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艘國產航母 4 月 26 日下水之後 , 目前各方面進展如何 ? 首艘國產航母研制總指揮胡問鳴 , 以及首艘國產航母總設計師段宏 , 日前接受瞭央視獨傢專訪 , 據披露目前航母的動力系統測試已經開始。另外 , 央視記者在航母下水之前還對其進行瞭近距離探訪 , 拍下很多震撼畫面。
【獨傢探訪】揭秘首艘國產航母
就在首艘國產航母下水之前 , 央視記者來到 " 中國航母的搖籃 " ——我國大型水面艦艇生產基地 ( 遼寧大連 ) , 對其進行瞭近距離探訪。
目前最大的常規動力航母
來到這裡的第一感覺 , 就是這艘航母簡直太大瞭 , 就像一座漂浮在水上、鋼鐵鑄造的城市。這艘航母有多大呢 ? 我們大致判斷它的排水量達到 6 萬噸 ,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常規動力航母。
船身上紅色的部分 , 一般情況下位於水面以下。國產航母的水下部分做瞭很大的優化 , 有比遼寧艦更強的航行性能 , 這一點在未來海上試驗當中會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再往前走可以看到航母的船身上有一個大豁口 , 它就是航母的機庫。航母艦載機平時就在這裡面進行維護保養 , 加上油、加上武器 , 再到上面的飛行甲板起飛升空 , 進行作戰任務。
這個像城堡一樣的建築 , 學名叫做航母的 " 艦島 "。大傢一般把航空母艦稱為船和機場的組合體。作為一艘船 , 航母需要艦島作船的駕駛艙來使用 , 而作為機場呢 , 這個艦島就相當於機場裡的塔臺。
同時 , 作為作戰艦艇 , 艦島也是整個航母的作戰指揮中心。艦島上有很多支架 , 未來這上面會安裝很多雷達 , 這就像是航母的千裡眼和順風耳 , 幾百公裡之外就能發現來犯之敵。和遼寧艦相比 , 國產航母的艦島功能和結構更緊湊 , 長度有所縮短 , 這樣給飛行甲板騰出更多的空間 , 來停放更多的艦載機。
國產航母上最好看的部分 , 應該就是船頭瞭。它高高地揚起 , 是因為它和遼寧艦一樣采用瞭滑躍起飛的飛行甲板 , 船頭有一個上翹的角度 , 在艦載機升空的最後階段能給艦載機助一把力。這個飛行甲板的尺寸和角度和遼寧艦是一樣的 , 這讓飛行員在遼寧艦上完成訓練後 , 在國產航母上也能適應起飛降落的任務。
巧手 " 縫 " 戰甲潛心造 " 大船 "
巨大的航母通過一塊塊鋼板的焊接組成。有專傢說 , 航母焊接質量就是戰鬥力。在國產航母的建造過程中 , 焊接技術正是中國船舶制造工業的重大突破之一。
航母的飛行甲板其實是巨大的鋼板通過焊接連接在一起的。這對焊縫的質量要求非常細致。
大傢可以看到一個細節 , 在這樣的白色標識上 , 不僅有焊接這塊鋼板時裝配工和焊工的姓名 , 還有當天焊接工作面臨的天氣情況 , 比如溫度濕度 , 甚至還有風速。
航母飛行甲板采用的鋼板 , 強度是普通民用船舶的幾倍 , 這樣才能扛住艦載機起降的沖擊。但越是硬的鋼材 , 焊接起來越是困難。而這樣的技術 , 根本沒有從國外學習的可能性。
中船重工大船集團焊接工藝負責人楊繼承 : 這麼大量地使用這種鋼 , 在我們國傢都是第一次。
航母建造的過程中 , 所消耗工時的 30% 都是焊接工人的工作量。
中船重工大船集團焊接工藝負責人楊繼承 : 難度也挺大 , 我現在四十多歲 , 別人看著像五十多歲 , 壓力大到確實晚上睡不著覺。不是一天幹出來的 , 是一天一天一點一滴幹出來的 , 那是一根一根焊條畫出來的。
據介紹 , 每一條焊縫 X 光拍片一次 , 檢驗合格率達到 97% 以上 , 界面的平整度控制在 3 ‰以下。建造的過程沒有發生質量事故 , 沒有發生返工現象。
首艘國產航母的建造順利推進 , 不僅標志著我國的航母工程又取得重大進展 , 也體現著中國人對未來海戰的理解和在船舶制造領域的最高水平。
【獨傢專訪】首艘國產航母研制總指揮胡問鳴
首艘國產航母今年 4 月 26 日在大連完成下水。胡問鳴介紹 , 這是航母研制的重要節點之一 , 完成下水後 , 首艘國產航母依然在船廠內進行後續的設備安裝和測試工作。
首艘國產航母研制總指揮胡問鳴 : 完全自主設計 , 自主配套 , 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問世 , 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已經具備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能力。
首艘國產航母展開動力試車工程進展順利
胡問鳴說 , 作為一種大型的水面艦艇 , 航母的建造分為開工、下水 , 系泊試驗和海上試驗 , 以及最終交付部隊四個節點。在完成設備安裝後 , 首艘國產航母將進入系泊試驗階段 , 以驗證航母上的設備是否滿足船舶設計等要求 , 為未來海上試驗做準備。
△視頻 : 我國第二艘航母開始動力系統測試
首艘國產航母研制總指揮胡問鳴 : 系泊試驗開始 , 也就是說 , 它的發動機電力供應能夠自主瞭。我相信我們在下個月 , 能夠提前進入到這個階段。交付之前 , 我們還有到海上去做各種系統的試驗 , 包括艦機試配性 , 包括我們的武器系統 , 這些需要在海上航行時進行試驗。
軍民合力造航母民間配套單位占比近八成
航空母艦的建造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 , 胡問鳴介紹 , 最高峰時在國產航母上工作的人員就超過 5000 人 , 而為研制貢獻力量的人員更是遍佈全國各地 , 所以航母研制工作本身可以說是融合瞭全國的力量。
這其中 , 不僅有國傢軍工企業的力量 , 更有來自 " 非軍工 " 的民間力量。我國首艘國產航母研制工作涉及 532 傢配套單位。而這 532 傢單位裡 , 非軍工的社會配套單位達 412 傢。這其中 , 包括國有企業 , 民營企業、科研院所甚至高等院校 , 充分體現瞭全國協同和軍民融合。
這樣的大協同 , 不僅有效地加快瞭國傢制造和研發能力向重點裝備成果的轉化。這些 " 非軍工 " 的配套單位 , 也在航母工程的牽引下 , 實現瞭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而通過航母工程突破的新技術成果 , 也將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實現應用。
" 青出於藍 " 首艘國產航母瞄準世界先進行列
在此前 , 我國的首艘航母平臺 " 遼寧艦 " 已經交付人民海軍投入訓練和科研工作 , 而胡問鳴表示 , 新建的首艘國產航母將在遼寧艦的研制和使用基礎上更進一步 , 躋身世界先進航母行列 , 同時 , 更將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航母研發能力。
首艘國產航母研制總指揮胡問鳴 : 遼寧艦 , 它畢竟是在原來的一艘舊艦基礎上進行的續建、改造。通過第一艘國產航母的順利下水 , 除瞭自己設計自己建造以外 , 我們還是全國產。我們的一級配套系統全部是國產化的。我覺得這標志著我們具備瞭完整的 , 自主研發設計建造和工程管理的能力。
胡問鳴介紹 , 目前世界各國裝備的航母 , 主要分為大型、中型和輕型三類。大型航母是以美國的尼米茲號 , 福特號為代表 10 萬噸級的核動力航母。而法國的戴高樂號 , 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 , 我國的遼寧號以及新建的國產航母 , 都屬於 4-6 萬噸級的中型航母。在中型航母裡 , 戴高樂號是核動力航母 , 其他的都是常規動力。
而這樣的自主設計和制造的能力 , 也為我國未來建造性能更優 , 體量更大的航母打下瞭基礎。
首艘國產航母研制總指揮胡問鳴 : 現在我國已經有一支研發設計建造的隊伍 , 已經成型瞭 , 平均年齡在 36 歲。將來我們發展任何一型航母 , 都有自主設計自主建造的能力。既然能發展任何航母 , 那麼對任何水面艦艇 , 我們也具備這樣的能力。
【獨傢專訪】首艘國產航母總設計師段宏
新亮相的國產航母也被很多網友稱為遼寧艦的姊妹艦 , 那麼它與遼寧艦有何不同 ? 它在國際上又處於怎樣的水平 ? 就這些問題 , 我們的記者也是通過特別允許 , 對首艘國產航母的總設計師段宏進行瞭獨傢專訪。
消化吸收引進技術性能優於遼寧艦
段宏表示 , 通過遼寧艦的引進和續建 , 我國已經走完瞭航母關鍵技術的消化吸收 , 在新建航母上采用較為成熟的技術是相對合理的選擇。盡管首艘國產航母在外形上和遼寧艦頗有相似之處 , 從設計研發角度 , 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艘國產航母總設計師段宏 : 遼寧艦當時的船體結構是完整的 , 後來我們隻是進行瞭一些修復和局部的適應性改裝。國產航母就是我們完全自主完成設計工作的 , 另外要解決船體的材料 , 別人有材料你不見得有 , 很多事是我們國傢第一次做。
通過消化吸收遼寧艦上的相關技術並進行再創新 , 新建的國產航母性能水平都會有較大的提升 , 同時 , 采用針對我國國情的設計 , 也會讓國產航母更快更好地形成戰鬥力。而放眼全球 , 國產航母在國際同類型的航母中 , 也具有較高的性能。
國產航母從開建到下水 , 僅用不到 26 個月 , 比國外同類型航母建造周期縮短近一半。
2017 年 4 月 26 日 , 首艘國產航母緩緩駛離船塢 , 這一刻 , 是對這些默默付出的造船人最好的回報。
期待在不遠的未來 , 它與遼寧艦霸氣同行 !
以驚人的速度 , 築起中國航母的骨骼 , 制出中國航母的戰甲 , 在此 , 也向默默無聞的造船人 , 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