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產”五子,北汽為什麼如此沉迷新品牌?

08-03

幾天前,朋友圈和各大網頁客戶端被一組照片刷瞭屏。

其中一張來自於北京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區域銷售經理的微博。照片中,北汽集團徐和誼董事長和小米科技的雷軍一手捧著藍本本(戰略合作協議),一手握住瞭對方的手。

盡管到目前為止,當事雙方都沒有針對網傳的戰略合作,及其方向、意圖正式發聲,但大傢夥兒還是抑制不住展開瞭一系列曖昧的猜想。

" 以小米的技術儲備和過往生態鏈發展的推進思路,更大的機會點可能是車載系統或車輛互聯交互平臺。" 新華信副總裁金永生如是說道。

目前阿裡已經借助其 OS 系統與上汽的硬件結合切入到智能汽車領域,就像黑莓 QNX 操作系統與福特的合作。而小米和華為是為數不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 中國芯片 " 的企業。

當然,也不排除小米與北汽攜手,所圖的是整車這個選項。

不像網絡上更多的關註點在於 " 小米要造車瞭?",我司小花總在會上討論到這一話題時,第一關註點倒是落在瞭北汽一方。

如果北汽和小米真的攜手造車,一個全新品牌自然會隨之落地。這從北汽集團以往的做法來看,是信手拈來、熟門熟路。

北汽集團,儼然是近幾年來國內幾大汽車集團中最偏愛擴展新品牌的一傢。

偏好到什麼程度呢?我來給大傢理一理——

從 2011 年 3 月推出的北汽威旺(發佈之初定位微客領域,如今已經涉及 SUV、MPV 產品),2013 年二次重組昌河汽車後,劃入到北汽集團旗下的北汽昌河;

到和重慶銀翔實業集團合資組建北汽銀翔,繼而發佈北汽幻速品牌;

又一年後的 2015 年,北汽福田出手復活 Borgward(寶沃);

去年北京車展上,北汽新能源在帶來常規純電動車外,還發佈瞭全新電動車品牌 "ARCFOX"。

完全是一年一推的節奏。

也難怪網上隨便一搜," 北汽的品牌到底有多亂?小編幫你理清下 "" 為什麼同樣是子品牌戰略,東風北汽看著好亂 " 這樣的文章,一抓一大把。

北汽集團,為什麼如此執著於新品牌呢?

這件事,我覺得要從多個方面來找原因。

1、這是過去許多自主品牌、大集團在發展自主版塊時的慣用手法,十幾年前曾盛行一時。

但隨著大眾等跨國公司本土化車型快速進入中國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之後,這種發展戰略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單一品牌、整體形象的突圍,成為多數本土汽車企業的共識。

不過這幾年來,變種形式的 " 多品牌發展戰略 " 開始復蘇。和過去不同的是,它不再隻是母品牌分裂出的子品牌,還衍生出瞭幻速這樣的跨界合資、類似 LYNK&CO 這樣對收購品牌的技術提煉後的產物。

換句話說,這不是北汽一傢存在的現象。

2、傳統車版塊表現下滑,需要找尋新的業務進行突破。

和許多大集團一樣,在北汽集團中,無論是銷量還是凈利潤絕大部分都來自於與外資合資的品牌——北京現代、北京奔馳。

北京汽車,盡管車型多,但以中低端車型為主,旗下並沒有特別出色的爆款。

加上在政策扶持和地方保護雙重作用下成長的北汽新能源,相比比亞迪、吉利、上汽乘用車等銷量遙遙領先,卻難保持久。

所以,要想提升除北京現代、北京奔馳以外的板塊實力,北汽集團首先想到的方法是憑借新車、新品牌效應拉動增長。

但由於缺少核心技術、產品實力不強,大多車型在一年之後就會進入產品周期末端,銷量幾乎腰斬。就像去年憑借紳寶 X25、紳寶 X35、威旺 M30 等新品效應,銷量達到 45.7 萬輛,同比上升 35.59% 的北京汽車,今年就進入瞭暴跌模式。

北汽幻速也是如此,新車、新品牌效應過去之後,幻速 S6 的銷量趨於萎靡。

繼而又不得不在原來的芯子上換一個外殼、換一個包裝,推出新車型、新品牌吸引眼球,拓展集團收益。

對於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3、炒概念也是必不可少的撈金手法。

" 你說阿裡巴巴和上汽集團合作的互聯網汽車,和目前頻繁湧現的智能汽車、互聯網汽車項目有多少不同?其實也沒多大不同,無非就是智能網聯、自動駕駛。而有瞭這個概念之後,就能夠獲得更多融資。"

獨立汽車資訊顧問張翔認為,這一點放在北汽身上也同樣適用。

4、地處首都,免不瞭需要政績工程,這也是北汽逃不開的宿命。

從市場層面來看,當事雙方無論是收購、兼並,還是合資、合作,要麼是為瞭提升品牌溢價力,要麼是為瞭獲得技術、產品、資金。

這些可以參考吉利收購沃爾沃、上汽牽手阿裡巴巴,及前段時間鬧的沸沸揚揚的上汽奧迪項目。

而回過頭來看看北汽,如果說北汽福田復興寶沃汽車,還能獲得一個在巔峰時期與奔馳、寶馬並駕齊驅的品牌以打響名號,那麼並購昌河這樣的老品牌,與摩托車產業起傢的重慶銀翔合資,能夠獲得多少技術、產品、資金?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較為合理的解釋就是,滿足地方政府政策導向、政績需求。

但話又說回來瞭,吳曉波在《大敗局》中提到的企業 " 中國式失敗 " 的第一點,就是政商博弈的敗局。多少企業和企業傢都在地方利益競爭格局的撕扯中倒下瞭。

換句話說,環繞在北汽集團周圍的政策綠蔭,既能帶來諸多庇護,又是阻礙企業正常發展的高墻。

我始終覺得,眼花繚亂的新品牌或許能帶來一時的收益,但在缺乏核心技術、正向研發能力、體系能力做支撐的前提下,玩品牌、資本、政策都無法實現企業的長久發展。

中國汽車已經到瞭從做大到做強的階段。消費者也從最初的需要一輛車到一輛好車,再到一輛滿足情感訴求、品味理念的好車階段。

所以,歸根結底,深耕產品才是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唯一出路。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