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 si 不 si,餓得慌 |
▼
▲ 陜西省漢中市大巴山腹地的天懸天坑,險峻奇美。圖為探險隊員利用 SRT(洞穴單繩)技術上升,返回地面。
- 風物君語 -
中國的疆域不是從第一天起就這麼大,
它是隨著時間堆積而成。
一提起 " 中國 "
你如何去想象它的疆域?
東?南?西?北?中?
接下來,我們將會用一個系列——
中國的咽喉
勾勒中國的領土
" 咽 " 與 " 喉 " 本是分屬於人身上,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兩大部位。古代中國人常常喜歡將這個詞用在地緣政治裡,比喻交通要道。如果展開地圖,它們是一個個重要的節點,將兩個重要的區域溝通起來。正是有瞭這些節點,中國這片廣袤的領土才有瞭凝在一起的可能。
在古代中國," 咽喉 " 之所以被稱為 " 咽喉 ",主要還是因為它們的地理環境及相對位置。
第一篇,我們從 " 中 " 開始。
▲ 截取自 Google Earth
1
張魯的 " 獨立王國 "
作為 " 必爭之地 " 的漢中
漢中,今天丟在城市堆裡毫不起眼的城市,上溯個千把年,它曾是兵傢必爭的咽喉地。
▲ 航拍漢江洋縣城江段
三國紛爭的年代,中國的大部分領土被曹操、劉備、孫權割據占領,中央的權威早就被多方勢力瓦解掉瞭。但就這亂世也有人從那三人口中掏出瞭一塊肉,盤踞一方建立起獨立王國。
這個人是張魯。
他出身道教世傢。祖父張陵在東漢創立瞭天師道,因為聽說蜀地富饒,是個修煉的好地方,於是張陵便率眾弟子入蜀修道。入蜀後,張陵不斷擴大教徒規模,並為教徒建立起瞭一系列交規,比如讓教徒輪流捐出米、絹、紙、筆等物品,設 " 祭酒 "," 鬼令 " 兩職,管理教眾。
▲ 諸葛亮死後 29 年,劉禪下詔於漢中勉縣為諸葛亮建武侯祠,隔漢江與武侯墓相望。
傳到張魯手中,天師道已經是第三代瞭。
東漢末年,張魯奉益州刺史劉焉的命令帶著教眾來到瞭漢中,他不僅奉命截斷瞭關中通往蜀地的重要棧道褒斜道,還在漢中大興道教,組建兼具行政職能的道教組織。劉璋繼任益州刺史後,他擺脫瞭劉璋的控制,建立起瞭自己政教合一的政權。
這個政權雖然短命,但短短 30 年,它就成瞭卡在劉備 " 喉嚨 " 的 " 魚刺 ",曹操急於想攻克的要地。在這場博弈裡,最後這個 " 獨立王國 " 被曹操拿下,從此漢中成瞭劉備政權的一個更大的威脅,因為那相當於劉備把後門半掩著空給瞭北方的敵人。
三國的蜀漢官員楊洪,就將漢中評價為 " 益州咽喉,若無漢中,是無蜀也 "。
2
因為四川是丟不起的腹地
順著三國這條時間線再往上翻,作為 " 必爭之地 " 的漢中自古就重要。
" 漢中 " 因地處漢水中遊而得名。而漢水則橫在秦嶺與大巴山之間穿流而過。這個插在盆地的城市,建立郡城的歷史可以回溯到 2700 多年前的戰國時期。
從秦漢一直到唐宋,中央政權就一直借漢中把住瞭四川的主脈。因為四川對於古代的中國來說,實在太重要瞭。
▲ 圈紅處為漢中。圖源:中國國傢地理微博
在地理的教科書裡,這塊土地就一直被稱為 " 既是腹裡與核心,又是前線與邊緣 "。因為它本身地域廣闊,氣候適宜農業生產。所以早在先秦時期它就已經發展成瞭一塊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獨立王國,夾在秦、楚之間。秦國統一六國後,這塊獨立的巴蜀王國也被納入中央的控制范圍。
有瞭四川這片肥地,地處中原的中央政權就相當於拿到瞭一張隨時可取現的支票。它成為瞭中央政權的物資後盾,為中原輸送血液。此外,對於中央政權來說,把住四川也相當於握住瞭一把控制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的劍柄。從一定程度上講,沒有四川,就沒有今天中國的版圖。
但從秦朝開始,咸陽也好,長安、洛陽也好,中原通向四川的道路,並不是一馬平川的。從關中平原到四川盆地,中間還夾著兩座大山——秦嶺和大巴山。
漢中,夾在兩座大山中間的盆地,也因此成為瞭貫穿川陜通道上的轉運地。
▲ "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楊貴妃愛荔枝已是史上留名,不過呢,也有學者考證,她當時吃的荔枝並非源自嶺南,而是巴蜀之地,經洋巴道——子午道運到長安。圖為今仿建的石門棧道,該區域也是曾經褒斜道的所在地。
這段修路的歷史可以遠溯到先秦。關中通往巴蜀的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上,漢中是著四條通道的終點,巴蜀北上連接關中的劍閣道、米倉道、洋巴道上,漢中又是它們的起點。
楚漢之爭時,劉邦如果沒有漢中,恐怕也不會有後來的漢室。
項羽自立西楚霸王時分封天下,劉邦被封為漢王,為遏制劉邦勢力。項羽把遠離中央政權的巴、蜀、漢中三郡給瞭他。劉邦為向項羽表達沒有東擴的想法,聽從瞭張良的建議,在遷往巴蜀途中,命令燒毀沿途棧道,鞏固在漢中的勢力。之後又重用韓信,來瞭一招 "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聲東擊西,派精銳部隊從守衛薄弱的陳倉進入關中,為劉邦後來的統一事業奠定瞭基礎。
3
政權更迭瞭上千年
漢中也丟瞭咽喉的地位
隨著政權中心的轉移,交通運輸網絡的變化,漢中早就埋沒在瞭歷史中。
▲ 陜西寧強縣,青木川古鎮位於陜、甘、川交界處,西連四川青川縣,北鄰甘肅武都縣、康縣,素有 " 一腳踏三省 " 之譽,是陜西最西的鎮。因其自然條件優越,生態植被良好,每年到青木川旅遊的人絡繹不絕。
北宋以後,全國的政治中心從關中東移至開封。而四川的交通也發生瞭變化,原來溝通川陜的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漸漸被川鄂之間的峽路及嘉陵江的航運所替代。從此,四川向中央輸血的經濟要道也東移瞭。
到今天,當人們再提起漢中,一不註意還有人可能會將它與漢口弄混。守在北方的漢中,自然也不再是今天中國的 " 咽喉 "。
▲ 青木川鎮的特色食品輔唐宴——肉卷。
4
除瞭是塊咽喉地,漢中還是什麼?
" 必爭之地 " 的光環下,漢中有著異於陜北的濕潤氣候。
由於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漢中人主要吃米,而不像陜西人那樣熱衷於吃面。正是因為它相對安穩富饒的環境,漢中才有瞭機會成為溝通南北的轉運節點,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才有瞭自己獨特的生活面貌,它不同於陜北,也不同於西南四川。
▲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漢中盆地為油菜花的種植提供瞭得天獨厚的條件,油菜花也被當地開發成瞭一種旅遊資源。
這種獨特性被藏在漢中人的口音裡。
" 漢中人什麼口音?"
如今你用這個問題去問漢中人或去過漢中的人,你不一定能獲得統一的答案。有人會說,漢中人說的是四川口音,有人說他聽到的漢中口音其實已經明顯很像關中話瞭。最形象的一個回答是,提起漢中,他想起的是 " 佟湘玉 "。(戲裡的佟湘玉來自漢中,但扮演她的閆妮采用的是西安方言)
漢中人說話到底什麼口音?或許這份方言地圖集最全面地回答瞭這個問題。
▲ 截取自《中國語言地圖集》西南官話部分
接近四川的地方口音會更像四川人,但今天大部分漢中的領地上,當地人的口音會更像陜西人。這是因為從元代開始,出於區域制衡的考慮,漢中這塊地理上更趨近於四川的土地被中央統治者劃入瞭陜西的管轄范圍。隨著不斷的戰亂、移民,這裡的口音同時夾雜著四川口音和關中口音。
口音的多樣性反映著漢中,這個咽喉地背後的獨立性格。
▲ 說起這裡的飲食,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面皮。" 麻麻辣辣的,像四川的口味 "。
正因為這獨立性,劉邦才有機會忍辱負重,找到打敗項羽的機會,建漢室王朝,張魯也才有 30 年在漢中的獨立統治,國民政府在 " 七七事變 " 後,才會想著把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等高校轉移到漢中,去那裡組建的國立西北大學。
今天的漢中,早就被撕下瞭 " 咽喉 " 的標簽,但這並沒有妨礙漢中人,過自己的生活。這些生活的痕跡背後,掩蓋著一段中國統一的歷史。
在你心中,
漢中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文丨逸驍
文中未註明圖片
均來自於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