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記者 楚燕 通訊員 吳小荻
來自孟加拉國的 Afrose 夫婦日前在廈門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特需病區迎來他們的第二個兒子。11 月 7 日,夫婦倆帶著小兒子來醫院復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們頻頻為廈門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點贊。
據悉,截至目前,市婦幼特需病區共接診瞭 70 對外籍夫婦,涉及六大洲。這些外籍人士在廈工作生活生子,折射出廈門城市的國際性和多元化。中外文化在這裡交織,碰撞出許多有趣的故事。
高危產婦順利誕下男嬰
Afrose 夫婦在晉江辦公,但居住在廈門,大兒子在廈門一所國際學校就讀。" 我們到過中國很多城市,綜合考慮,還是最喜歡廈門。我們已經在廈門住瞭 3 年多,覺得這裡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都不錯。"Afrose 夫婦的第一個兒子在孟加拉國出生,懷上第二個孩子後,經朋友介紹到市婦幼特需病區就診。從產檢,到平時的保健,直至分娩,都是楊華主任醫師負責。
孕 38 周多的時候,Afrose 夫婦找到楊華,當天不是產檢的日子,但孕婦覺得渾身瘙癢,於是前來就診。抽血檢查顯示,其膽汁酸高達 50 多,正常不超過 10。" 這是重度肝內膽汁淤積綜合征,非常危險,胎兒隨時可能宮內缺氧窒息。" 楊華當即決定為孕婦實施剖腹產。手術進行得很順利,一個可愛的男寶寶降生瞭。
分娩計劃寫瞭滿滿 5 頁
據瞭解,Afrose 夫婦是市婦幼特需病區接診的第 70 對外籍夫婦。在這裡就診的夫婦來自六大洲,其中亞洲、歐洲最多,有近 50 對,其他來自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由於文化、習俗不同,他們很多 " 做派 " 與中國人不同。
" 他們會提前列出分娩計劃,到手術室、新生兒科等區域‘踩點’。有一對夫婦甚至寫瞭滿滿 5 頁,從大人陪產到新生兒護理都寫得很詳細。" 楊華說,這些分娩計劃會提出很多要求,有些是出於宗教、習俗的考慮,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對醫學知識懂得比較多。很多人提出不要人工幹預生產,盡量順產;不躺在產床上而是在自然狀態下分娩;不打縮宮素;要無痛分娩;要求老公必須在身邊陪伴,讓丈夫剪臍帶;要留下孩子剛出生時的照片;孩子不能離開母親身邊,給孩子做什麼治療必須先告訴父母等等。" 我們要充分溝通,能做到的盡量做到,但也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比如,該用縮宮素的還是要用,該側切的還要側切。"
有一件事讓楊華記憶猶新。一次,一位外籍產婦難產,但她自己堅決不要剖腹產,醫務人員壓力很大,咬著牙和她一起堅持,最後終於生出一個健康的寶寶。" 在中國,處於當時的情況,產婦和醫務人員估計都扛不住,直接剖腹產瞭。"
不可思議的中外差異
在中國人看來,這些外國人生孩子的某些習慣簡直 " 不可思議 "。比如,分娩過程中要吃冰塊鎮靜;很多人剛生完孩子就去淋浴,一身清爽地出來給孩子喂奶,第二天就若無其事地抱著孩子在走廊上溜達。
楊華認為,這些外籍夫婦有兩點值得中國夫婦學習。一是孕期飲食控制良好。他們雖然飲食習慣各異,比如有的隻吃素食,有的隻吃西餐,但都很重視控制體重,生出來的孩子沒有巨大兒。二是母乳喂養意識強。在中國,很多媽媽生完孩子總被抱怨沒奶,而這些外籍夫婦更重視母乳喂養,喂奶的時候孩子就像小袋鼠掛在媽媽身上,父母堅信孩子會努力吸出奶,不會因為擔心孩子餓著而急於加奶粉。
還有一點中外差異給楊華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外籍丈夫參與度非常高,從平時產檢、第一次聽胎心、進產房陪產等,各個環節丈夫都積極參與其中。" 這與一些中國孕婦產檢自己到醫院或由老人陪同,分娩時、分娩後七大姑八大姨圍著產婦而丈夫躲在一邊玩手機看電腦,形成瞭鮮明對比。"
中國媽媽瑞士爸爸的結合
那麼,夫妻倆一個是中國人一個是外國人,生完孩子會發生什麼事呢?有一次,一個中國妻子生下女兒,產房中的瑞士丈夫激動地流下眼淚,感謝老天賜予他們如此珍貴的禮物。醫務人員悄悄退出產房,給這幸福的一傢留下單獨相處禱告的時間。回到病房,迎接他們的是女方一大堆前來照顧或道喜的親朋,這下外國丈夫有點鬱悶瞭," 明明是我們兩人的事情,我們想安靜地享受這份屬於我們自己的喜悅,為什麼要被這麼多人包圍和打擾?" 看吧,中西文化如何互相理解和包容,可不是個簡單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