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社廣在河北省魏縣崔閣村擔任村醫 20 年,他累計為近 20 萬人次的村民看過病。崔閣村是貧困村,為瞭節省村民的醫療費用,他都是根據病情按粒給患者開藥,有的藥甚至掰開半片出售,普通感冒最低一天一塊錢的藥。
崔閣村全村共有 600 多戶,因為每天要例行去給村裡出診,蔣社廣早上六點鐘起床後,就開始準備需要使用的物品和藥品。
1997 年 7 月,蔣社廣到崔閣村幫親戚看病,瞭解到該村缺少醫生,便和妻子在這裡開瞭傢診所。從此,開始瞭長達 20 年的村醫生涯。今年 72 歲的低保戶田玉芳,因身體不好而常年吃藥。考慮到她的孩子在外打工,隻要從門口路過,蔣社廣便會過來看望一下老人。
崔閣村是傳統農業種植村,沒有企業,加上之前村內道路也年久失修,坑窪不平,嚴重制約著村莊發展,群眾增收困難。村民王海英感冒發燒瞭,還伴有咳嗽。蔣社廣詳細看瞭她的病情後,給她包瞭兩三天的藥,這些藥的費用加起來花費瞭 6 塊錢。
按粒開藥,是蔣社廣多年來的習慣,有時還會根據劑量,把一粒藥掰成兩半。每次問清楚病情後,蔣社廣就會把每天需要服用的藥,分別包在四方的紙裡。這樣的方法,不僅價格低,而且幫助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輕松省去瞭區分各種藥物的步驟。
村裡的一個 11 歲的孩子患瞭鼻炎,考慮到孩子不喜歡吃藥,蔣社廣按照他病情,自己配瞭藥,給孩子噴瞭幾次後,鼻炎的狀況好瞭許多。由於村裡的年輕人外出打工,平常很少回來,傢裡帶孩子的任務都是爺爺奶奶在負責。每次看到有孩子過來看病,蔣社廣和妻子李美玲總是多逗一逗小朋友,為的就是減少孩子對於吃藥打針的恐懼感。
在平常的看病的時候,除瞭按粒給病人開藥讓他們省錢,蔣社廣覺得有些病並不需要吃藥,他常常會為村民施以針灸緩解病痛。這種治療方式,在其他地方,需要收費幾十元一次,而蔣社廣這裡都是免費的。
天氣越來越寒冷瞭,有老人過來輸液的時候,蔣社廣就拿出被子給老人蓋在身上保暖。正是這些小細節,讓病人覺得心裡暖暖的,他們在聊天時笑著說:" 看到蔣醫生病就好瞭一半。"
有時候,蔣社廣一天要出診五六次,為瞭怕忙起來忘瞭時間,他就用手機上鬧鐘,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落下瞭哪位鄉親。村民崔照峰在縣城的一個工地上磕破瞭頭,專門回到村裡找蔣社廣幫他看。幾天裡,蔣社廣陸續給他消炎抹藥再包紮,所有治療費用才 10 塊錢。
村民崔愛強的媳婦在山東青島打工,由於工作較忙腰疼又犯瞭。她趕緊打電話,讓老公找蔣社廣幫忙看看,需要用什麼藥。崔愛強用手機把藥的名字拍下來發給她,按照藥名在當地買藥治療。多年來,蔣社廣成瞭村民心裡的依靠。無論春夏秋冬,蔣社廣都是 24 小時隨叫隨到,趕上換季病人多的時候,他晚上睡覺都不敢脫衣服。
每次出診之後,村民總是對蔣社廣一遍遍地感謝又感謝。行醫這麼多年,有一件事讓蔣社廣最難忘。十多年前,一位村民患上瞭面癱,嘴歪眼斜,而她的兩個兒子,也正是找對象的時候,她特別怕別人背後說什麼,而影響孩子成親,非常著急地找到蔣社廣。蔣社廣通過針灸和吃藥,很快就給她治好瞭,如今都做瞭奶奶。蔣社廣說,有時候不僅治好的不僅僅是病痛,連心病也會一起治好瞭。
蔣社廣抽時間去十幾裡地遠縣城的藥店裡進藥。蔣社廣的父母在邯鄲生活,由於年齡大瞭,身體不太好。前幾天他的母親病瞭,妹妹打電話讓他過去看看。因為每天要出診走不開,他隻好把媽媽需要的藥寫下發給瞭妹妹。
蔣社廣的妻子李美玲作為診所裡唯一的 " 護士 ",日常的事情並不比蔣社廣少。每次出診前,李美玲都會幫他準備一些物品。他的妻子無奈的笑著說,這麼多年瞭,我們倆基本上沒有一起出去串過門,即便是親戚傢結婚,也是趕著吃飯點過去,然後匆忙吃個飯就趕回來,都沒有時間和他們聊聊天。
蔣社廣的門診用的是親戚傢的老房子,條件比較簡陋。他的妻子李美玲在房間裡養瞭一些花草和綠植,希望盡可能為病人提供一個好的環境和心情。
和對待病人的細致入微相比,他們倆的生活,可以說一塌糊塗。由於斷斷續續有人過來看病,加上經常出診,蔣社廣根本沒有辦法正常的吃好一日三餐,在他的傢裡,放著很多的燒餅、面包、餅幹等方便食品,餓瞭隨便吃幾口,然後喝點水。有時候把菜洗好切好準備做飯,忙完病人時間太晚也就不做瞭,隨便吃點就能對付一頓。
夫妻倆的傢裡很簡單,沒有過多的傢具和裝飾。
半夜,送完病人,蔣社廣還在記錄病人的情況。他說,以前村裡人生病不看醫生,覺得扛一扛就過去瞭。如今,蔣社廣經常幫他們量血壓,普及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大傢已經有瞭健康意識,現在村民如果不舒服瞭就會主動過來咨詢打聽。村民的生活質量,就這樣隨著蔣社廣常年累月的科普而慢慢提高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