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正在補充近年來鋼鐵領域的新進展,準備後年再版這本書。" 崔崑手裡拿著的,是他在 81 歲時動筆寫作的《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這本我國首部全面系統介紹特殊鋼的百科全書,由一位耄耋老人以 6 年之力,在電腦前獨自敲打而成。
站在書架前,92 歲的崔崑院士(上圖,崔崑在武漢傢中。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依舊精神矍鑠、思維敏捷。
" 崔老本身就是一塊千錘百煉的特殊鋼。"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路鋼說,崔崑用 60 年黨齡、70 年教齡,為國傢鋼鐵事業作出瞭突出貢獻,詮釋瞭一位知識分子的傢國情懷。
勤奮報國:" 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鋼種 "
" 我這一輩子,不謙虛地說 4 個字就概括瞭——勤奮、報國!" 談及自己的人生感悟,崔崑如此說。
確實,崔崑一生,便是勤奮向學、矢志報國的一生。崔崑年少時,傢鄉濟南被日寇占領,燕京大學畢業的父親毅然離開被日本人接管的洋行,攜全傢回到老傢濟寧,並鼓勵兒子離開淪陷區,到大後方去繼續讀書。1944 年,崔崑考入西遷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機械系,1948 年留校任教,隨後與鋼鐵結緣。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鋼鐵是工業脊梁,而高性能的特殊鋼,更是托舉一個國傢鋼鐵工業水平的巨臂。但當時的武漢大學並沒有這個專業。1958 年,崔崑被公派前往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鋼鐵專業大學——莫斯科鋼鐵學院,專攻金屬學及熱處理專業,兩年的留學生涯讓他將特殊鋼定為日後的研究方向。
1960 年,崔崑學成回國。那時,我國工業生產急需高性能新型模具鋼,卻無力自主生產,進口價格是普通鋼的 10 倍以上。" 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鋼種!" 崔崑和同事們加緊建設實驗室。買不到儀器設備,就帶著同事們自己動手做。4 年後,終於建成瞭裝備比較完整的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實驗室。
" 那時電力供應不足,課題組所用鹽浴爐等設備耗電量大,隻能在用電低峰時使用,夜間上班是常態。" 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鳳雲回憶,因為沒有控溫自動化技術,當年崔崑常常通宵守在 1200 多攝氏度的鹽浴爐旁,手指按著控溫開關,眼睛緊盯著儀表數字,絲毫不敢懈怠。熬夜之後,白天崔崑還要照常上課,絕不要求學院照顧。最終,崔崑和研究人員一同研發瞭低鉻模具鋼,含鉻率降低到 4%,使用壽命延長一倍,打破瞭國外壟斷。
1981 年至 1991 年,崔崑連續獲得三項國傢發明獎。他還先後承擔國傢及省部級科研項目近 20 項,研制成 10 種新型模具鋼,6 種列入國傢推廣計劃,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 15 項,解決瞭許多生產難題。
與崔崑夫婦相識多年的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原副書記梅世炎說,按當時的價格計算,崔崑的研究取得直接經濟效益累計超過瞭兩億元。
1997 年,崔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嚴謹治學:" 做人為學如煉鋼般一絲不茍 "
" 我們想給崔老安排個秘書,幫他整理資料,可是他拒絕瞭。自學電腦、親自整理書稿,連圖都是他自己畫的。" 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黨委原書記鄭恩焰介紹,2006 年下半年,崔崑開始搜集資料著手寫書,克服種種困難,於 2012 年完成《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1754 頁,200 多萬字,含圖 828 個、表 646 個。該書責任編輯牛宇鋒介紹,近年來我國鋼鐵工業快速發展,但某些高端特殊鋼產品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業界急需一部全面反映特殊鋼發展的書籍。崔崑完成瞭這一工作。
很難想象,一位 81 歲的老人,如何獨自學習計算機軟件、打字繪圖,將一生的研究編輯成書。
在教學中,崔崑也以 " 實幹 " 作為招收學生的最重要標準。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高校院系調整中,武大機械系並入華中工學院。1981 年,崔崑領導的華中工學院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專業成為全國高校該學科首批 6 個博士點之一。作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他共培養瞭 24 名博士、23 名碩士。
學生不多,是因為崔崑要求嚴格。" 我不想培養次品和廢品。我招的學生,進門時學歷有高有低,但個個都想幹事、能幹事。反之,那些隻想混文憑的人,我不歡迎。" 崔崑介紹,學生中有 10 多人已是博士生導師,在各自領域取得瞭不小的成就。
" 崔老師做人為學如煉鋼般一絲不茍 ",崔崑的首批研究生張同俊如今也是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的教授,他對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印象深刻。"《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書稿出來後,崔老師專門讓我們兩位弟子看看有沒有毛病,我們將熱力學方面數據重新算瞭一遍,幾乎挑不出一點毛病!" 他說。
更讓華中科技大學的師生們感動的是,一件襯衣可以穿 30 年的崔崑,對傢庭困難的學生卻非常大方。2013 年,他和夫人朱慧楠將全部積蓄 420 萬元捐出,設立 " 勤奮勵志助學金 ",每年資助 45 名本科生,每人 8000 元。
" 崔老多年來用行動生動詮釋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師生樹立瞭榜樣。" 崔崑的同事李德群院士如此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