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 車問 " 裡不止一次被問到,我現在的月收入 xx 元,準備要小孩,有房貸,我可以買車嗎?如果你也是處於事業剛起步階段,在糾結自己能不能負擔的起養車,那麼我可以給你分享一下自己的買車故事。
說來慚愧,雖然自詡在汽車這個行當打滾,但真正自己擁有一輛車(這錢還不是我出的)卻是在工作四年多之後的事情。
因為在 2010 年的時候,我媽怕當時單身的我今後找不到老婆(!),在我看似有能力償還房貸的時候,堅持要先買個房子。存折因此清零,買車的議題就隻能往後挪瞭。
一直挪到我老婆(買房脫單啊同學們,敲黑板)懷上瞭我傢小公舉之後,認識到無論是對孕婦還是對育兒來說,沒車挺麻煩的。別說隔三差五跑醫院產檢,就周末出去玩玩擠公共交通,萬一得瞭感冒什麼的又不能吃藥,這也挺難受。所以這才下定瞭決心要買車。
有車之後的確各種爽啊:再也不怕下雨天瞭,你若開車便是晴天;一大早約好 8 點去醫院做產檢,7 點半起床都夠時間極限操作瞭;以前回趟老傢要麼蹭車要麼借車(當年租車還沒那麼盛行),現在好瞭,說走就走,朝發夕還;
去超市買東西也再也不擔心 " 提不動 " 瞭;女兒晚上怎麼哄都不願意睡覺,扔上安全座椅," 遊車河 " 半個小時必定睡得香甜(現在回想可能她就是想去坐車,這小屁孩)。
然後問題來瞭,買車之後當時我一邊要還房貸,一邊要給生活費,每個月真正剩下給自己用的零花錢真的所剩無幾,也就千把塊錢。
午餐標準超過 15 塊也要心疼大半天,得盤算著第二天隻能啃兩個大白面饅頭才能保證收支平衡。
每個月要在這個基礎上多養一個東西啊,油、停車費、保養,統統都要從錢包裡割肉。出門隻能盤算著錯峰出行,生怕堵車多燒汽油;
選逛街的商場,停車優惠幅度和停車費成瞭一個優先級挺高的決定因素;開車兢兢業業本本分分,生怕一次違章 200 塊,生活費就沒掉瞭五分之一;加油從來一百一百地加,滿上,不存在的,生怕擠占太多流動資金造成現金流壓力;老爹用車之前從來不會提前加滿油,還指望老爺子給贊助一箱油;
洗車店這種高消費場所是不敢去的,後備廂長期備著毛巾水桶,能占到小區水龍頭附近的停車位,就自己用抹佈洗車 ……
至於平時的日常花銷,基本買衣服都隻能買優衣庫的打折款瞭;要先存兩個月 " 私房錢 ",才敢去奧特萊斯試穿 400 塊一雙的 Nike 過季打折款;
上下班騎車接駁地鐵,多騎幾公裡就為瞭單程地鐵能省 1 塊;去便利店買飲料,隻買 " 第二件半價 " 或者 " 加一元多一件 ",第二瓶放冰箱裡,下次再喝。這種窘迫,完全不像一個有車之人。
後來女兒出生之後,隨著用車頻率的增加以及育兒成本的上升,這種安(yi)貧(qiong)樂(er)道(bai)的月光族生活狀態,還持續瞭挺長一段時間。
哎,說多瞭都是淚。現在回過頭來自己站在上帝視角看,當然有車之後的確生活是方便瞭,但是買車還真不是攢瞭一筆啟動資金,提車以後就必然能享受到高品質有車生活的。
至少如果你手頭不松動,很多時候車能給你感動,可你就是不敢動。
車是讓你能夠提高通勤效率,開車去擴大你的生活半徑的,甚至有瞭車之後,你會認識到更多有趣的人,可以擴大你的交際圈子。可是 " 生活 " 和 " 交際 " 這兩件事,基本意味著你又多瞭一些花錢的出口,花銷會增加。
當然花錢的結果是提高生活品質這一點沒錯,但是如果你買車養車之後手頭比較吃緊的話,連去外面和朋友吃個飯、唱個 K 也會心疼那每小時 16 塊的停車費(好像很少城市的中心城區能有廣州這麼貴?),飯局結束順帶捎個朋友回傢也會覺得超支瞭。如果車會成為你的經濟負擔,也很難談論真正的提高生活品質瞭。
好瞭,過來人憶苦思甜結束。我不是勸你手頭緊就不要買車,而是說,除瞭買車之後註冊個滴滴賺外快,或者買車就是為瞭跑業務,直接拉動經濟收入的人之外,當你還不夠富餘的時候選擇咬咬牙成為有車一族,那就不得不思考你的收入是否能匹配有車生活。別幻想拿到車鑰匙的下一刻,你就能騎著白龍馬,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我大致算瞭一下,如果你買的是一輛非豪華品牌 A 級車(買得起豪華品牌,在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就該把屏幕往左劃瞭吧),你就想象一下月收入突然間平白無故被克扣瞭 1 千塊(車買回來一年的固定開銷,保管費加保險差不多 1 萬的樣子)的基礎上,每個月的通勤費是 1 千元(算上油費和停車費)。
這麼核算下來,如果你有心理預期,一個月要在你的車上面花去 2000 塊錢,自己的生活品質也不會有明顯下降的話,那麼擁有一輛車對你來說沒什麼壓力。而如果你像我一樣,本來就扛著一大堆 " 債務問題 ",買車之後肯定會降低生活品質而陷入糾結,那麼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擁有一輛車的愉悅感,能不能抵消我生活品質下降的挫敗感。
我的答案是 Yes,所以我選擇瞭早買早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