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爺做的這玩意兒 很多 90 後都沒見過

11-14

燈籠,又稱燈彩。從古至今,是屬於幾代人的美好童年記憶。尤其臨近春節,人們都會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歡樂的氛圍。今年已 70 有餘的宋元福師傅,便是這傳統手工藝術的堅守人之一。圖 / 文 : 崔光華

宋元福傢住河南省鹿邑縣試量鎮,早年以紮紙燈籠為生,幾十年間積累瞭精湛的手藝與諸多拿手作品,無論是色彩多樣的螺旋燈,還是形象逼真的動植物燈,宋師傅都能順手拈來。

從十歲與燈籠結緣,宋師傅至今已紮瞭 60 多年的紙燈籠。在生意紅火的年月裡,一個紙燈籠售價 1 角或 2 角,每天挑著 200 多個紙燈籠趕集,也均能售罄。一個春節前後,賣上兩百多元,一傢人便能過上一個好年。

據宋師傅介紹,紙燈籠造型多樣,這其中工藝最復雜的,當屬走馬燈。走馬燈裡外共有三層,從上向下又分兩層。燈內點上蠟燭,蠟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象便不斷走動。" 一個走馬燈,要六天才能制作完成。" 宋師傅說。

燈籠本身綜合瞭繪畫藝術、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作為紮紙燈籠的高手,宋師傅有著剪紙的好本領。圖中這些花式多樣的剪紙便是出自宋師傅之手。

幾根普通的高粱秸稈,在宋師傅手中騰挪變幻,不一會兒便形成瞭一個燈籠的雛形。一個燈籠想要好看,除瞭造型別致、外觀多變,還需要花色繁多、圖案鮮明,能夠從視覺上吸引人的註意力。

宋師傅表示,這些看起來已頗有年頭的筆刷前前後後陪瞭他三十多年。他已記不清用它們描畫過多少個燈籠。

時代的變遷,催生瞭電子燈籠的誕生。雖然紙燈籠依然栩栩如生、造型多樣,但市場需求卻在逐年降低。現如今,會紮紙燈籠的人也越來越少瞭。也鮮少有人再花費近一周的時間去認真地紮一個工藝繁復的走馬燈。這讓宋師傅甚覺遺憾。

除瞭醉心於燈籠外,宋師傅閑暇時間還喜歡擺弄擺弄花草。不大的小院裡,到處是他親手培育的各式花草。這些美麗的花朵,也給他帶來瞭很多創作的靈感。

作為一種正在逐漸淡出市場的傳統手工藝品,我們無法預測老燈籠究竟還有多大的市場需求空間。但作為一種傳承幾千年的藝術工藝,我們希望,這份繽紛色彩能一直傳承下去。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