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
" 朋友圈三天可見 " 正在成為微信好友關系的一塊試金石,也引發瞭好友之間無窮無盡的猜疑鏈,甚至是信任危機。
三日可見、指定可見、指定不可見、屏蔽不可見——在把握中國人情社會復雜幽微的關系學方面,微信可謂爐火純青,然而功能日趨復雜令用戶心智成本大增,卻依然難以令所有人滿意。
人際關系這麼復雜,人心這麼微妙多邊,豈是分組、指定可見范圍能畢其功於一役的?
" 朋友圈三天可見 " 之所以引發瞭好友之間的相互猜疑,一方面是因為雙方對關系性質的認定不一致,另一方面,則是不同人自我暴露的尺度差異。
微信通過隱私權限、可見范圍的設置來 " 最大化容納 " 這些差異,卻也在不斷制造看不見的裂痕,醞釀隨時可能爆發的信任危機。" 朋友圈三天可見風波 " 隻是這些危機的集中爆發而已。
這不是微信的產品能力的問題,而是所有的一次性關系都轉為永久的關註關系,所有的社交足跡都歷歷可證之後所帶來瞭社交關系管理危機,以至於有些人要用很不友好的群發的方式測試那些拉黑你的人(不要讓拉黑你的人占用你的空間)。
人們會漸漸會忘記微信時代之前的人際關系,而木心的《從前慢》則更像是史前時代的事瞭。那時候,陌生人隻是就此別過,參商永隔,不會帶著一條向前向後延伸的社交尾巴(生活軌跡)。那時候,陌生人進階成為熟人,相知、相熟隻能聽憑命運的偶然震顫。
今天,加瞭微信不僅不再可能 " 失聯 ",而且從此成為數字世界雞犬相聞的鄰居,每一條動態都有可能成為關系進階的契機。人們的社交視野因此大為擴展,找到同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是人們的社交關系突破物理限制而帶來的自由的拓展。
但同時也意味著社交負擔的與日劇增,微信關系鏈的不能承受之重。
今天,很多隻有一面之緣的人的 live stream 都會湧現在你的朋友圈中。就像你把每一個興趣光譜都收入公號訂閱列表中,你的訂閱列表仿佛一塊色彩越分越幽微的色板,映襯出你內心一個個旁逸斜出的興趣,年深日久竟成縱橫錯亂不可收拾的雜草園。你偶然的興起,朋友的安利,持續一兩天的激情,全都沉淀為沉重的關註關系。
更何況,人的關系鏈一直處於拓展之中,人對自己的認知也在不斷演進,靜止的隱私設置如何應對這樣的持續變動?新加的陌生人,在無法預計與他/她的關系走向之前,應該把他/她加入哪個分組?隨著你們關系的升溫、降溫,朋友圈權限是不是應該體現出這種親疏遠近之變?
人是在不斷成長的,今日之我視昨日之我有時會不忍直視,你不願承認那就是今日之你的前身,你的軟肋隻願意暴露給那個不會嫌棄的人,然而你又不願意放棄在朋友圈中拋出 " 漂流瓶 " 的想法,或許新加的小哥哥/小姐姐會因為你的朋友圈狀態對自己產生興趣?
雖然明知道朋友圈動態會成為你社交形象的一面鏡子,然而我們不可能像維護 Linkedin 動態一樣時時繃緊這根弦,在夜半時分我們又像把它作為自己的情緒出口。這是你的後花園,同時也是別人窺視你的一扇窗,它是你的園地,卻又不是你的。除非你心甘情願把朋友圈當作 " 工作圈 " 來用,否則這種矛盾會一直繚繞不散。
紮克伯格有一個天真的社交圖譜理想,據 《Facebook 效應》的作者 David Kirkpatrick 透露,在 2009 年對紮克伯格的一次采訪中,他三次強調在 Facebook 上 "You have one identity"。
在 Facebook 成立之初曾有人建議紮克伯格將 work profile 和 fun social profile 分開顯示,對此他表示強烈反對," 你在朋友、同事或其他人面前維持不同形象的日子很快就將結束。" 然而,Facebook 很快就遇到瞭 " 語境崩塌 " 的問題(詳見鈦媒體文章《" 改變世界,而後被世界拋棄 ",這個魔咒繼續送給 Twitter》),隻能通過 Facebook messanger 和 instagram 來挽救日漸低迷的活躍度。
以至於科幻電影中那樣的數字化未來都蒙上瞭一層陰影:人們的狀態都會自動數字化麼?人們真的願意在互聯網上完完全全暴露自我麼?朋友圈和 Facebook homepage 這樣集中展現的自我,正在被越來越碎片化的自我所取代。
陌陌去年開始轉向的視頻社交戰略會是朋友圈的解藥麼?從 " 污名化 " 的約炮平臺轉向當娛樂平臺,人們或許就可以放下社交包袱,當不再以月拋為目的,不再患得患失約到的成功率,不再從奢求從線上關系轉移到線下,或許就可以輕裝上陣,以真面目示人。
而親密的閨蜜、死黨關系已無法從微信群的噪聲叢林裡抽身出來,所以轉向瞭見面開黑。
《王者榮耀》的風靡,正是源於微信在熟人社交方面的疲乏無力,當朋友圈已經淪為瞭 " 工作圈 "、" 事業圈 "、" 營銷圈 ",那裡的互動已經不足以成為親密關系間的粘合劑,而一些親密關系的互動也在轉移到微博上。(本文首發鈦媒體,記者 / 張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