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慈善”主播獲刑!人類不該被技術拖曳而行

09-09

涼山 " 偽慈善 " 案塵埃落定。9 月 7 日上午 , 涼山州佈拖縣人民法院對快手直播平臺主播楊某、劉某網絡詐騙犯罪案進行瞭一審宣判,兩人分別獲刑三年八個月、三年六個月,二人通過網絡直播獲利近 50 萬元。

2016 年,兩人帶網友先後多次到佈拖縣境內的山區,借公益之名召集貧困老人和小孩,給他們發給 200 至 2000 元不等的人民幣現金,並全程進行攝像和照相。拍攝完後,將發放的錢收回,隻留給瞭部分老人和孩子 20 至 200 元不等的錢物。而這一切,隻是為瞭在直播中 " 漲粉絲 "。

楊某與劉某玩弄網友們的愛心與溫情,理應受到法律的嚴懲。隻是,兩人何以能瞞天過海,一度名利雙收?直播這一新的技術手段 " 功不可沒 "。在鏡頭前,貧困老人和小孩確確實實收到瞭禮物和現金,再輔以直播帶來的 " 真實性 ",自然讓眾多網友難以分辨其中真偽。如果說,街頭上的行騙者尚有跡可循,想讓人們識破電腦屏幕後的種種貓膩就有些勉為其難瞭。可見,科技的發展既能提供更多奉獻愛心的渠道,也有可能成為某些別有用心之人的幫兇。

不久前," 一元購畫 " 活動走紅朋友圈,也掀起瞭一股捐款熱潮。精美絕倫的繪畫作品與自閉兒童的身份形成鮮明反差,戳中瞭網友心中的柔軟之處。但隨之而來的,是對畫作是否代筆和籌款資金去向的質疑。對網友們來說,他們沒有也不可能追索到活動背後的關鍵信息。我並非要惡意揣度這一活動的初衷,但在這一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呈現哪些內容,屏蔽哪些要素,完全可以通過日新月異的技術手段來實現。

各種新的媒介形態擴大瞭人們的社交圈,也使各類圖謀不軌的信息得到瞭病毒般傳播的機會。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新的傳播渠道必將不斷湧現。它們會降低溝通成本,還是會淪為防不勝防的作惡工具?這無疑是值得擔憂的。

當然,大可不必因噎廢食。科技的進步是大勢所趨,無可阻擋。問題在於,人類不該被技術拖曳而行,完全喪失主觀能動性。在涼山 " 偽慈善 " 案中,直播平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直播內容缺乏監管與審核,直播平臺隻顧經濟利益,是導致各類主播肆意妄為的重要原因。

說到底,技術究竟是福音還是禍水,仍然取決於人。用新技術來推廣慈善活動,本是一件美事,而楊某、劉某等人既然能從涼山偽慈善案獲利,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民眾對慈善的熱情。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確保技術被用在正途,才是當務之急。

撰文 / 李勤餘 編輯 / 楊鑫宇

本微信文章轉載請標明出處,並註明微信公號:海運倉內參 ( ID:hycplb )

如想閱讀更多評論,請訂閱微信號 " 中青評論 "(微信號:cydplb)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