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歲的潘美玲來自浙江嘉興,年輕時做過 8 年的代課藝術老師,有著較深的書法功底和音樂修養,自 2014 年起開始隱居在安徽省東至縣的九華山,附近山村的留守兒童陸續跟隨她學習音樂、書法。三年過去,曾經調皮搗蛋的山裡娃變得聽話,曾經自閉的留守女孩變得自信,但是潘老師居住的廢棄小學年久失修,被鑒定為危房。攝影 / 嘉興日報 田建明
2014 年秋,潘美齡參加中科大中華文化大學堂的活動,來到東至縣陶公祠追尋陶淵明足跡,彼時,兒子出國讀書,母親身體健康,當過老師,經營過企業的潘老師,想瞭過另一種生活。九華山鳥鳴山幽,讓她一見鐘情,便在一座小寺廟住瞭下來,每日用小篆抄寫心經研習書法。
" 山上有人寫字 " 的消息傳到瞭村裡,沒幾天,就有大人帶著孩子爬上山來找潘美齡教書法,而潘美玲來者不拒,義務教學。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是名符其實的留守兒童," 身上充滿野性,眼裡卻充滿純凈 ",這是潘美玲對孩子的評價。
寺廟用水不便,在村民的建議下,潘美玲在廢棄數年的花塘小學住下瞭,校舍廢棄八年,塵泥滲漉,院落裡雜草瘋長,墻壁多處有裂紋,窗木已腐爛透風,但是黑板還在,就這樣," 花塘公益藝術課堂 " 正式開張,周末集中上課,平時隨到隨學。
一樓的一間舊教室稍為修葺後,潘美齡白天在這裡寫字,晚上就睡在村民送的幾條板凳上。簡樸的生活,難不倒她,可怕的是這山林掩映的舊院落裡,常有蛇、蜈蚣等出沒。一夜大雨,電閃雷鳴,潘美玲看到一條花蛇溜進室內,嚇得坐瞭起來,蛇也發現瞭潘老師,便盤在墻角,就這樣一蛇一人 " 對峙 " 瞭一夜。天亮後,潘老師才找人將蛇引到室外。
課堂如今登記學生近百人,日常學習 30 餘人,覆蓋方圓三四十裡的山村。有些孩子離得遠,傢長駕電瓶車騎上 20 多裡山路,然後在鄰村小賣鋪充電,緊接著再走數裡來學校,風雨無阻。" 下雨天,當我看到一個個孩子淋成落湯雞站在我面前時,我好像找到瞭自己堅持下來的意義。" 潘美玲說。
山裡的孩子,因為潘美玲的到來,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周來瞭四五個孩子,第二周來瞭十幾個孩子。潘美齡記得,第一節課,孩子們完全不懂音名、唱名是什麼,他們坐在小板凳上看著自己,但是後來孩子們都發生瞭非常大的變化。
當初,6 歲的慧慧來學習,口齒不清,她的奶奶覺得這個孫女有病,準備送去城裡大醫院看看。慧慧的爸媽因為傢中沉重的債務而分開,媽媽離傢,爸爸長年外出打工還債。奶奶拉扯著慧慧過苦日子,心裡有氣不免往她身上撒。潘美玲從輔導慧慧朗誦三字經入手,並輔以葫蘆絲課程培養興趣。現在的慧慧在潘美玲的帶領下走出陰霾,在音樂中感悟到快樂,不再自閉。
儲熙媛跟隨潘美玲學會瞭吹葫蘆絲,目前他在杭州的一傢打工子弟學校讀書,成瞭學校的文藝骨幹,經常登臺表演。
小雲因為父母離異,一度很自閉,目前跟隨潘美玲學篆書和葫蘆絲,進步迅猛。
曉鵬來自鄰近的白石村,是被爸爸硬拖進來的。在學校,他是 " 混世魔王 ",對同學拳打腳踢,向老師告狀的孩子排著隊。曉鵬第一次看到潘美玲寫書法的狀態,被專註的書寫狀態所吸引,隨後,他也試著拿起毛筆在宣紙上寫瞭起來,潘美玲鼓勵他有些筆畫寫得很棒。從來都是挨批的曉鵬第一次被表揚,臉紅瞭有些不好意思,他對潘美玲的隸書字帖產生興趣。
隨後曉鵬又學習瞭笛子、葫蘆絲等樂器,進步很快,爸爸帶他去樂器行買笛子,他的笛聲讓老板震驚。學校的老師反應,這孩子過去是 " 拳不離手 ",現在是 " 曲不離口 ",調皮搗蛋變成瞭彬彬有禮的文雅書生。
" 人之初,性本善;茍不教,性乃遷 "。潘美玲解釋道," 人生下來本是好的,不教育才會變壞 "。
路遠的同學在儲熙媛傢集合吃飯,晚上一起上課。
每次潘美玲有瞭離開的念頭,孩子們就會喊著 " 潘老師你不要走 ",她就不忍心丟下這些孩子。" 留守兒童問題很多,我做一點,就可以改變一點。" 她說。
日前,廢棄學校年久失修,被判定為危房,當地村民在校園內重新規劃瞭地基,打算建新教室作為公益課堂提供給潘美玲使用,愛心人士也為這座校舍捐瞭款。
" 在窗明幾凈的新教室,恐怕學生會越來越多 ",潘美玲展望即將開建的新教室,她說,最好有一間大教室,裡面掛滿孩子們的字畫,像一場永不落幕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