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TTsora
現在越來越多人喜歡養貓,由此更是誕生出瞭一個網路流行語 " 吸貓 "。" 吸貓 " 表達瞭人們對貓的極度喜愛之情,那麼 " 艸貓 " 呢?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覺得筆者喪心病狂,連貓也不放過瞭。其實這裡指的是一款戀愛文字遊戲《巧克力與香子蘭》。
在原畫師 Sayori 的筆下,這款遊戲中帶著貓耳和貓尾巴的女性角色顯得非常惹人憐愛。它不僅讓 Galgame 登上瞭更廣闊的舞臺,也讓更多人認識瞭貓娘、狐娘這種具有獸類特征的角色,那麼獸娘到底有多可愛呢?為什麼受到瞭那麼多人的喜愛?
獸娘那麼可愛,你就不想 " 舔 "?
獸娘屬於 " 人外(じんがい)" 的一種,指的是保留瞭獸類外型的特征(寬大的口部、全身覆滿皮毛、有尾巴和其相對應的獸耳)但又具有人類的特征,甚至有與人類相同思考能力的幻想生物。
最簡單粗暴的獸娘類型是直接增加獸耳和獸尾。這類角色在 ACG 作品中比比皆是,《巧克力與香子蘭》中出現瞭許多帶有貓耳和尾巴特征的女性角色,去年的黑馬動畫《獸娘動物園》則可以說是獸耳控的狂歡。除瞭常見的貓耳和狐耳外,還出現瞭帶有索馬利長頸鹿和洪堡企鵝特征的角色。這類角色最直觀的特征便是人類部分的特征較明顯,耳朵和尾巴隻是錦上添花。
獸耳控的狂歡:《獸娘動物園》
如果想要在此基礎之上繼續添加非人特質的話,就是在四肢和皮膚上增加非人類的部分。去年播放的動畫《來自深淵》中就出現瞭一個這樣的形象,那個有著兔子外形的 " 生骸 " 娜娜奇。她不僅有著兔耳和長尾的特征,全身也覆蓋著動物的皮毛。
動畫《來自深淵》,娜娜奇
再往上便發展到隻保留人類上半身,下半身完全獸化的獸娘角色。這些角色以往多出現於日本 R-18 的 Galgame 中,比如遊戲《勇者大戰魔物娘》系列。近年來由於觀眾對獸娘的喜愛程度提高,現在已廣泛地出現在一般向的作品中,動畫《人馬小姐不煩惱》中的女主角就被設定成瞭人頭馬身。除瞭半人馬外," 人身蛇尾 "、史萊姆、人魚都是經典的魔物娘形象。
動畫《人馬小姐不煩惱》,君原姬乃
獸娘文化由來已久
其實這類帶有人類特征的獸自古就有,獸娘中的很多經典形象,比如 " 半人馬 "" 人頭蛇身 "" 人魚 " 都借鑒瞭各國的神話與傳說之中人物的特征。
女媧和伏羲都是人頭蛇身的存在,人頭獸身的設定也逐漸被人們寫到瞭民間傳說中。中國神話中對這類形象最為細致的描述,可能要屬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出現的狐貍精妲己,狐貍精這個詞也一直被沿用到瞭現在。其他類似的形象還有《白蛇傳》中和人類成親的白娘子,《聊齋志異》中的香獐子精花姑子等。
《甘肅伏羲女媧圖》
古希臘神話作為孕育西方文化的搖籃,其中也出現瞭不少這類角色。" 人頭蛇身 " 的代表人物莫過於頻頻出現在 ACG 作品中的蛇發女妖美杜莎瞭。關於美杜莎的神話有大量不同的版本,其中有一個版本廣為流傳:美杜莎本來是一個美麗的少女,海神波塞冬(Poseidon)被其外表所誘惑把她拐至雅典娜(Athena)的神廟中,此舉惹怒瞭雅典娜,於是雅典娜便將美杜莎連同她的兩個姐姐變成瞭蛇發女妖的形象。妖化後的美杜莎背上長著天鵝的翅膀,頭部沒有頭發,隻有盤撓扭動的蛇,隻要有人直視她的眼睛都會失去靈魂變成一尊石像。
文學作品及《Fate》系列中出現的美杜莎女妖形象
除瞭 " 人頭蛇身 " 的美杜莎外," 半人馬 " 也廣泛地出現在希臘神話中,他們一般被描寫為粗野、狂暴和不講道理,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正面形象有一定差異。說到半人馬族的代表人物,那就不得不提喀戎(Chiron)瞭。喀戎不像其他的半人馬那麼兇殘和野蠻,而是以其和善及智慧著稱。
古希臘神話中之所以會產生那麼多獸人形象,是因為古希臘初期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古希臘人在和自然對抗的過程中處於劣勢,猛獸既是人的威脅,也是力量的象征,繼而出現瞭半人半獸的神。而在中國神話中蛇被認為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前身,在古代某些少數民族地區中,蛇還是正直善良和青春力量的象征。
人們對人獸形象的追求是一個曲折變化的過程,以其獨特的形式和內涵,給人全新的審美體驗。時至今日,這類形象在仍在藝術作品中被廣泛應用,產生瞭巨大的市場價值,而將這一形象應用得最多的便是日本的 ACG 作品。
" 舔 " 獸娘時,人們在想些什麼?
在現在的 ACG 作品中,帶有獸娘要素的角色出現率越來越高,基本上每一季度的新番列表中我們都能看到一兩部以獸娘為主角的動畫。為什麼近幾年獸娘會逐漸成為萌屬性之一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看一下日網上的人外等級劃分圖。這張圖就通過識別全身非人類部分的多少,對 ACG 作品中出現的人外娘進行瞭一下簡單的劃分。
從上圖中我們不難看出獸類特征覆蓋程度越低,人類的接受程度越高。我們不妨下一個這樣的結論:人們喜歡的是帶有非人特征的人類。無論角色的獸化程度是高是低,她們都保留瞭基本的人類臉部特征,大傢最後喜歡的還是擁有著可愛面容的女孩子,所以添加獸耳獸尾的女性角色經常出現。但如果是將臉部換成獸類的角色,比如《和怪物娘談戀愛吧》中螳螂頭人身的獸娘角色,很多玩傢都表示不能接受。
人類是一種喜歡幻想的生物,所以對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更會產生一種向往的心理,就比如現實中沒有妹妹的人會格外羨慕擁有妹妹的人,所以 " 妹妹 " 也搖身一變成為瞭萌要素之一。在現實中我們無法見到貓和兔子化身為女孩子,更不可能看到長著貓耳和貓尾巴的人類,所以我們在 ACG 作品中就會無比追求這類的存在。況且貓被大傢所喜愛,長得可愛的女孩子也受人喜歡,將這些喜歡疊加到一起,自然就給人們帶來瞭雙重的視覺享受和吸引力。
在 ACG 作品中常常出現的獸娘中,最受歡迎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帶有貓耳、兔耳特征的女性角色。那麼為什麼要選擇貓、兔子這類寵物屬性十分明顯的動物呢?
迪士尼在 1929 年推出的動畫《The Karnival Kid》中,米老鼠這個傢喻戶曉的卡通形象對著熒幕前的觀眾說瞭第一句話 "Hot Dogs!",讓西方人第一次體驗到瞭和動物交流的感受。在後面的歐美動畫及漫畫創作中,許多作者將原先四肢著地的外型改為隻使用後腳進行站立和移動,這個屬性影響瞭日後很多人對擬人化動物的印象,而此舉也造成瞭一批 Furry(獸迷)的產生。
而在日本,就不僅僅停留在簡單地想和動物交流這個層面上瞭。日本漫畫、動畫從誕生開始,就一直在與迪士尼動畫做對抗,迪士尼拋棄的 " 不健康 " 元素被日本漫畫、動畫全盤接受。日本漫畫、動畫之神手塚治蟲模仿迪士尼的米老鼠畫出瞭會說話的動物,並利用這些擬人化角色進行瞭性方面的描寫。
獸娘、艦娘等女性角色給瞭內向性思維的觀眾們一個幻想的空間。獸娘等擬人化角色是去人權化的存在," 她們 " 不是人類,不擁有人權,可以隨意對 " 她們 " 發泄欲望。在日本漫畫、動畫史上,自從手塚治蟲開創瞭這樣的先河之後,獸娘、艦娘形象一直都在改變,而利用 " 她們 " 進行性描寫,表現性暗示的作品就從來就沒有中斷過。
歐美國傢有很多人認為,用擬人角色進行性描寫侵犯女性人權,但是在日本的創作者們看來,這反而體現瞭對於女性的尊重。獸娘、艦娘是想象中的虛擬形象,是與現實女性對立的形象,而與 " 無人權 " 對立就是 " 有人權 "。觀眾可以享受 " 艸貓 "" 艸艦 ",但是 " 對現實中的女性不能這樣做 " 的印象也會深埋於潛意識中。簡單來說,創造者們認為自己的作品表現的是 " 你可以在想象中‘艸貓艸艦’ ",這等於是提醒 " 你不能在現實中對女性有任何不尊重的行為 "。
讓人為所欲為的暗示,再加上一個可愛少女的形象," 獸娘 " 很容易就激起人們的幻想。畢竟在幻想的世界中,沒有什麼可以 " 打敗 " 人類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