驅逐艦與商船相撞造成美軍人員傷亡的嚴重事故。此外,美國海軍近期還連續發生多起艦員落水失蹤和反導試驗誤操作事故。

多起事故的主角包括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和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都是服役近三十年,不斷改進的非常成熟的主戰裝備。在和平環境中,隻要艦員按照規章制度正常維護和操作這些艦船,與大型商船相撞等低級錯誤很難出現。

▲ 8 月 22 日,美國海軍 " 麥凱恩 " 號導彈驅逐艦(照片前)停播在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內。船體上與油輪相撞的大洞清晰可見。(法新社)

美海軍長期在西太平洋疲於奔命

多重人為因素能夠導致低級錯誤在一個時期連續出現。美國海軍以相對有限的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尤其是西太平洋維護美國的海上霸權,為部隊戰備狀態的保持帶來極大壓力。同時,美軍日常管理和人事制度的缺陷讓不稱職人員走上關鍵崗位,也為軍事行動帶來隱患。

美國海軍在當前海上戰略環境下的超負荷運轉是事故連續發生的重要背景因素。冷戰結束時,美國海軍能夠運用近 600 艘各型艦隻維護全球海上霸權。冷戰後美國先後坐享 " 和平紅利 ",深陷中東和中亞 " 反叛亂 " 作戰,不斷縮減海軍規模,導致當前美國海軍現役艦船數量下降至 276 艘。

雖然美軍新型艦船的技術含量和作戰能力不斷提升,但裝備和人員數量都難以滿足美國全球軍事戰略新態勢,即需要長期應對多重挑戰的需求。西太平洋是美國海上戰略重點,以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為任務區的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是美國海軍唯一艦隊指揮機關和下轄兵力在本土以外前沿部署的編號艦隊。

▲與 " 麥凱恩 " 號相撞的利比亞籍 " 阿爾尼克 " 號油輪(路透社)

根據美國海軍學會的統計,8 月 21 日,美國海軍在全球執行任務的艦船共 96 艘,其中有 53 艘在第七艦隊任務區。特朗普政府的對外戰略更加依賴軍事手段,加重瞭美國海軍的負擔。尤其是在第七艦隊任務區,美軍不僅需要加強對朝海上威懾和防空反導,在東海南海通過單邊、雙邊多邊演練、巡航和 " 航行自由行動 ",保持存在感,還要加強與澳大利亞、印度等盟友夥伴的聯系。今年春季朝鮮半島局勢緊張之際, " 卡爾 · 文森 " 號航母戰鬥群仍然先南下與澳大利亞海軍演習,再北上馳援半島周邊的 " 烏龍 ",反映出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疲於奔命的狀態。

戰略需求與資源之間的不匹配,造成瞭美國海軍難以維持理想戰備水平的困境。美軍認為,保持戰備的關鍵在於部隊不僅齊裝滿員,而且通過訓練和維護,能夠隨時根據需要遂行各種任務。日常人員訓練、裝備維護和軍事行動保障需要消耗大量資源。美國海軍領導人不斷指出,在軍費有限的情況下,海軍隻能勉強保持海外一線部隊的戰備狀態,但難以讓本土二線部隊保持高度戰備。然而,海外一線部隊的任務不斷增加,部署周期不斷延長,人員和裝備無法得到及時的維護和休整,其也受到影響。

此外,一線部隊和二線部隊戰備無法分割開來:一線部隊和二線部隊之間存在經常性的人員交流;部分一線兵力需要和二線兵力進行輪換;一線任務緊張時,需要二線兵力的增援。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二線部隊戰備難以保證,勢必影響一線行動。

防范中國成美海軍沉重負擔

戰備弦繃緊時並不意味著可以 " 掉鏈子 ",畢竟和平時期的任務和戰備強度和難度遠低於戰時狀態。連續事故暴露出美國海軍日常管理和指揮存在缺陷。美軍發佈的 6 月 17 日撞船事件初步調查報告認為,值更人員未能及時發現險情;艦長、副艦長和軍士長也負有領導責任。三人也因此被撤職。

▲ 8 月 23 日,參加搜救工作的馬來西亞海軍人員將尋獲的一具遇難美軍士兵遺體抬上 " 麥凱恩 " 號艦載直升機。(路透社)

" 麥凱恩 " 號事故發生後,第七艦隊司令也提前下崗。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理查森同時命令各部隊近期擇時停航一天進行相關檢查。以上舉措都是針對日常指揮管理和人事問題開刀。近年來,第七艦隊還受到高級軍官接受海外後勤保障承包商賄賂,調整艦船航路來為該承包商提供業務的腐敗醜聞困擾。這一腐敗案廣泛牽涉曾在第七艦隊任職的海軍中高級軍官,多人因此被調查甚至判刑。可見,美國海軍中存在為以權謀私,視任務和部署為兒戲的 " 害群之馬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因此多次敦促高級軍官要以身作則。

一線和關鍵崗位人員的失職甚至瀆職,不僅反映出美國海軍日常管理缺陷,也折射出近年來美軍在用人上面臨挑戰。

一是連年征戰和國防預算削減,使軍人及其傢屬的待遇和福利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和提升,美軍士氣受到影響。二是人事體制僵化,晉升渠道有限。在美軍中高級軍官晉升中,聯合作戰司令部任職經歷成為最重要的門檻。此外,為瞭保證軍種爭取到更多的預算,海軍軍官選用和考核中片面強調大型裝備項目管理經歷。很多高素質軍官因為不符合上述標準,在工作中難以施展才華,上升空間嚴重受限。福利待遇和晉升考核的瓶頸,導致美軍人才流失嚴重,庸人不斷上崗。

美國在戰略上對於中國海上力量崛起的過度緊張是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疲於奔命的重要推力。為瞭防范中國,安撫盟友,美國海軍在東海、南海的活動不斷增加。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斯威夫特指出,2017 年,美國海軍在南海的 " 艦船行動天數 " 將增加到由 700 增加到 900。

然而,美國在西太平洋增加的海上軍事行動很難打破現有戰略格局,卻成為瞭作為執行者的美國海軍的沉重負擔。長期 " 疲勞駕駛 ",連正常航行安全都難以保障的美國海軍,仍然不斷開展走鋼絲式的 " 航行自由行動 " 等一系列敏感軍事行動,隻會把中美兩軍關系和西太平洋的安全和穩定往鋼絲繩上推。

▲外媒公佈的在 " 麥凱恩 " 號撞船事件中失蹤的美軍士兵照片(路透社)

眼下最值得關註的是,這一系列事故對於美國軍事力量建設和戰略調整的影響。面對資源與戰略目標之間的脫節,美國決策者可以減少優先目標減少壓力,但更可能加大投入來維系現行戰略。奧巴馬政府後期,美國海軍上調長期造艦目標。特朗普政府進一步明確瞭增加國防預算的趨勢,並將擴大海軍規模作為重點。此外,美國國防部已經論證並開始啟動新一輪旨在提高效率,使戰區和各級部隊加強戰備的機構改革,和增加軍人職業吸引力,為人才成長營造有利環境的人事改革。

美國海軍對於事故開展的全面調查和教訓總結,以及美國國會、輿論對於事故原因的討論,如果起到進一步凝聚共識,加速擴軍和改革的作用,最終將加劇西太平洋地區的海上軍事競爭。

作者:李晨,中國人民大學國傢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以上言論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