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傾盡心力的傑作,為何完成就要被毀?

09-02

在美國白宮,

幾位身穿絳紅色僧袍的喇嘛聚在一起,

屏氣凝神,

他們手握一種特制的金屬漏鬥,

將色彩斑斕的細沙

均勻地堆撒在一個個幾何圖案上。

伴隨著細碎的沙沙聲,

彩沙緩緩流淌,

喇嘛專註而虔誠,

重復著相同的動作,

一點一滴地匯聚成絢麗至極的圖案。

在完工之後,

參與制作的喇嘛,

卻做出瞭一項意外的舉動:

一幅精美的藝術化作

在頃刻間化為瞭一堆沙土,

喇嘛將其掃凈倒入溪流中,

水流匯入大海 ……

熟悉美劇的人都知道,

這是大熱劇《紙牌屋》中的情節,

而這種神秘的沙畫藝術,

也勾起瞭劇迷的興趣。

這是在藏傳佛教中

最獨特也最精致的一種宗教藝術

壇城,

是梵文中的一個概念,

音譯過來即曼陀羅,

它不是我們現實中的某個城市,

而是修行者腦海中想象的

佛的宮殿。

據佛經記載,

古印度密宗,

在修法處建起圓形或方形的土臺,

以防止外道 " 魔眾 " 侵入,

後來逐漸演變成多種形式的壇城,

例如手繪、銅鑄、沙砌、木雕等。

大小不一的壇城,

代表著不同的佛陀世界。

而其中最震撼的,

莫過於壇城沙畫,

相傳 2500 多年前,

釋迦摩尼曾親自指導弟子制作沙壇城,

從此這門精致絕倫的宗教藝術,

便歷代相傳無間斷。

十一世紀,

這門藝術隨著佛教的傳入進入西藏,

保存至今。

按照藏傳密宗的傳統,

隻有少數喇嘛才能掌握

壇城沙畫的制作技藝。

在制作之前,

要經歷漫長而嚴酷的訓練期,

因為這種獨特的創作

整個壇城圖畫必須一氣呵成,

沒有絲毫修改的餘地。

乍看之下,

壇城沙畫的造型就是若幹個

由方圓組成的、

對稱的封閉圖形,

中間用五色的彩沙

描繪出絢麗至極的圖案,

層層疊疊、似城非城,

仿佛乾坤萬物都囊括其中,

充滿瞭神秘的美感。

制作壇城沙畫的原料

彩色沙粒,

是喇嘛們手工磨制特殊石頭

並加水沉淀,瀝水曬幹,

再經洗料、篩選等工序得到精致的沙粒。

除瞭基本顏色紅黃藍綠白黑,

還能自配出多種其他顏色。

制作沙畫之前,

喇嘛會先在臺座上

勾勒出壇城的幾何圖案,

打上基線、對角線、方形、圓形等元素,

然後描輪廓線,

再從中間向外繪制。

每一個步驟和細節,

都有一套完整嚴密的體系,

不能妄加改動,

喇嘛必須謹記在心。

把磨好的彩沙裝在錐形銅管裡,

通或輕或重地敲打

以控制流量,

將沙子漏在畫好的幾何圖案上。

大小不一的銅管作用不同:

寬口的用在空白較多的地方,

尖細的用在較為細致的地方,

如植物和法器。

由於細沙隻是堆積在線圖上,

不能固定,

所以制作過程非常緩慢,

就連呼吸都需要格外註意。

三平方米左右的壇城,

四個喇嘛至少要用

五六天的時間才能完成,

制作壇城沙畫的時間一般在冬季,

因為這個時候寺院的法事活動較少,

這個時候盤坐在地面上,

能感覺陣陣寒氣逼人。

對喇嘛的體能、記憶、技巧

都是極大的考驗,

他們靠著內心最虔誠的信念,

一點點完成重復又枯燥的動作。

經歷漫長細致的創作後,

一幅壯麗異常的沙畫完成。

這也就意味著,

它也將在不久後消失。

經由眾僧觀摩後,

沙畫會被喇嘛們毫不猶豫地毀壞,

瞬間變為一堆沙丘,

一半被掃亂儲存起來,

剩下一半倒入河中,

將壇城的祝福與神秘引向世界。

有人說:

壇城沙畫難建而易毀,

最能揭示大千世界

虛幻無常的本性。

一切美好終有消亡的時刻,

這樣才能才凸顯珍惜的意義。

某種程度上,

這也像是生活的某種隱喻,

漫長的付出、短暫的收獲

以及痛苦的失去。

BBC 紀錄片《輪回》的結尾,

呈現的便是壇城沙畫被摧毀的畫面,

或許這正呼應著它的片名,

每日清晨,

須彌山下的信徒

仍在繼續朝拜,

下一個時輪金剛日,

又一座壇城沙畫將會被制作,

也會以同樣的結局消失,

唯一不變的,

是他們堅定而又虔誠的內心。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