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個地標,看盡京城 50 年

11-13

建築,是城市發展的歲月地標,銘刻瞭一個時代的變遷。

在北京城裡,能擔起這種分量的,除瞭故宮、頤和園這種古建築,還有廣為人知的"十大建築"。

所謂"十大建築",起初是老百姓口口相傳叫出來的。1959年秋,人民大會堂、軍事博物館等十項國慶獻禮工程竣工,北京"十大建築"之稱不脛而走。

而後,北京又數次評選"十大建築",每一代都記錄著京城發展的新軌跡。

50年代十大建築

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築"也可視為當時的國傢十大建築,它是建國10周年的獻禮工程。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在北京建包括萬人大禮堂在內的一批重大工程。到瞭1959年9月,僅用瞭一年時間,10項工程就全部完工,總建築面積67.3萬平方米。

它們就是影響最大的、知名度最廣的,北京"十大建築"。

人民大會堂

1 /10

人民大會堂的修建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

周總理親自參與方案的設計及監督。

其工程結構之復雜、裝修標準之高,

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之多,

施工速度之快,都屬當時國內之最。

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

(現國傢博物館)

2 /10

一座建築分屬兩個國傢級博物館,

北半部是中國革命博物館,

南半部為中國歷史博物館,

在同期的工程裡稱得上"奇觀"。

改建為如今的國傢博物館後,成為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3 /10

它藏有6000餘件珍貴的文獻、實物、照片、圖表和模型,

是我國唯一的國傢級大型綜合性軍事博物館。

農業展覽館

4 /10

農展館的位置、規模和佈局均由周恩來總理敲定,

1959年正式落成後,舉辦瞭建國後第一個全國性的大型展覽,開創瞭京城近40年的展覽歷史。

民族文化宮

5 /10

南臨長安街,東臨西單商業區,

是一座具有博物館性質的民族風情展覽館。

工人體育場

6 /10

僅用時11月零13天,

一座巨大的橢圓型建築,

在北京東郊的一片大葦坑上拔地而起,

第一屆全運會在這裡舉行,

第十一屆亞運會也在這裡開幕。

北京火車站

7 /10

當時我國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鐵路客運站,

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

民族飯店

8 /10

當時中國的"五星級"飯店。

曾經有三十多個國傢的元首在此下榻,

舉世矚目的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消息,

就是從這裡向全世界發佈的。

華僑大廈

9 /10

位於王府井大街的華僑大廈,

是在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倡議下建成,由此得名,被視作"華僑之傢"。

如今的華僑大廈是在原有位置重新修建的。

釣魚臺國賓館

10 /10

這是中國"最神秘"的頂級賓館,

也是領導人會見和宴請外國首腦的主要場所。

半個多世紀以來,不同國傢、不同地區的元首、政府首腦在這裡下榻,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80年代十大建築

第二屆"北京十大建築"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此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

1988年4月3日,這一天發行的80餘萬份《北京日報》上印制瞭選票,請北京人投票定奪。最終,這次評選回收選票22.5萬張,以得票多少選出瞭北京圖書館新館等1980年代"十大"。

這次評選出的建築,基本是現代主義風格,反映瞭中國當代建築起步階段的水平。

北京圖書館新館

位於朝陽區華威橋東南側,

1987年10月6日建成開館,

是當時亞洲地區最大、藏書最多的圖書館。

中國國際展覽中心

2 /10

位於朝陽區北三環東路內側

在1993年以前,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展覽館。

主體館(1號館)建築總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

中央彩色電視中心

位於玉淵潭湖畔的中央彩電中心,

有56塊熒屏組成的大屏幕墻、

當時位居亞洲之冠的101個錄音室、

以及國內最大的1000平方米演播室。

首都機場候機樓

4 /10

首都機場於1958年3月投入使用時,隻有一座小型候機樓,主要用於VIP乘客和包租飛機。

直到80年代,機場大規模擴建,

才擁有瞭第一個具有現代化設施的機場建築物。

北京國際飯店

位於東長安街上的北京國際飯店,

在造型上打破瞭"火柴盒"模式,

以寬大的弧形墻面顯示出一種現代化的氣派,

頂部的旋轉餐廳,將"觀賞城市天際輪廓線"的新式享受引進瞭古都。

大觀園

6 /10

位於西城區南菜園護城河畔的大觀園,

是由紅學、古建、園林、清史等多方面專傢、學者設計建造的古典園林,再現瞭《紅樓夢》中的官府園林風采。

長城飯店

位於朝陽區東三環北路的長城飯店,

我國首傢中外合資的五星級飯店,

在當時沒有經驗可供借鑒的情況下,

開創瞭改革開放時期我國旅遊業新的發展模式。

中國劇院

座落於北京西郊萬壽寺附近,

是我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大型歌舞劇院。

抗日戰爭紀念館

座落於豐臺區盧溝橋畔,

是第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

東四十條地鐵站

地鐵2號線的東四十條地鐵站,

地下建築面積達2.6萬平方米,

是我國地鐵建設的代表性成果,

被譽為立體交通的典范。

90年代十大建築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中式"的"大觀園"項目能入選"十大建築",反映瞭當時人們對中國傳統建築的留戀。

那麼到瞭九十年代,十大建築在融入中國傳統建築語言的同時更具現代感,一半以上入選建築試圖兼顧"傳統"與"現代"。

2000年9月,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電視臺聯合市規委等主辦"北京九十年代十大建築評選"。這次評選共收到63.5萬張選票,遠超該年電影百花獎的選票數。最終選出瞭中央電視塔等1990年代"十大"。

中央廣播電視塔

東臨玉淵潭,南望公主墳的中央廣播電視塔,

386米的高度相當於9座景山,號稱"亞洲之最",

建成開放後,攀登電視塔大賽在此後多年一直是相當火熱的群眾活動。

奧林匹克中心及亞運村

位於朝陽區西北部的奧體中心和亞運村,

是為舉辦第十一屆亞運會而建的代表性建築群,

總建築面積達64.7萬平方米,包括遊泳館、體育館、田徑館、曲棍球場等50棟建築。

新世界中心

3 /10

位於崇文門外大街西側,

是上世紀90年代新興的代表性商業中心,

倒梯形的屋頂設計,吸取瞭古典建築中的"鬥拱"概念,展現瞭"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設計特色。

植物園展覽溫室

"根莖"交織的傾斜玻璃頂棚,

仿佛一片綠葉飄落在西山腳下,

這是目前世界單體溫室面積最大的展覽溫室。

首都圖書館新館

建築面積3.7萬平米,高49米,藏書400萬冊。

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

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

采用紅磚墻、坡瓦頂、拱門窗,

保持瞭清華園原有的建築特色,是傳統的出色承繼。

外研社大樓

位於海淀區西三環北路的外研社大樓,

深紅色的、粗糙的墻面是獨特的標志,

這在當年的北京是一個創舉,

也被譽為"中國出版業第一樓"。

恒基中心

位於北京火車站東側的恒基中心,

鐘樓形狀的屋以綠銅板取代琉璃瓦,

外墻采用掛花崗巖,配綠色雙側保溫玻璃,

這些新技術在當時均屬領先。

新東安市場

位於王府井大街老東安市場原址,

繼承瞭老東安市場室內商業的傳統形式,

采用瞭6米寬步行街為主骨架,立面造型保持古都風貌,承載瞭老北京商業文化的傳統。

國際金融大廈

位於西長安街南側的國際金融大廈,

由四座天橋連接,南高北低錯落有致,

大樓外飾櫻花紅大理石,輔以中式格柵圖案的玻璃窗,

直徑達16米的玻璃雕塑,宛如一顆碩大的鉆石鑲嵌在群體建築之中,使人遐想不盡。

新世紀十大建築

進入2000年,尤其是北京申奧成功後,北京的城市建設進入瞭大規模高速發展時期。全球知名建築師雲集北京,參與北京城市建築的設計和施工。伴隨著各種建築作品拔地而起,北京幾乎成瞭一座"世界建築博物館"。

2009年4月,北京日報與市建築業聯合會主辦"北京當代十大建築評選"。候選項目多達50個。

這次評選共收到平面媒體選票、手機短信選票、網上選票971萬張,是1999年收回的63萬餘張選票的15倍,反映瞭奧運熱潮下人們對首都城市建設的空前關註。

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

建築面積高達132萬平方米,

是此次候選項目中體量最大的建築,

也是世界第二大的單體航站樓。

國傢體育場(鳥巢)

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

2008年奧運會最具標志性的建築。

國傢大劇院

典型的國際設計師作品,設計別出心裁。

整個建築漂浮於人造水面之上,猶如一顆浪漫的"湖中明珠"。

北京南站

2008年8月擴建完成後,

北京南站每年的客運量超過1.5億人次,

主站房以天壇鳥瞰效果為基本形狀,極為獨特。

國傢遊泳中心(水立方)

國傢遊泳中心也是經典的奧運建築,

"水立方"與圓形的"鳥巢"互相呼應,

體現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圓地方"的設計思想。

首都博物館

位於復興門外大街的首都博物館,

由中法聯合設計,是當時北京市投資規模最大的文化公益設施。

北京電視中心

地處CBD核心區域,

承擔瞭29屆奧運會主要轉播任務,

是當時北京市最高的純鋼結構建築。

國傢圖書館二期

位於中關村南大街的二期工程竣工後,

國傢圖書館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數字資源基地。

新保利大廈

位於東四十條橋西南角的新保利大廈,

東北立面90米高、60米寬單層網索點支式玻璃幕墻

安裝難度很大,被認為是"世界第一"。

最後一個當代十大建築,您猜猜是哪個?

A.國傢體育館

C.中國地質博物館

B.中國尊

D.北京天文館

下拉處查看答案

國傢體育館

北京奧運會三大主場館之一,

奧運期間主要承擔瞭競技體操、蹦床和手球比賽項目,可容納觀眾1.8萬人。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