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我,又不以自我為中心,我用規則打造好教養的娃

01-26

讓 " 熊孩子 " 變得講規矩有教養,除瞭做夢還有什麼好方法?

當然有啦,不然我怎麼敢在這兒跟大傢嘚瑟。

以前的以前,我們傢就有個 " 熊孩子 ",經常讓她媽犯尷尬癌。

去餐館吃飯,說好瞭要保持安靜,沒一會聲音分貝就越來越高,興至酣處,幹脆站到餐椅上,任我好說歹說也不肯乖乖坐下。

遊樂園裡,大傢都在排隊坐滑梯," 熊孩子 " 嫌等待無聊,抄個近道去插隊,被我死拉活拽弄回來後開始狂嚎,旁邊媽媽那復雜的眼神讓我永生難忘。

基於以上殘酷現實,在看到 " 一媽媽擔心娃哭鬧,給同飛機乘客發耳塞 " 的新聞時,我竟眼前一亮,覺得這麼好的方法自己肯定能用上……

不過,當時我也沒有很擔心。

因為我知道," 熊孩子 " 之所以熊,隻是她剛好發展到瞭 " 自我中心 " 這個階段,餐廳喧嘩也好,拒絕排隊也罷,都是 " 隻看見瞭自己,沒看見別人 " 的表現。

每個娃都要經歷 " 發現自我 ",到 " 自我中心 " 再到 " 適應社會 " 這幾個階段。

你稍加觀察就會發現,2-3 歲的孩子經常把 " 這是我的,我要!" 類似以我為中心的字眼掛在嘴邊,這就是他們發現自我後,開始體驗 " 自我中心 " 的階段。

不過,淡定歸淡定," 自我中心 " 這個階段是要打破的,因為娃最終要適應社會,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圍繞著她一個人轉。

重點是,怎麼做才能既保護好娃的自我,又不讓娃以自我為中心?

我認真思考瞭這個問題,結合實際經驗,得出個結論:

1、盡量不要用蠻力。

假設千尋在餐廳中吵鬧,我一臉厲色呵斥她," 安靜!我不是讓你不準大聲吵鬧嗎?!你再這樣就立即給我回傢!"

她肯定會因為害怕而有所收斂。

呵斥她的我化身成瞭不可挑戰的權威人物,她就算心有不服,自我也隻敢乖乖藏起來。

不過,下次一旦我不在,她立馬會恢復原樣,甚至表現更糟。

而且,蠻力用多瞭,久而久之,娃藏起來的自我會越來越小,搞不好哪天真就找不到瞭。

2、能讓 " 自我中心 " 的熊孩子自然過渡到 " 適應社會 ",唯有建立規則意識。

我記得蒙臺梭利花瞭整整一個章節去講如何平衡娃的自我與服從性,在那一章裡她提出瞭一個新概念,叫 " 靈活的紀律 ",它區別於舊式教育中那種不容反對的、被迫的 " 不許動 " 的強制紀律,是孩子自發的、主動遵守的紀律。

其實,這個 " 靈活的紀律 " 放在今天,就是歐美國傢提倡的 " 規則意識 "。

規則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沒有權威,隻有共同執行者。

先認同,才遵守,這當傢做主的感覺多強啊。

一旦給娃植入規則意識,就如同激活瞭他的正向功能,人自個就開始約束自個行為,還一副 " 我做主,我樂意 " 的小樣兒。

當媽的,隻用負責躲一邊偷樂,想想就很美好吧。

說到這兒,有媽媽舉牌瞭," 你先別說植入‘規則意識’,光是讓娃遵守規則都很難好不好??"

嗯嗯,我相信這是大多數傢長的心聲,因為我自己也是這麼走過來的。

改造一個 " 熊孩子 " 談何容易,僅僅知道建立規則意識肯定不夠,還得明白在實際生活中怎麼做。切身經驗告訴我,有效的規則至少得遵循這麼三個原則:

規則不能厚此薄彼

你制定的規則是針對娃一個人的嗎?

之前,有媽媽跟我訴苦," 我傢孩子喜歡邊吃飯邊說話,說很多話又很大聲,常常耽誤吃飯。我告訴他,吃飯時不大聲說話是我們傢的規則,可是一點效果都沒有。"

我第一反應就是問她," 你的傢人裡,是不是有喜歡吃飯時大聲說話的啊?"

她說," 你怎麼知道?我老公就喜歡在餐桌上侃大山!"

我心想,這位媽媽你真 " 聰明 ",給紀律披上一層溫和的外衣,就想扮規則……這明明就不是規則。

規則是全體人共同遵守的具體規定,請註意,這裡有兩個關鍵詞:全體人、共同遵守。

我們都知道,老師在制定 " 不大聲喧嘩 " 的課堂規則時,自己首先就不能 " 大聲喧嘩 ",否則,還有哪個娃願意遵守?同樣,父母不能要求娃吃飯時保持安靜,自己卻在一邊侃大山。

有媽媽提意見," 大人跟孩子又不一樣,總不能要求他九點睡覺我也九點睡覺吧?!"

嗯,說得有道理。像我這種長期一邊裝睡,一邊焦灼地盼望娃趕緊睡著的媽,太懂個人時間的寶貴性。

不過,關於這點我的理解是 " 吃苦在前,享樂在後 "。當娃的認知水平還沒達到理解你的階段時,你隻能尊重現實,調節自己,跟他遵守同一規則,幫娃養成習慣先。

如果你執意認為,自己看電視,還能讓娃心悅誠服去睡覺。我隻能說,"You can you up"!

我為什麼要遵守規則

娃知道規則帶來的好處和後果嗎?

像小朋友這種追求即時回饋型生物,聽到規則的瞬間,小腦袋就已經開啟瞭速算模式:

我為什麼要遵守這個規則,遵守規則有啥好處呢?不遵守又有什麼後果?如果沒啥好處,後果又不嚴重,我還是假裝沒聽到吧……

在發現這個事實後,我及時采取瞭補救措施,避免隻講規則的片面性,盡量把規則帶來的好處或後果,統統給娃掰透。

遊樂園裡,千尋不是嫌排隊麻煩麼,有次我就故意由著她插瞭個隊。(頂著多大壓力啊,為瞭教育我容易麼)

見有人破壞規矩,其它小朋友紛紛效仿,幾個大塊頭又把她給擠瞭回來。

她嘟著嘴一臉委屈,我說," 委屈啥啊,不是你帶頭插隊的嘛。"

接著,繼續現身說法," 遊樂園制定排隊規則,就是為瞭保證每個小朋友都能玩。要是不遵守規則,你能擠走比你小的,可比你個頭大的也能擠走你,就像剛才那樣,說不定你還得等更久!"

娃又不傻,Get 到利害關系後,妥妥回歸到瞭排隊模式。

我覺得講透規則的利弊,才是正兒八經地內化規則。

否則,娃隻知遵守,不知為何遵守,很容易變成規規矩矩的死腦筋,這就背離我們的教育初衷瞭。畢竟,培養規則意識又不是讓娃臣服於規則,而是要他懂得 : 規則是為瞭更好的自由!

規則全靠言傳身教的堅持

你是不是能夠長期奮戰?

最後,我想說說堅持。

千尋有段時間,喜歡一言不合就大叫。不管在傢還是在公共場合,隻要不開心瞭就扯起嗓子開嚎。我建議她溫和冷靜地講出自己訴求,而不是動不動就大叫。為瞭讓這個規則有效,我是身體力行啊,每次跟她說話,都不忘提醒自己語氣平和一些,再平和一些。

不過很快我就遭到瞭一萬點暴擊,她沒有如我所願快速做出改變,而是照嚎不誤。

好在本人高中就練長跑,意志力頑強。

她繼續大叫,我也繼續堅持我的 " 唐僧式叨叨 "。每次她大叫,我就提醒," 千尋,請冷靜地告訴媽媽你的需求。"

慢慢地,她大叫的時候還真變少瞭。

哈佛大學有個心理學博士,做瞭個名叫 " 知識詛咒 " 的實驗。

讓一個人按自己腦海中的歌曲敲打節奏,其他人來猜。結果敲的人覺得自己敲的已經非常清楚瞭,很著急,覺得猜的人怎麼就 get 不到呢!猜的人則一直不明所以。

知識詛咒意思就是,敲的人和聽的人因為擁有不同的知識儲備,所以一方覺得理所當然的事,在另一方看來卻並不清晰。

同樣的道理,大人能輕松理解的規則,孩子理解起來卻很難,他需要反復練習。

這個過程可能比較長,你得做好長期奮戰的準備。

現在,千尋 " 熊 " 的時候,我就會提醒自己:

1、我有給她制定規則嗎,如果沒有,我需要幫她認識規則。規則是大傢都要遵守的嗎?如果不是,我需要身體力行,從高高在上的規則制定者變為平等的共同遵守者。

2、我給她講過為什麼遵守規則嗎?如果沒有,我需要將規則帶來的好處或後果,一一道來。

若是這兩點都做瞭,還是沒效果。我就用杜克大學一項神經學研究結果來安慰自己:

幼兒對抽象知識來說就是個絕緣體,他們需要不斷重復、充分練習。

聽起來好像前路漫漫遙不可及,但其實想想 " 給娃指出一條明路,也是放自己一條生路 ",就會冷靜許多。

從 " 熊孩子 " 到好教養本就不易。與其焦慮娃一點進展都沒有,不如掐指算一算,我們引導的次數是有一百次還是一千次瞭?如果沒有,還是埋頭繼續吧。

前行路上,有一句話與親共勉:育兒這事,道理不難懂,堅持才會贏。

【千尋絮絮叨】周末陪千尋參加學校組織的冬季運動會,再一次體會瞭規則意識給她帶來的變化。還記得去年運動會,她不是嫌排隊麻煩就是嫌遊戲規則太囉嗦,像隻毛毛躁躁的小猴子,東晃一下西逛一會,想玩的項目一個都沒玩成。這次運動會,能耐著性子排隊,認真聽老師講遊戲規則,總算樂在瞭其中,懶媽我也終於不用伺候小主,難得休閑瞭一盤!

  千尋有約  

窮養、富養,不如給孩子一個好教養。今日話題 "面對不守規矩的熊娃,你都用過什麼招?"

快到留言區一吐為快~點贊數前五(請不要刷贊)的小夥伴將獲得《可怕的兩歲》一本。明晚(1 月 26 日)22 點開獎 ^_^

內容介紹:真正的育兒從 2 歲 + 開始!指導父母培養孩子,如廁訓練、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建立有效獎懲機制、控制咬人等過激行為、涉及兒童領地意識的相關問題……

精選閱讀

美國課堂

【思維】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 一文談透邏輯能力培養

【數學】數學啟蒙,關鍵要從這 4 個維度培養孩子的 " 數感 " | 來自斯坦福教授的建議

【閱讀】美國老師發給傢長的親子閱讀卡片:讓孩子的學習超越記憶、理解和應用

【英語】自然拼讀究竟怎麼學?沒搞懂這三步就別急著開始!

育兒經驗

【心理】原來孩子有個撒謊敏感期?真的! (顛覆認知的深度研究)

【溝通】紮克伯格父母和他的聊天模式,趕快用到你孩子身上

【幼兒園】把孩子放幼兒園後會發生什麼?這些信號告訴你孩子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

【小學】一年學費 20 多萬的國際學校教什麼?掌握瞭這些教育精髓完全可以在傢教娃!

公眾號回復上方 8 個藍色【關鍵詞】獲取更多幹貨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