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暑假,
莫高窟又犯 " 熱感冒 " 瞭。
遊客蜂擁至沙漠小城敦煌,
海浪般一波一波地湧進狹小的洞窟。
從 7 月 1 日起,
莫高窟啟動應急參觀模式,
卻依然緩解不瞭遊客參觀的熱度。
不僅 6000 人次的最大遊客承載量日日滿額,
甚至隔日應急參觀都不能滿足遊客需求。
距媒體報道,
莫高窟當下可以用 " 摩肩擦踵 " 來形容。
光排隊就要花上 40 分鐘,
大大壓縮瞭參觀時間。
再加上天熱、人多,
洞窟內空氣混濁,
現場遊客紛紛反映參觀體驗不太好。
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名聲在外、
遊客寧願忍受種種參觀不便
也要堅持打卡的 " 景點 ",
至今沒有被評上 4A、5A 景區?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 5A 景區評選的標準。
總之,
5A 景點的評定綜合瞭自然景觀、
人文景觀、交通條件、接待設施等指標,
要求景區周邊要形成完整的服務體系。
前幾年敦煌有句宣傳詞:
甘肅的蘭州,中國的酒泉,世界的敦煌。
莫高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
歸屬於國傢文物局系統,
自然不能被當做景點進行商業化運營,
它的合理保護遠比開發旅遊資源更重要。
但其實在地方政府和莫高窟的
主管單位敦煌研究院之間,
也曾有過景區參評與否的 " 拉鋸戰 "。
這場 " 戰爭 " 在研究院的堅持下獲勝,
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研究院的
前院長樊錦詩先生。
70 年代時,
有的洞窟已經模糊退化,
有的甚至脫落瞭。
而隨著莫高窟對外開放,
一年數十萬遊客參觀,
令原本就狹小的洞窟和脆弱的壁畫不堪負重。
可是不讓看是不行的,
看壞瞭也不行,
樊院長夜夜難眠,
總擔心有一天從夢裡醒來,
莫高窟消失瞭。
即使回絕瞭地方政府的評級請求,
莫高窟還是在不可逆地消亡中。
於是當時這位年近 70 的老人傢
決定為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
每一尊彩塑建立數字檔案,
利用數字技術讓莫高窟 " 容顏永駐 "。
2016 年 4 月,
網站 " 數字敦煌 " 上線,
人們不必去敦煌就能參觀 30 個經典洞窟、
4430 平方米壁畫。
莫高窟終將生病老去,
但這些數字影像將長留人間,
延續莫高窟的神秘傳說。
在敦煌,
" 敦煌人 " 包括兩個群體:
敦煌當地的百姓,
和常年紮根於此的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員,
後者又常常自稱敦煌莫高窟的 " 守窟人 "。
這個地處戈壁荒漠的敦煌研究院,
擁有的博士生數量在全國
文物保護界位列第一!
無論是世代生於斯、長於斯的百姓,
還是五湖四海為著一份熱愛而來的 " 守窟人 ",
都對這裡充滿感情。
其實一直以來,
A 級景區評選就不是一件 " 接民氣 " 的事。
各地景區使出大招迅速達標,
之後望穿秋水,
就像等待一匾金字招牌,
似乎評上 5A 就能錢途無量。
有的地方政府更是把這當成一項面子工程,
"N 年內發展 N 個 5A 景區 "
常常成為地方建設的一句勵志口號。
兩年前中新網做瞭一個網絡綜合調查:
" 你最想吐槽哪個 5A 級景區?"
調查顯示,
網友吐槽嵩山少林寺的呼聲最高,
其次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山東泰山景區。
大部分網友認為有些 5A 景區
門票說漲就漲太任性,
而景區配套服務太極品、
商品千篇一律質次價高。
曾有網友這樣調侃 5A 景區開封清明上河園:
如果按照《清明上河圖》建一個清明上河園,
再請演員重現當年繁華,
跟遊客來點互動就算 5A 級景區的話,
是不是把《富春山居圖》
按照原樣推個土坡出來,
也能吸引大批遊客呢?
長期來看對當地旅遊絕不是一件好事。
在莫高窟,
沒有歌舞表演,
不能燒香拜佛,
除瞭書店、餐廳和小賣部,
沒有其他的商業項目。
這裡的講解員都是資深研究員,
他們每天兢兢業業地為遊人講解,
對遊客的疑問總會耐心解答。
身處其中,
即使對莫高窟藝術並無過多瞭解,
也能深深感受到厚重文化的力量。
餘秋雨曾寫過,
它的存活,
不僅凝結瞭一代代工匠的心血,
更是融入瞭無數文保人的脈搏。
唯 "A" 才優的旅遊風氣已經過時,
如今的旅行者更願意參與
和城市內在氣質吻合的旅遊體驗。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