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中國科學報」關註我們!
近年來,我國科學研究實力增長明顯,科技論文綜述位居世界第二,從數量上已成論文發表大國。但與之不相稱的是,優秀科研成果大多投給瞭國際期刊,而國內科技期刊發展則相對滯後。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薛勇彪看來,這個問題所帶來的深層次的隱憂,甚至可能關乎國傢信息安全。
潑出去的論文,就收不回來瞭?
" 由於考評體制等問題,我們的科學傢總是把眼光瞄準國外的期刊。"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侯一筠無奈地搖瞭搖頭。
統計表明,2000~2016 年,中國大陸第一作在海外期刊發表的論文由 1.34 萬篇上升至 26.5 萬篇,增幅為 1877.61%。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期刊發表中國大陸 SCI 論文的比率則由 40.73% 下降至 8.82%。
" 絕大多數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論文,必須以購買數據庫或單篇付費的方式才能獲取,高額訂閱費嚴重阻礙瞭我國公共經費資助的科研成果在國內的傳播和轉化,影響科技創新。"
薛勇彪說,此外,還有大量投到國外、最後沒有被接收發表的論文,其中的數據也以投稿的方式無償提供給瞭國際出版商。
其實,中國科技界並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卞修武就明確指出,中國應加大力度培育、支持和激勵國內高品質學術期刊的發展,逐步提升國際影響力,創造中國的 "CNS"(註:《細胞》《自然》《科學》三大科學刊物的簡稱)。
在侯一筠看來,中國其實也有自己很好的期刊,比如《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 這就是中國的《自然》和《科學》"。他希望能夠提高本土學術期刊在中國科學傢心目中的地位。
" 借船出海 " 隱憂重重
近年來,我國的確也培育扶植瞭一批學術期刊。是不是隻要論文投給瞭這些本土刊物,就能 " 肥水不流外人田 " 瞭呢?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的統計數據表明,截至 2016 年底,我國科技期刊數量為 5020 種,其中中文刊 4672 種,英文刊 302 種,雙語刊 46 種,分散在 4381 個出版單位,缺乏統一的出版數據平臺。
" 國內大部分英文期刊是與國際出版商合作,使用他們提供的出版數據平臺。通過這種‘借船出海’,國內期刊已經對國外出版平臺產生瞭依賴。" 薛勇彪坦言。
截至 2016 年底,我國大陸 179 種 SCI 期刊中,僅有 13 種期刊未與國際出版商合作,而是使用自己或國內出版單位開發的平臺。
這意味著,即使科技人員將論文投給國內英文期刊,大量原創成果和數據也無形中流向瞭海外。
" 國內期刊對這些數據平臺沒有自主使用權,受制於人,數據流失嚴重。" 薛勇彪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如果這些成果和數據被用作二次開發,將會嚴重影響我國的信息安全,使我國淪為‘外強中幹’的論文大國。"
統一平臺亟待建設
科學傢最好的成果都發在外文期刊上瞭,而一些真正想瞭解學科動態的基層科技工作者卻礙於語言水平,難以獲取最新的科研進展。
" 像我們搞地質的很多一線工作人員,語言成瞭掌握學科前沿的最大障礙。這不利於傳統學科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童金南告訴記者,現在很多時候,科學傢發瞭英文文章後再用中文寫個報道,這也並不利於大傢對科研成果的真正理解。
薛勇彪呼籲,應加快建設擁有自主品牌的科技期刊出版數據平臺,保障國傢數據安全,保護自主知識產權,避免數據流失。
請按下方二維碼 3 秒識別